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互联网的二重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2018-01-26

教学与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场域政治思想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迈入崭新的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兴起,并伴随互联网的持续创新演变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着对互联网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工具论”,即基于对互联网技术特征和工具属性的理解,把互联网视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另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环境论”或“社会论”,即从网络环境、网络社会的视角来认识互联网,将互联网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环境和社会空间。这两种观点恰恰说明了互联网所具有的二重性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效应:互联网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技术,同时互联网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讨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互联网的工具性应用;后者则是通常所说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整个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问题。这两个方面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系,建构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向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互联网的二重性分析

(一)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技术

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从构词来看,“技”为“技艺、本领”,“术”为方法、手段。在现代意义上,技术包括了生产工具、设备器具、工艺程序等丰富的内涵。因此,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视之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技能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其中既有物质工具,又包括操作工具的方法。互联网作为广泛应用的现代技术,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对网络技术的把握和应用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影响着思想信息的生产方式。电子计算机是网络的信息生产设备。不同于文字书写和机器印刷,计算机是数字化的信息生产方式,具有高效率、多媒体化、大规模同时兼具个性化的特点。伴随着网络智能终端的日趋多样和丰富,信息内容的大量生产引发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信息是人的思想行为信息的显现,对思想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运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当前大数据技术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和分析教育对象所产生的大数据,了解总体的思想行为状况和变化规律,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推进和系统设计提供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教育对象个体行为的数字化采集和信息积累,清晰展现其思想行为特点,从而为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互联网改变着思想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技术在诞生之时就蕴含着开放、创新等技术理念。正如互联网的创建者们所言,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1]网络架构的开放性和主体需求的无限性,激发着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网络技术应用。从Email、BBS、WWW网站到Blog、QQ、Wechat、VR等等,每一种新的网络技术都带来崭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和思想文化传播载体。不同网络技术在设计理念、技术功能、使用目的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同类型的使用群体以及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种变化不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手段的丰富和拓展,而且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结合,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创新。

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工具,互联网提升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技术从其本意上就包括主体在实践中的技能、技巧、技艺、方法等。网络技术也体现在教育者在网络实践中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方法,例如,对新媒体应用的技能、网络表达和沟通的技巧、网络舆论引导的艺术、信息挖掘和舆情分析的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掌握网络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不但难以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甚至连找到教育对象都会成问题。互联网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善假于物”,不断提升在网络实践中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善于运用各类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含量和科学水平。

(二)互联网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互联网在产生之初是作为人的工具而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网络教育手段出现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然而,随着互联网对人的影响日趋深入,逐渐产生了“去中介化”的效应,网络与人的界限日趋模糊,与主体逐渐融为一体。例如,在自媒体社交网络中,人与网络媒介形成了紧密的“绑定”,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信息网络中的“节点”,人与人的互动即网络自媒体之间的交互。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这种现象是技术被主体所同化而融入主体。网络与人的融合,产生出“网络主体”或“虚拟主体”,网络主体的广泛连接更加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此时,互联网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或工具,它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连接体,建构起人类的“地球村”。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是教育主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产物,互联网成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实现连接与互动的社会空间,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环境。

互联网不仅建构起主体之间普遍连接的社会空间,它也日趋发展形成万物互联的物联世界。信息技术不但融入主体,而且也全面融入了人的对象世界。目前正在实现的物联网,是互联网功能和领域上的又一大发展,它是互联网向现实物理世界的深度延伸,形成了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大连接。物联网可以被“看作是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将一切事物数字化、网络化,物品之间、物品与人之间,人与现实环境之间实现高效信息交互方式,并通过新的服务模式,使各种信息技术融入社会行为,使信息化在人类社会综合应用达到更高境界。”[2]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P171)物联世界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活动空间,建构起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系和沟通的新时空新形态,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言,互联网环境构成了对人们思想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的外部条件。这是一个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既有物质层面也有精神层面的复杂环境系统,具有多维的环境层次、丰富的环境要素、普遍的主体交往、变化的技术形态等特征。

