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怎样才能落地生根
2018-01-26
本期嘉宾:
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路小学校长 张秋妮
唐山市丰南区望马泊小学校长 刘金焕
邯郸市邯山区渚河路小学南校区 李红梅
策划人语: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设计制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活动方式灵活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因素在于,其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是使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新思想、新理念、新形式步入课堂后,对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的确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课程推进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常被挤占挪用,师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缺乏全程、客观评价,活动学科化、自由化、形式化等。
只有正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诸多不足,理性分析阻碍课程常态实施、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整合社会、学校、教师的指导力量,才能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使其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该怎样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怎样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怎样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怎样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本刊特邀请几位嘉宾,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对各地各校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所启迪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