刍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职化工类专业创业教育
2018-01-26王静梁斌呼小洲王宏鲁风席静李亚玲
王静 梁斌 呼小洲 王宏 鲁风 席静 李亚玲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1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本解决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类产品有没有的问题。但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落后产能的淘汰会使一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停产,势必会影响到这部分企业员工的就业和收入;而要让这部分人重新就业就要对其进行转岗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就需要有一批职业院校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行人员的培训和就业创业的指导。
我国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创业教育的涵义
2.1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涵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2.2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个体。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全面阐述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该宣言进一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成为“创业者的熔炉”。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机会性创业者[2]。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创业教育
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势必推动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专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跨越,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传统的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劳动者,让学生毕业以后能从事某一专业性的工作,所以从学校的培养计划,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实验实训条件的选择、师资的配备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来说,主要任务是培养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相对来说专业的拓展课程较少,有关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就更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想也不愿意参加其它课程的学习,这样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当学生走出校门后一部分学生会被市场无情淘汰而不得不面对失业的困境;想要自已创业,自已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知识的储备来从事其它开创性的工作。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竞争的加剧,显然传统的专业教育已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不适应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要求。所以传统的专业教育必须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达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教学工作,从事的科学研究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无论从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来说,基本具备了技术开发的能力,所以作为技术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技术的研究,也是供给侧改的的要求,化工类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化工厂的实际需要进行应用技术的开发,对工艺进行优化,机电设备生产能力的提升,自动控制的优化,节能减排,管理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从更高层次的发展来讲,可以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不断适应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行非学历的专业教育培训,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行业性的高职院校除了研究需求侧之外,重点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专业结构、课程结构的供给侧改革,从而为化解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过剩做出贡献。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本质上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延续,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是大多数教师没有所从事专业的实践经验,就是这个原因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限制了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所以对教师能力及素质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便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决定性因素[3],对行业性的高职院校来说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学校给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解决企业的重大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因为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为社会服务,而传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企业的需求会出现脱节的现象,现在急需把人才的培养与科学研究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甚至延伸到国外,要想办法参与到全球教育资源配置中去,把自已所拥有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已经明显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所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3.2 创业教育的落实是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之一
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满足优质人才的供给。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创业人才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美国学者杰弗里.蒂蒙斯教授通过跟踪研究进入百森商学院杰出创业者学会的学员,总结出成功企业家作为创业者的“六大要素”,包括责任感和决心、领导力、商机敏感、对风险及不确定性的容纳度、创造及自我依赖和适应能力、胜出的动机。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这些优良品质,提升大学生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相对于之前劳动力水平不高的情况,同等条件下,高素质的劳动者必然会创造更多的价值[4]。
综上所述,结核合并感染的CNS对比非结核感染的CNS,特别是MRCNS,PCR法与MIC法相互印证其准确性,而结核合并感染的MRCNS引发的多重耐药特性比非结核合并感染的MRCNS更强。耐药基因mecA是MRS的金标准,它不但可在同种细菌内传播,更可通过不同种类细菌间传播,必须警惕其严重的耐药性。
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利于高职院校更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挖掘潜在的供给,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经济的增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是对原有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依靠创新创业来驱动。所以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技术开发的力量,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从应用技术的开发上有所突破,尤其是行业性高职院校,不能沿用传统的思维和手段进行技术的研发,而要立足行业的发展及本行业产业的升级,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新技术的研发,从而开发出一系列的新工艺、新设备,用信息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通过技术研发来引领行业产业的发展,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创业教育实施与推动会使行业性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技术开发当然会提高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效率,当然更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创业教育不可能是无源之水,创业教育的理论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且能指导创业实践,创业教育要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所以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高职院校对接不同区域和产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从而结合不同的区域和产业特色,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引导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到各类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开展会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落实做出了有力的回答。
3.3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传统的行业性院校,化工类职业院校的发展在当前从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且化工类高职院校距离真正的创业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第一,从招生的角度来说,由于本科院校的扩招,大量的优质的生源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招生陷入困境,大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出现困难,而且招到的学生质量也令人堪忧,须知工匠精神要求人要有过硬的基本素质,而且将来这部分学生要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产品的质量也掌握在这部分人手中。开展创业教育,有部分学生创业成功,从一定意义来说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进而吸引到优秀的学生到高职院校就读,从而在一定意义来说可以吸引到优质生源,减轻高职院校的招生压力。
第二,从培养层面来讲,原有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等是按照培养一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目标设置的。生源质量的降低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对人的培养标准降低,因为如果用原来的培养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学生,很有可能大部分学生都毕不了业;学校的培养标准降低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以后用人单位要花大量的时间重新培养这部分人,导致的结果是合格人才的培养周期延长,人才的培养成本增加,从而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相应的用人单位和学校长期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关系也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另一种方式补充和完善对学生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三,从就业层面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大多数产品在我国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除了正常的替补以外,很难有大规模的扩张,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而做为人才供给方的学校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提前预测这种情况出现的时机,所以也不能适时地调整学生的培养计划,从而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从供给侧的角度来说,就是提供了无效的供给。而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第四,从个人层面来讲,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做为个体的学生来说不但会学到系统的创业的知识,而且自身的价值观念会发生潜移默化改变,这样从思想意识的角度来说更有利于创新创业,而不是抱着固有的就业要靠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样的观念;再加上专业方面的教育,这样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说会增加创业成功率,最终的结果是不但自已创业而且也带动了就业,从而更好地满足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第五,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层面来讲,创业教育培养出一部分创新创业人才,这部分人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发掘潜在供给的能力较强,从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有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的调整。
做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要力量的高职院校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创业教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总结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开展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的高职院校如何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开展创业教育,对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学校作为微观的经济活动的主体,如何在供给侧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创业教育,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课程体系的调整、课程标准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教学设施的利用等方面进行重新的优化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把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