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对互联网的认识从最初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逐渐成为一个虚拟交往社会,以至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来研究。[4](P1)这一从“网络工具论”到“网络社会观”的认识过程的演变,反映了互联网不断发展扩散,逐步进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最终引起整个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与结果。”[5](P569)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和普及,建构了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从而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催生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既是一种作为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作为整体环境的社会性存在,在把握互联网二重性的基础上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模式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关键,是要走在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前沿,不断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技术的模式和方法。从技术形式上而言,互联网包括有传统的网站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从功能形态上而言,则有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广播、网络报纸、网络书刊等。无论其形式和功能如何多样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互联网工具性的把握和运用,主要是把它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践中,互联网作为教育载体,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之间发生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教育者对于网络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技术形式和传播功能,又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中,可以分为以教育内容为中心的模式、以网络载体为中心的模式和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模式。

(一)以教育内容为中心的模式

以教育内容为中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指的是把教育内容放在中心地位,根据教育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选择相应的网络载体,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开展网络理论教育和新闻宣传教育工作。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是把既定的思想理论内容通过各种网络载体和方式方法有效地传递给教育对象。在此过程中,要把握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注重把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密切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6](P196)网络思想理论教育要坚持主动灌输的原则,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通过各类网络阵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覆盖面,根据网络载体的多种形式和功能采取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影响力。要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的各类网络互动社区,鼓励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创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自媒体阵地,从整体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增强和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新闻宣传教育工作担负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效果。以高校新闻宣传教育工作为例,要把学校门户信息网、新闻网以及官微、官博等建设成为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通过及时全面的新闻发布和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功能实现正面宣传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新闻宣传教育要注重研究和把握校园社交网络,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通过校园BBS论坛、学生自媒体等社交网络及时把握学生思想热点,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全面分析舆情状况,有效回应学生诉求,牢牢掌握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导权。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性的特征,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和新闻舆论发展。在以教育内容为中心的模式下,思想理论教育和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把主导意识形态有效地传递到教育对象的头脑中,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决定,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要求的具体展开,具有既定性和稳定性。各类网络载体是实现教育内容有效传授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以网络载体为中心的模式

以网络载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指的是网络的特点、类型、功能决定了所承载、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对象。网络具有融媒体的特点,包括有大众媒体、社区媒体和自媒体等主要类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功能,有利于形成立体化传播的合力,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方位格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媒体,一般指的是以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网站、手机APP为代表的正式媒体。传播活动一般由专业化、固定化、制度化的传播机构实施,传播的接受者是社会大众。传播结构以传播者为中心,实现一对多、少对多的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运用大众媒体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内容生产和信息发布,实现信息把关和有效管理;可以组织协调各类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站等各类媒体平台,主动增强正面教育的覆盖面和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力。在网络信息时代,大众媒体传播的时效性非常关键,这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的前提。同时,要把握客观性原则,注重用事实说话,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并坚持开展持续、深度地宣传报道,引导大众正确认识主流和支流、整体和局部,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水平和质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媒体,指的是社区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社区网络论坛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传播和沟通信息的网络媒体,如高校的各类校园网络媒体以及校园BBS等。和大众媒体相比,社区媒体的传播对象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容焦点着重在该特定区域内所发生的事情。对于学校、企事业组织、大型生活社区而言,社区媒介有助于增强归属感、维护社群利益、培育社区文化、凝聚群体共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社区媒体的建设和运用,有利于开展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走上网络,促进“网上”社群和“网下”社群的同构,通过虚实互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增强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多重性,产生的是一种自发影响,而且其信息内容复杂多变、良莠不齐。网络社区媒体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应对这些不良信息和错误舆论,通过信息过滤、议程设置、文化营造等手段和方法,主动创设和构建晴朗的社区网络空间,以良性的载体有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形式。自媒体具有个人化、自主性、多样化、快速性等传播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具有信息“发布者”、“把关人”、网络舆论引导主体的性质,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目的性和导向性的重要价值。通过运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可以形成“双向关注”的沟通模式,实现“平等对话”的思想交流,建构起具有“主体间性”特征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原住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自觉地创建自媒体阵地,运用好个人博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来联系、吸引和凝聚起教育对象,从而开展基于日常生活的思想交流、心理沟通、行为指导,并在突发事件过程中做好思想疏导和舆论引导工作。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实践证明,正是源自于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认同感、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能够发挥出教育者的权威性、正面教育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的实效性等作用。

(三)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模式

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模式是把教育对象的特点及其思想行为的实际状况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在网络认知、信息接收、媒介素养以及受网络影响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根据教育对象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原则。

