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8-01-26杜越
杜 越
(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00)
《电视百科全书》中关于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有如下阐述:情感调解类节目是指在面对突发事件,在没有脚本的对话和直面情感调解对象与观众的节目形式,是一种主要通过对话和行为,而达到情感调解目的电视节目类型。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经济水平和结构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期,一部分社会民众还沒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应对这种社会突变带。实事求是地说,当前社会行之有效的调解机制还很不健全,所以当民众面临各种突变时,心理更会无所适从,更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从而引发新的矛盾。正因如此,情感调解类节目开始活跃于荧屏。
我国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可以追溯到在20世纪90年代,直到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情感谈话类节目《真情对对碰》,开创了情感调解类节目的新局面,此后,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重庆卫视的《有话好好说》,山西卫视的《小郭跑腿》,湖南卫视的《8090》,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青海卫视的《下一站幸福》、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等一系列情感调解类节目接踵而至。
一、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整体低俗化
很对节目把选题范围定位到男女爱情纠葛与第三者插足等方面,希望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迎合观众的口味,以此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由于有这样的动机,导致很多情感调解类节目使用了大量的低俗的画面和同期声,甚至有的节目通过编、演等方式对当事人进行错误诱导,丧失了报道的真实性,甚至使节目流于低俗化。
(二)市场竞争背景下的情感消费过度
情感调解类节目由于要兼顾娱乐性、可视性,需要精彩的画面、戏剧化的情节、激烈的冲突来体现,这也是电视这种传媒娱乐功能的一种表现。而作为受众的广大老百姓天然的具有对情感分享、关注甚至窥视的欲望,鉴于此,如果节目制作情感展示不足,必然会流失观众,降低收视率,但有的节目对情感展示过渡暴露,反而让观众产生了厌恶心理,使观众怀疑节目的真实性,怀疑是编导导出来的,这种情感的过渡消费反而会使观众流失,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
(三)节目被访者的媒体伤害
所谓媒体伤害,指的是节目工作人员或节目组在传播事件的过程中,由于采取不当的报道手段、时机或形式,或者节目组工作人员在采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使报道失实,并由此使被访者在精神与物质上遭受一定的损失,甚至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某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忽视当事人隐私,反而对其隐私大肆渲染、广为传播、着重强调,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提高了收视率。但这种为追求收视率而无情的揭露当事人隐私的行为,是为我们媒体从业人员所不齿的,也是要收到社会舆论谴责的。
二、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对策
(一)追求节目创新,避免同质化、低俗化
随着情感类节目的日益增多,“千篇一律,缺乏生气”的创作方式令观众倍感乏味。要破除节目同质化的现状,创新势在必行。有时一些平凡但真实的故事反而更能够打动人,如河北台的名牌栏目《真情旋律》的制片人冯哲辉所说:“伟大中见平凡易,平凡中见伟大难。”如何使节目主旨升华,最后给观众留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节目编导们有足够的创新理念,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人性中的闪光点,发掘他人不易发现的角度,并将平凡的经历放在特定的环境下去解读。
(二)避免节目嘉宾的媒体伤害
媒体伤害不仅伤害了受害者,而且有损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避免私人情感节目引发的媒体伤害或将其影响降至最小值。首先,政府应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保持主流文化的导向性和大众文化的丰富性。利用政府手段推进传媒监督机制的完善媒体监督。其次,媒体应强化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媒体伤害是传媒职业道德问题之一,要从根本上避免伤害发生,传媒加强道德自律显得尤为必要。
(三)表现真情实感,避免虚假炒作,树立节目的良好信誉
要提高收视率,节目制作者可以利用多种手法,如在访谈地点上可以实现空间的转换,充分利用外景拍摄;在节目设置方而,借助心理游戏现场分析、案例故事分析、各学科专家的建议来解难释疑;在节目结构上,以片花、字幕为间隔,巧妙地连接嘉宾的谈话;在节目的构思中,充分发挥道具的功能,对嘉宾进行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的引导。但不论对节目进行怎样的创新,求实是最基本的要求。
总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们的节目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凸显人文关怀,彰显道德伦理,弘扬真善美,客观记录百姓生活为宗旨,沟通大众心灵,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而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强,张永德.电视情感类节目的伦理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6(12).
[2][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吴占勇.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