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乎幸福的感性素质

2018-01-26周海宏编辑杨杨

风采童装 2018年2期
关键词:联觉感性钢琴

文|周海宏 编辑|杨杨

缺乏艺术教育会让孩子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

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则是艺术。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二者犹如鸟之两翼。

缺乏艺术教育会让孩子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那如何进行艺术教育呢?我们以音乐为例探讨。

我从小学钢琴,那天正练《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父亲说,这曲子弹了那么长时间,你给我讲讲吧,哪个地方表现“春”,哪表现“江”,哪表现“花月夜”?当时我说不出来,急得涨红了脸。父亲很不满意:“还学钢琴呢,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什么钢琴专业!”他转身就走了。

我小时候特别自卑,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结果,父亲回头又说了一句话:“以前光听说过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琴。”听了这话我非常的难受,为什么音乐就这么难懂?难道真的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其实不然,不懂音乐,就是一个纸一样薄、一捅就破的障碍,其实凭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都能参破音乐美学。而且,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听不懂,也就是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听不出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它就不能直接传达那种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

音乐是由声音构成的,它是一个听觉的信号,声音的感受,并不包含视觉的信息。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艺术,这是一个误区。就是“要听懂”这个观念障碍,把很多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

而且,有一种观念植入了所有人的大脑:经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的。

要想欣赏它,就得理解它;要想理解它,就得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哪个主题什么意思,甚至还得学乐理知识。所以,我一直认为经典乐听众少,和在以往的教育、传播中,误导了对音乐的审美方式有很大关系。

人们的感性素质形成期在童年。

其实“要听懂”与“何须懂”是争论了上千年的观点。音乐为什么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其实,一个声音的信号刺激,能够让人产生听觉之外的反应,这是一个心理的现象,这个现象的核心机制叫联觉。

人的联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孩子的联觉能力特别敏感,刚会走路的孩子,音乐一奏响就能跟着音乐跳舞,情绪节奏非常准确。很多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其实这是人的本能反应,所有人当年都是这样。只是随着成长,感觉器官越来越专门化,对联觉不在乎了。当然,还有一些社会行为的训练,让我们不敢表现自己了,所以慢慢对音乐越来越没有反应。

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能的都对音乐有最直接审美反应。6—8个月的婴儿就有准确随乐律动的,儿童一两岁就能跟着音乐跳舞。我给6—8岁儿童讲音乐,完全不讲道理。直接把音乐放上,孩子反应非常敏感,非常准确。

人所有的感觉器官,审美偏好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大致的道理是,年纪越小、经验越少的,更喜欢简单、鲜明、甜的东西。年纪越大,越喜欢细腻、微妙、强烈刺激的东西。

一个人的素质发展存在关键期,在关键期内进行的教育影响终生。反之,错过这个时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很多家长把理性的、知识性的东西放在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让孩子背诵元素周期表,而且美其名曰当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这样的教育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机会。

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

感性素质高的人,往往更愿意为美化环境、享受生活付出成本。而感性素质低的人,则不会享受生活。

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远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质量要高的多。

猜你喜欢

联觉感性钢琴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你是联觉人吗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四 感性素质 决定商业生死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