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建筑价值的挖掘与保护机制创新

2018-01-26陈宜瑜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徽州村落传统

陈宜瑜,洪 涛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从2000年“皖南古村落”成功申遗以来,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定,2006年4月27日在浙江西塘召开“中国古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详细阐述了古村落保护的价值、意义、途径、方法和手段等。随后,国务院发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就传统村落的申报、保护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2012年4月1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从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建筑总量,建筑选址、建筑布局,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非遗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从而开启了传统村落建筑价值的挖掘与保护序幕。徽州传统村落建筑布局独具江南地域化特色,加之丰富的文化传统与人文景观,比如村落建筑与周围山体环境、植被资源、水系结构、农田设施等的融合,为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创造了条件。

1 传统村落建筑的价值挖掘

传统村落建筑是村落物质文化遗存、自然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现,蕴藏着传统村落丰富的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等价值。

1.1 传统村落建筑是对传统村落有形文化实体的展示

传统村落建筑群既是民众生活的场所,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物化载体。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上,多依据当地气候、地理特点来布局村落的关键建筑、路网及水口景观,结构紧凑。比如徽派民居建筑中的粉墙黛瓦、封火马头墙最具特色,建筑内部结构以天井作为重要的采光、通风节点,与外部高大的山墙形成封闭性深宅;在民居内部装饰上以精美雕刻成就“徽州三雕”。另外,室内建筑的排水设计体现“四水归堂”、“财不外流”的传统居住理念。以安徽歙县的棠樾古村为例,“忠、孝、节、义”石牌坊伫立在村口,这些建筑古朴壮观,代表着对崇高荣誉的追求,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共同记录了棠樾古村的历史与文化。

1.2 传统村落建筑是对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完整性体现

随着文化生态学理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应用,这些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村落建筑及建筑群,便成为对村落民俗文化、生活环境的完整体现。任何传统村落建筑都要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宗教信仰、价值理念、道德伦理及科技环境相统一,并共同构成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也就是说,传统村落建筑自身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环境、生态相互作用。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建筑,不仅要保护有形的建筑外观,还要保护与建筑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延伸至村落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整个建筑与自然环境[1]。比如在徽州传统村落中的水口设计与布局上,考虑到徽州地区山地结构西高东低的特点,水流多自西向东流出,使得传统村落环绕水流布局,在取水口就水取势,以人工造景方式来调整水口布置,使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另外,在徽州村口建筑景致布局上,多以亭塔、桥廊、牌坊为主,使其与整个村落建筑形成相依相伴的生态格局。

1.3 传统村落建筑是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空间的坚实基础

传统村落建筑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那些无形的文化事项,更是非遗保护需关注的重点内容。从响应国家对传统村落建筑及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践来看,挖掘传统村落的民间文化,也应该纳入传统村落建筑遗产的保护体系中,并作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我们在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梳理中发现,那些蕴藏着丰富民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与特定时期、特定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比如徽州建筑中的祠堂,既是封建宗法规制的载体,也是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重要源泉。每个村落都有祠堂,其建筑结构及规模宏伟,技艺精湛,成为村落族权意识的象征。与祠堂相融合的传统宗法精神,将儒家的德、仁、孝、悌等文化融入到鲜明的地域建筑结构与特色中。一些徽州传统村落的祠堂依地形而建,主体建筑置于殿后,沿中轴线分前厅、中厅、后厅等结构。

1.4 传统村落建筑是保持民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传统村落的建筑结构往往与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域文化具有直接关联性。比如中国的北方,晋商文化下的古民居院落结构规整,礼教风俗文化鲜明,特别是在建筑形制上体现了富贵、威严而不失雕琢的魅力,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都是典型代表[2]。同样,在皖南古村落建筑群中,这些古民居在建筑格局上延续了清末以前的民居建筑方式,更具徽州建筑特色,如书院、祠堂、亭台、牌坊等。不过,从徽州民居建筑所表达的宗族观念来看,与其地域的传统生活习俗、民俗文化存在诸多联系。比如在街巷结构布局上,以自然为依托,由各个建筑单体进行串联而形成村落空间结构。街巷是主要的交通脉络,也是连接生活空间、水系空间、节点空间的基础。这一结构遵循自然、人工、自然的拓扑关系,反映了徽州传统村落的人文生活与交通、休憩功能。可见,对传统村落价值的挖掘,有助于了解村落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服饰、精神观念的形成特点,并从多元文化的综合交织中,来挖掘先民的生存智慧。

2 徽州传统村落建筑的石、木、砖雕技艺特色

传统村落的保护要从村落建筑群、建筑形制及传统建筑景观的独特技艺等方面进行挖掘。以徽州传统村落建筑装饰技艺为例,主要有石、木、砖三种,而不同素材所运用的雕刻手法具有独特性。