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的重点人群。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强调:“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7](P113)领导干部要树立起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意识,认识到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努力成为运用新媒体新手段的行家里手,掌握研判和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水平。同时,领导干部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思想作风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引领着社会的风气。网络是一面镜子,折射着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因此,广大领导干部要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思想修养和作风建设。要主动走上网络与群众“打成一片”,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对网络的使用以及受网络影响的特点和状况不同,要抓住他们思想和行为发展阶段上的主要矛盾,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少年儿童的感性认知较为突出,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教育、管理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防止有害信息内容带来的思想侵蚀和不良网络行为造成的心理失范;青年学生的理性认知程度较高,新媒体应用能力较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提高媒介素养,加强自我教育,主动参与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在虚实互动、知行合一的网络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广大青年群体而言,随着他们社会经验逐渐增加、思想心理不断成熟,其网络行为的自觉性增加、自我调控能力增大。但与此同时,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就业方式、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促使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极大增强,他们的网络公共参与意识和民主参与行为也大大增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引导青年网民树立正确的民主参与观念,培养良性的网络参与行为方式。

学生群体是我国网络用户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学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网上和网下不同的学生群体类型都要给予区分和关注。具体而言,对于学生骨干队伍,注重提高他们在网上发挥引领作用的自觉性,主动传播正能量,多做网络沟通、化解矛盾的工作。提高学生干部的网络素养,提升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增强学生网络集体建设的教育功能。对于学生党员群体,发挥他们在“红色网站”、理论学习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在网上组织起来同错误的网络舆论做斗争。对于网上的活跃者群体,坚持正面教育引导的原则,注重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相结合;通过网络阵地建设,把学生们的网络公共参与行为引导到有序、正式的校园渠道上来;主动干预一些学生的网络沉溺行为,预防有害信息和不良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要深刻认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在研究和把握网络社会环境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8](P408)网络社会环境就其本质而言,也不外乎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无论网络社会环境的因素和形态如何多样和变化,人们的交互活动却有着较为稳定的关系模式,呈现出不变的规律性。其中,科层关系场域、熟人关系场域、陌生人关系场域是三种主要的网络社会交往场域类型。在科层关系的网络场域中,主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分工,交互活动具有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如各级各类政府网站、官网官微等。熟人关系场域指网络主体关系以朋友、熟人等为主要类型的互动空间,如社交网络朋友圈。陌生人关系场域指的是参与主体规模大、流动快,而且相互之间不存在稳定交往关系的网络场所,如各种网络论坛、微博公共空间等。由此,我们以主体交往实践的关系性视角找到了一条分析网络社会环境的有效进路,并以之为基础研究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科层交往场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科层交往场域在实质上是各类正式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形态的网络延伸,因此,这一网络场域具有正式性、权威性和理性化的显著特点。在科层场域中,交往主体的身份真实、角色明确,互动行为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这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一是基于正式关系的正面教育引导。科层交往场域是真实社会关系的网络映射和社会结构力量的网络延伸。这一场域的重要价值在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正面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教育者通过大力建设各级各类网络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旗帜鲜明的思想理论教育和正面舆论引导。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高度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所强调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教育者要能够始终把握网络创新发展前沿,着力打造起技术先进、形态多样、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矩阵,形成立体多样、交叉融合的正面阵地格局。

二是坚持一元主导的思想理论教育。在多元思想文化传播的网络环境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旗帜鲜明地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互联网作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应当成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大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科层场域是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主阵地。近些年来,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实践证明,互联网上的思想舆论越是复杂多样,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声音就越是要鲜明响亮。要理直气壮地唱响网上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加强主流思想理论阵地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三是立足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价值观传递。科层场域所建构的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正式关系,教育者的引领和示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途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教育者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作风真正赢得教育对象的认同,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才能得到教育对象的接受。在网络科层关系场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强调树人先树己,身教重于言教,“打铁还须自身硬”,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塑造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并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现实中的人格力量延伸转化为网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产生网上与网下互动传播的倍增效应,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二) 熟人交往场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熟人交往场域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基于熟识关系、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所结成的网络交往形态。在这样的网络场域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良性的主体际关系,极大地提升了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人的活动的有效性的源泉就在人的活动本身,在于这种活动的投入过程中主体作用的有效性。”[10](P43)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实现有效互动与深入交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这一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主要是建设基于社群文化认同的网络社区、创设情理交融的沟通情境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

