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8-01-26李荣权赵立香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转型

李荣权,赵立香,闫 峰

2015年 10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会有50%以上的地方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由此全国各新建本科院校纷纷进入转型发展的行列中来,为了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各新建本科院校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1]。

1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高校在原有地区范围内,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文件。是中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阶段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转型发展是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信息社会化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主动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条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选择,其本质是要充分体现高校功能,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民生之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2010年提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代表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走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突出,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成为一种必然,因此高校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新课题,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培养人才,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增多,所引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材料升级更新,也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3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按特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用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备创新创业的视角与思维,具备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善于发现新的事物、开创新领域或具备潜质人才。既然创新创业人才有别于普通人才的培养,那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会有明显的不同,但目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误区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且盛行于西方国家,而我国一直以来是习惯于传统教学,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改变,高校也在倡导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但观念转变不是朝夕的事情,各种原因阻碍了地方院校顺利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3.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也积极采取各种渠道,比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相关的社团组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等,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课程建设仍不成体系,一般只在大二或大三开设一门创业基础课程,对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规划并不完整,或者说缺少课程体系建设。

3.3 师资队伍缺乏,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专业,因此就也就没有专门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而且也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经历,任课的教师多数是兼任,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精力投入上也会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3.4 校企、校地合作未能实质性进行

校企、校地合作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好的依托,虽然目前各高校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针对于创新创业基地尚不能满足需要,而且有些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多数是以应用型办学的省属本科高校,具有显著的专业特征。学校应学习并掌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汲取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及办学模式等,以便于更好的定位形成更适合国情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本科院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尤为重要。

4.1 完善适应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明确培养目标,由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型人才,向培养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力强的创业人才的转变。把培养学生成为有较高的创新意识、有担当的勇气,勇于行动、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订单式、嵌入式、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产学研协同创新

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挖掘自身内部与其他领域的资源,搭建如学科交叉、创新训练大赛、实习实训为一体的协同培养平台,形成一个新的有序整体,发挥其最优的整体功能,全方位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

4.3 产教融合

高校应积极开办与专业相关产业,把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把学校办成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一身的产业实体,形成校企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这一举措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同时也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4.4 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进、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和最大特征是“应用”。双师型教师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避免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高校可以采取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技师到校兼课,同时鼓励教师有目的的到企业下厂锻炼,丰富实践动手能力,为教师搭建平台[3]。

4.5 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平台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主体,运用人才是行业企业的主体。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宝贵建议和意见,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团队,开发和设计课程,模拟生产实践,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高校和企业开展创新团队建设、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相应的合作平台,使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落地生根。

4.6 专业设置与地方需求相接轨

人才培养类型影响着专业设置方向,而专业设置又将对目标人才的实现产生影响,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要求灵活设置专业。因此转型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高校应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使培养的人才能很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4]。

4.7 创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

创业的能力,已成为我国高教创新创业的新内涵。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文化活动的一种,不可能离开学校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等学校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逐渐改变学生的就业想法,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大学生的真正追求。高校要不断优化教育系统,更应加强平台的建设,使学生社团的纽带作用充分得到发挥,要重视榜样的影响力,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厚植创新创业文化,使大学生把创新创业作为一致的追求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陆晨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学校管理研究,2013(2):294-295.

[2] 石贵舟.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下的高校内涵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6(3):150-154.

[3] 徐志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9):17-18,98.

[4]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3(06):89.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转型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