2.1 徽州石雕技艺

石雕是徽州建筑装饰的重要技法,以坚硬的麻砾石、茶源石、黟县青为主,既可以承重,又能够防水防潮。由于石雕材质的特殊性,在雕刻技艺上讲究精工、纤细、层次性等特色。在石坊、门罩等建筑部位,多采用浮雕、平雕技法,比如黄山程式三宅狮子滚绣球门楼石雕;在漏窗部位多采用透雕,如“叶落归根”漏窗石雕、“双松图”漏窗石雕,刀法苍劲,构图上层次分明,疏密有致[3]。徽州石雕的精细特色多表现在通气孔的雕镂上,如以铜钱状、莲花状等为主;石础是徽州传统建筑的重要承重部位,雕刻花样众多,如宝上形、牡丹花形、云纹形、蕙草形、莲花形等等,有些石础饰以神兽,更显巍峨;石栏杆也是徽州石雕的重要部位,中间的华板以浅浮雕为主,题材广泛,内容鲜活,体现了石雕技艺与人文思想的融合;抱鼓石的雕刻重点是底座,多采用云纹、如意纹、花鸟纹线;石狮子广泛应用于徽州传统村落建筑的镇宅构件,如大石狮、小石狮、大小石狮等,象征着崇高的人文寓意。

2.2 徽州木雕技艺

木雕是徽州传统建筑中木构件的重要装饰部件,比如在梁枋的中央、两端施以不同的装饰图案;在一些传统大家族的居室建筑中,雀替往往被雕饰倒挂狮子,隐喻官运亨通;还有雕饰花鸟,寓意富贵和美;室内建筑中梁托是最为常见的木雕构件,多为莲花卷草寿桃浮雕;在斗拱构件上多以历史故事、奇珍异兽为素材来装饰。木雕中的门窗棂格,更是精雕刻镂的重点,既融入了花纹装饰,又保证了室内采光,还确保了空间的私密性。另外,在徽州传统村落建筑木雕创作中,往往还运用比例、空间、透视等技法,与其他建筑构件、天然光线共同营造出不同的空间装饰效果。

2.3 徽州砖雕技艺

砖雕是传统村落建筑最常用的装饰载体,也是徽州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比如在砖雕的设计题材上与石雕、木雕相结合,来表达丰富的人文寓意。建筑门楼、门罩是保护大门、防雨喷溅的重要功能,也是突显房屋主人身份、财富、地位的象征。比如在徽州建筑门楼设计上,以层层挑出的檐角来仿照“元宝型”,寓意招财进宝;还有利用“八仙过海”、“农耕”、“龙凤”、“虎狮”、“花生”“莲荷”等寓意美好的愿望[4]。从徽州砖雕技艺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雕刻砖胚再烧制;另一种是先烧制砖胚再雕刻。前者装饰效果粗犷,后者更为精细。当然,传统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备料、研磨、放样、雕刻、整修等环节,不同环节要根据具体构思、布局来开凿轮廓,区分远、中、近景层次,最后对相应的图案进行精致刻画。

3 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原则

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要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从传统村落的生成历史,传统村落的内部、外部空间规划与布局上进行全面优化,紧密融合,来获得传统村落自然生态格局与人文生活环境的和谐。然而,面对徽州独特的地域性传统村落建筑及文化,如何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来维持其原真性、整体性,同时维持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全貌,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3.1 谨慎修复、如故保护原则

考虑到传统村落建筑的独特价值与文化遗产特性,要维护好传统村落建筑要素的延续性、可持续发展,就要借鉴《威尼斯宪章》中提出的被各国都认可的修复原则,即“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5]。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村落建筑各要素的修复或修补,要保持与原有要素的一致性,做到原真性保护。

3.2 自然与历史环境的保护原则

对于传统村落建筑结构及各景观要素,要考虑到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即要从传统村落建筑所处的地形、地貌、水体,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类建筑、空间构造物等方面进行综合保护,确保与环境的一体性。

3.3 动态保护原则

动态保护是相对于单纯的修复、修补性保护而言,着重于对传统村落建筑格局的长期性、延续性发展需要,从维护村落建筑居住空间、生产生活需求上,对各类建筑性物质实体及人文性空间环境的保护。比如对于维系村落生产关系、居民生活秩序等村落自然空间的保护,对传统村落长期所形成的文化传统进行保护,来实现传统村落建筑综合性环境的可持续、动态保护与发展。

4 传统村落建筑保护机制与创新

4.1 科学规划,整体保护

传统村落建筑及传统村落形制等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要从全面研究村落历史、村落原始建筑原貌特点上,依据传统村落遗存进行科学规划,比如对村落建筑民居、村落生活设施、村落建筑文化旅游及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规划。同时,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要统合村落的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将之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有机整体,实现传统村落自然景观、建筑景观、民俗文化氛围的一体化保护[6]。另外,在部分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保护机制上,应打破村落之间各自为界的保护格局,从村落建筑功能的整体性、互补性、联动性上,促进传统村落保护的统一规划。

4.2 完善传统村落建筑群组成环境的保护

认识到传统村落建筑群保护的整体性,不仅要关注建筑要素的保护,还要关注建筑要素的文化价值、人文风貌,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护。因此,在构建传统村落建筑保护机制上,要进行全面分析、协同跟进和分层保护,避免村落建筑中历史文化传统、独特建筑美感的损失。当然,针对传统村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延续性融合,要从传统建筑空间特征、空间场所与历史实物的关系上,融入人、环境、空间的整体共存理念,加以整体保护。

4.3 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进传统村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的创新要兼顾开发与保护并重。要着力保护传统村落乡土文化、实现对传统村落建筑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比如对于保护经费来源,可以从传统村落人文、建筑资源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上来获得,对构成村落建筑景观、构筑物、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进行推介,以民宿方式来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对于传统村落建筑等要素的保护,要从专门的修缮、修复、整旧如故中维护传统格局与风貌,促进传统村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徽州村落传统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徽州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