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就业困难的问题研究
2018-01-26张俊玲
张俊玲
(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江苏 南京 210094)
一、文献综述
(一)青年就业困难存在的原因分析及举措分析
青年就业困难是世界普遍性问题。在纽约市劳动力系统现状报告中提出①,青年目前的困境和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有关:核心教育不足、太少的教育机会、没有职业上升通道。当青年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后,由于初涉职场,在职场中的竞争力相对弱于有经验的职工,这给青年就业制造了一个新门槛。
杨馥、郑丽等学者提出②弹性退休能应对社会老龄化现象,但也会间接减少青年人就业机会,在代际间产生“挤出效应”。但在“弹性退休”政策必然实施的情况下,应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尽量减少结构性失业。
何云峰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奴役劳动到谋生劳动,再从谋生劳动向体面劳动的转化,最后走向自由劳动。”马克思的体面劳动观较好地阐释了体面劳动的内涵。这就肯定了现代社会中被公众所接受的职业,只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均为体面劳动。而中国大众对“体面劳动”概念的认知却处在瓶颈期。此时,应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种劳动权益,使劳动者劳动得“有尊严”。
(二)社会保障制度
在青年就业这一问题上,与之对应的是“青年失业”,当失业不可避免的时候,政府如何兜底,使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且重新回归劳动市场成为重中之重。
日本的失业制度以扩大就业机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预防措施为劳动力市场注入更多活力。法国则设立了专门的失业保险制度,进行“分层治理、对症下药”。为保证有效就业,法国成立各种机构,包括劳动安置局、信息中心、中央卫生和社会保障部、劳资双方组成的就业机构理事会等,各个机构专项负责。
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暂不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经历时间短,覆盖面小,渠道单一。我们需要构建青年就业、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青年生存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看法与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是耳熟能详的话题。为避免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各方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政府和社会提供启动资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吸纳自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又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纳其他劳动力;高校开设就业教育课程,改善大学生就业观,鼓励大学生投身到劳动力市场中。
但目前来看,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的专业选择以就业为第一导向,选择热门、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如此循环,是否会发生“马太效应”?当当今读研率不断上升,我们有理由思考,这一部分人是为了更好的学术研究还是为了拿到一个更高的文凭好在今后的就业中提高自己的就业上限?研究生本来是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一个更高阶段,现在却有趋势成为大学生迈向“高”职业的台阶,除去本身对学术研究的追求,那这两年花的到底值不值得?如果拿这两年去工作,两年基层经历的摸爬滚打跟当初选择读研的人来讲哪一个又更有优势?晋升空间又受多大影响?
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更多的是受我们对“体面劳动”一词理解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人们心里的“体面行业”更多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这也造成我们对公务员岗位趋之若鹜。这种类型的划分不是一家之言,当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导向更多趋向于保障这一群体的利益时,我们自然而然会选择对我们职业有保障的行业,社会福利的利益偏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选择偏好,而马克思的体面劳动观中的体面劳动就包含了职业有较好的社会保障。所以要改变群众对“体面劳动”的认知,最好的手段是从制度上进行改变,养老制度并轨、医疗制度并轨,当制度完善时,甚至有意识地进行保障偏好导向时(如对环卫工人、矿工等实施更好的福利措施,改变社会中的固有认知和刻板印象),才能够引导社会对职业看法的转变。当社会整体真正做到向职业平等转变时,就业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我们现在所说的结构性失业,转变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供给侧改革只是在不断调整就业岗位,促进整个国家的良性发展,提高我们的生产总值,对就业的吸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整个社会良好的发展循环,则需要我们建立的是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社会。只有当自己全方面受到保障时,才更有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倾情奉献。而这种尊敬是互相的,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各方的努力。
注 释:
①孔令帅.纽约市青年群体就业:《基于一个城市,一个系统:纽约市劳动力系统现状(2011)》报告[R].纽约市政府:纽约市政府,2012.
②杨馥,郑丽.延迟退休、家庭代际转移与青年就业[N].西南财经学院学报,2017(2).
参考文献:
[1]张华.2005-2020:中国青年就业三大难题与突围之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5(3):15-22.
[2]孔令帅.纽约市青年群体就业:《基于一个城市,一个系统:纽约市劳动力系统现状(2011)》报告[R].纽约市政府:纽约市政府,2012.
[3]邓希泉,郭元凯.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独立与工作创新[J].青年探索,2017(4):13-20.
[4]杨馥,郑丽.延迟退休、家庭代际转移与青年就业[N].西南财经学院学报,2017(2).
[5]贺汉魂,王泽应.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伦理阐析[J].道德与文明,2012(3):23-30.
[6]何云峰.从体面劳动走向自由劳动——对中国“劳动”之变的再探讨[J].探索与争鸣,2015(12):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