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鉴赏之缺憾研究

2018-01-26北京舞蹈学院

艺术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舞剧人体舞蹈

□叶 薇 北京舞蹈学院

一、人体动作的舞蹈语言

我们知道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门类有许多种,如杂技、武术、哑剧、人体雕塑、艺术体操、跳水、冰上舞蹈等。舞蹈最不同于其他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强调用动作来表现人的内在的深层精神世界,突出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概括、鲜明的性格塑造。哑剧或戏剧艺术虽也强调人体动作的情感性表达,但更倾向于模拟现实生活动作为主,不具有动态的流畅性,与舞蹈截然不同。杂技则具有更多的炫技性和刺激性,表现出一种惊险、勇敢、坚毅、智慧的精神品格[1]。

从本质上说,舞蹈动作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在供人欣赏的目的驱使下,它需要经过两个形式化的转换,即从日常生活动作向舞蹈动作的转换,再从舞蹈动作向舞蹈语言的转换。舞蹈从生活到艺术的确立过程,需要经过形式化的转换动作,最起码要同时具备时间性的形式美感和空间性的造型美感。它包含着原态生活动作的夸张、变形以及抽象的符号性动作,这种动作的特征是孤立、单纯和无意义的。当单纯的具有形式化的舞蹈动作按一定观念或情感意象进行目的性排列与组合,并被安置在某种特定的“感情环境”中时,这种动作便转换成舞蹈艺术家所独有的“语言”。这种经过舞蹈艺术家有目的设计的舞蹈动作才能上升到语言的最高境界,甚至超出了自身的价值和内涵,成为一种艺术的语言。作为舞蹈语言的形式载体——动作,是一种艺术的意象性譬喻,既可以是直接传达,又可以是一种暗示,能唤起观赏者的联想和共鸣。观赏者对舞蹈本体的认同,其实就是对舞蹈动作进行识别、猜度、联想和意会的结果。

二、手舞与足蹈的语言缺陷

《说文解字》把上肢与下肢的动作分类为“舞”与“蹈”,“手舞足蹈”无疑是舞蹈语言构成的主体部分。“手舞”是关于上肢的动作,特别强调手臂运用。脚下的步伐运用统称为“蹈”,凡是带有“走”和“足”字旁的动作都归属于这个范畴,“足”以显现文字词义和脚下步伐的富足[2]。

关于“舞”与“蹈”,两者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联系的,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手”付诸上肢语言,可以用挥臂表达事理或者塑造一定的形象,比如手臂的展开表示接受,手臂的畏缩表示拒绝,摆手表示欢迎,摇臂表示再见。“手语”舞蹈可以称之为“身体的第二张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没有人可以隐藏机密,假如他的嘴不说话,他会用指尖说话。”手势是人类对于言语交流和语言障碍的一种情感补充。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曾有这么一句话:“舞蹈艺术是一切语言和艺术之母。”这就是说,早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先民们还不能用言语表达情感时,舞蹈就成为最早出现的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其后才逐渐分离、剖析出其他各种口头语言。相对于“手”来说,“脚”借助下肢语言,在不停的空间移动中寻找平衡,用踏地、顿足、跳跃来抒发情绪。双脚似乎在想象中并没有双手重要,但在舞蹈的范畴中脚的重要性却不亚于手的部分,正如我们常把舞蹈表演称作“跳舞”一样,可见“舞”总是要用脚来跳的,更是舞蹈情感表达的最重要方式。“脚”的功能似乎大于“手”的运用,因为“舞”侧重比拟,叙述事由,往往又很难表达清楚,不及口头语言直接明了;而“蹈”最接近舞蹈的本质,表达出一种真实的情感。

人类早期用动作传达语言的表意方式已让位于声音语言的叙事系统,而舞蹈动作的表意功能更多的是用来表情的方式。20世纪末,西方对肢体的“情感化表现”有过深入研究并产生了各自的理论。19世纪末,法国的德尔沙特开展了人体科学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人体姿态与表现性动作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德尔沙特表情体系”。他认为头颈代表智慧,躯干和两臂富于情绪和精神表现,骨盆和腿脚代表活力。每一区又细分三个小区,各有进一步的功能作用。以手臂为例,手部代表智慧,肘部富于情绪表现,肩部代表活力。舞蹈通过“表情性运动”的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更善于表现一种生活激发的情感。

三、舞剧的叙述缺陷

传统意义上的舞蹈作品一味地强调“剧”的结构,特别是纠缠于用舞蹈来讲故事或交代事件和人物,结果是哑剧动作多于舞蹈语言,戏剧成分大于舞蹈本体。与其用舞蹈来讲故事,还不如用文学来描述,用曲艺来评述,用话剧来再现,更甚用影视来解读故事来得轻巧和简单。舞蹈一直束缚于“剧”的框框,一直局限于说清故事内容,至此再好的舞剧也未能达到尽如人意的效果,因为“剧”的形式用舞蹈来表现,本身就违背艺术的语言特性。很多舞剧往往为了说明剧情,而不顾及艺术特性,最终丧失了舞蹈本质的灵性[3]。

一部舞剧必须包含的几个要素是:相对完整的剧情和故事、贯穿始末的矛盾冲突、引发争端的多个线索、若干人物角色等。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舞剧都将不能完整进行下去,同时任何一个要素与舞蹈的可舞性相比较都保持一定距离,“剧”在某种程度上更适宜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因此,为了避免观众的审美偏差,同时顾及舞蹈动作的准确表达,任何一个舞蹈作品都有一个作品名称,为的是给观赏者圈定相对的视觉范围,引导一个明确的主题方向。同时每一部舞剧都应该有故事前言、编导致语、人物介绍、剧情内容以及场幕结构等。这些必要的构成部分,基本上以文字语言为事先参照,便于对舞蹈的舞台文本进行比对。如果说舞剧的文学剧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的话,那么更容易使观众和舞蹈作品达成共鸣。文学剧本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已经在观众的潜意识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舞剧只是用舞蹈的动态语言来进行演绎,改变以往文字语言或口头言语的描述方式。作用于大脑记忆层面的前文本参照,会极大地弥补舞蹈语汇先天叙事不足的缺陷。如果我们不确定主题,就很难分得清《木兰归》与《挂帅》;如果我们不确定故事人物,就很难区分《雷和雨》中的多人身份和多角关系;如果我们不提示文学剧本,就很难描述《红楼梦》中的宝、黛、钗三者恋情。舞蹈的人体动作语言特性也正说明了舞蹈作为叙事功能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舞蹈有其无法触及的角落,无法表达具体明确的事理。

猜你喜欢

舞剧人体舞蹈
百科全书舞剧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舞剧《瑞鹤图》剧照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人体可笑堂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