首先,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思想文化社区。社群文化是网民群体共创共建共享的文化,承载着特定社群的归属感、认同感、独特感。作为网络世界中的一个个凝聚核,网络社群文化以一种自组织的强大力量把网民吸引、凝聚在一起,并且借助网下与网上的互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群体自身的团结。例如,校园网络文化社区,即是青年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空间。这一场域中包括了电子班级、网络社团以及凭借兴趣纽带而结成的各类校园社群,学生群体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多元化的网络空间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社群文化的吸引凝聚作用和思想教育价值,引导网民通过共建共创共享的网络实践活动,主动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健康的网络精神家园。

其次,创设情理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情境。马克思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11](P166)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熟人交往场域中,熟识关系、情感纽带等因素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开展理性交流、对话沟通和达成共识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交流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相互倾听和理解、理性讨论以及力求共识的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利用社交网络主动营造出情理交融、有效对话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教育对象建立起密切交往的“朋友圈”关系,从而实现深入的思想交流和积极的对话引导。尤其是在对于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中,要发挥这一网络场域的沟通优势,立足社交网络传递正面积极的主流声音,构建客观理性的舆论氛围,实现深入有效的思想引导。

再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工作。心理疏导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基础上,围绕心理问题进行倾诉交流、沟通理解,以达到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熟人交往关系中所蕴含的人际信任因素能够增强心理疏导的效果。信任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心理态度和思想交流的价值倾向,为人们之间的稳定交往关系奠定基础。同时,长期稳定的人际联系和互惠行为也反过来不断增强着信任关系。教育者要关心、爱护、尊重教育对象,利用社交网络建立起信息共享、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的沟通机制,逐步建立起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深入了解心理状况和问题的基础上给予关怀和支持,实施思想疏导或心理救助措施。

(三) 陌生人关系场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陌生人关系场域是网络环境中具有开放、虚拟、多样、多变等特征的普遍交往空间和公共舆论场域。在这一场域,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真实身份隐匿在虚拟的交往空间,网络主体之间不存在稳定的交往关系和人际纽带,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却又良莠不齐,思想舆论激荡交融且产生多重影响。针对这一场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进工作发展创新,始终站在时代潮头。

首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情系统,发挥社会思想动态“晴雨表”作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掌握舆论动态、引导社会思潮是国家了解社情民意、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一场域是信息的聚合地和公共舆论场,各种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争相发声,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并存,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纷纭激荡。要针对这一特点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开展及时、持续地数据挖掘和研究工作,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传播规律和状况,以利于在全面深入掌握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习近平在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座谈会上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12](P7)密切联系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注重发挥互联网“草野”的民意反映功能,及时掌握社会思想动态和舆论热点问题,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回应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其次,主动发挥“减压阀”机制,疏导社会压力加强人文关怀。陌生人关系场域是互联网上的公共广场,人们在利益取向、价值观念以及情感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抗都在这里显现,意见交锋、思潮碰撞、情绪发泄、舆论博弈等现象比较常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压力,维护社会秩序。在网络公共舆论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和协调功能显得更为重要。社会冲突论学者刘易斯·科赛认为,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对抗的情绪释放出来以维持社会整合的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13](P186)网络公共广场上“人人都有一把麦克风”的意见表达机制,有利于及早地释放社会矛盾所形成的张力,发现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势而为,主动发挥网络公共场域的“减压阀”机制,释放社会压力,疏导社会心态,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建立网络舆论生态的“平衡器”机制,把握网络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的不断增强,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网络公共场域成为丰富多彩、包容多样的思想文化公共空间,形成了既碰撞冲突又相互融合的网络舆论生态。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立足网络舆论生态的现实状况,把握各类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演进态势,认真分析和梳理各类舆论生态圈之间的联系与共通之处,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力促“最大公约数”,引导思想共识。发挥对各类舆论思潮和思想文化的协调与整合功能,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打破网络圈层壁垒,避免群体极化,进而促进对话交流,求同存异,引导不同社会群体思想文化的平等对话、均衡发展。大力培育网络主流思想文化,主动调节网络舆论生态格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场域政治思想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