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扶贫”路径探析

2018-01-26廖珮淇

山西青年 2018年9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学院

廖珮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及“能力扶贫”的理论来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及其家庭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学习期间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提出“贫困理论”,他认为,可以用一个人所具有的可行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生活能力,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从这个视角出发,贫困是基于基本的可行能力的缺失,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2]。显然,经济贫困只是贫困的一个方面,能力上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改变贫困者贫困状况的根本途径是关注和提升贫困者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能力贫困”的原因

贫困学生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到,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的窘迫逐渐发展成心理上的障碍,进而成为能力提升的阻力。

此外,高校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社团、课外活动、讲座以及课外时间等方式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时间要花费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来减轻自身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提升能力与普通学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差距[3]。学业上或者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如此就形成了学业、社交→心理→压力的恶性循环。

再有,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的大力实施使得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资助阶段资助政策的大力宣传下,很多只能达到“三本”分数线的家庭经济困难又迫切希望实现大学梦的学子们纷纷选择就读于拥有良好教育资源的独立学院,这使得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多。但是,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并不由政府进行财政投入,学生的学费收费标准是按照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的,大大高于公办院校,这使得那些来自农村、边远山区以及下岗职工等困难家庭的子女无法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费用[4]。

三、调查对象“能力贫困”的表现

本文主要从个人能力贫困和社会活动能力两个方面出发来探究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贫困”的表现和“能力扶贫”的路径。

首先是个人能力贫困,在进行个案访谈所接触的学生当中,个人能力贫困更多的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尤其是大一新生,很多从边远山区或者贫困地区来的学生,他们在入校之前家庭就承担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加上独立院校费用较高,许多家庭只能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贷款来给子女支付一部分学校费用,还有剩下的一部分需要靠父母挨家挨户进行借款。而独立学院里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生存在他们中间的贫困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平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少有时间参加其他的校园文化活动,精神生活相对单调,久而久之形成了独来独往的生活模式,慢慢封闭自己的内心[5]。除此之外,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接触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人,在还未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的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攀比的不良心理,觉得自己从外表到衣着再到吃穿各方面都比不上其他同学,由于不能及时转变自身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经济压力间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然而,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却并不强于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缺乏自信使他们更加容易受挫,这样一来也就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形成了心理贫困。

其次是社会能力贫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际交往能力。进入高校后,如上文所说,一方面,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独立学院中难以较好的完成角色转变,而角色转变的不成功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同学聚会聚餐次数不断增多,独立学院学生开销相对较大,实质上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他们因为经济困难而难以参加一些需要经济投入的集体活动,使他们的交际圈缩小,人际交往能力相对不足[6]。在访谈过程过,大部分访谈对象表示因为家里没有钱,自己会感到自卑,慢慢地就会对集体活动失去兴趣,跟同班同学的交流也越来越少。第二,社会活动能力。由于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在中学阶段所掌握的外语、计算机等知识相对薄弱,有些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与人交流一直都使用家乡话,普通话说得并不流利,他们往往欠缺参加大赛的经历,与其他同学相比,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就业创业能力。与家境相对富裕的同学相比,他们人脉不广,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创业的条件和能力不足,毕业时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第四,自助能力。综合前面三个能力的欠缺,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的时候甚至对周围的人产生排斥心理,一遇到困难会变得更加孤独、偏激与无助,进而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对未来不报任何美好的期望。一些访谈对象提到,有些时候他们在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时,都会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去面对,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

四、“能力扶贫”路径探析

(一)个人层面: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准自身定位

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小社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首先应当找准自身的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将自己的处境视为一种挑战并努力去克服它。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应该利用好身边一切社会支持网络,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不是每天窝在宿舍里自怨自艾。

(二)辅导员及教师层面:全面了解学生,对各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工作

入校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每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大一新生最主要的适应大学生活环境,进行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一阶段,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榜样讲座,素质拓展活动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大二阶段,学生更多的是面临学业与人际交往问题,此时,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和老师可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召开座谈会,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用定点咨询、电话咨询、团体辅导、走访学生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给学生更多空间和机会参加大型比赛和活动,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大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构建贫困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小班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他们的求职能力以及自立自强的意识;大四阶段,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人人帮助贫困学子,关心贫困学子的良好氛围,让他们不再感受到孤立无助,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诚信、感恩教育,让他们明白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需要按时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学校层面:独立学院整合自身资源,提升学生的自助能力

学生资助工作不应仅仅停留于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为了资助而资助,而应该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注重此类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以发展生存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发挥好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以提高学生自助能力为目标,整合现有的资助资源[7]。

1.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引导下,健全本校资助管理体系

独立学院可结合自身情况,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引导下,增设一些补助政策来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使资助形式能够更加多样化。因独立院校性质与公办院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独立院校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也较好,因此,各项资助政策的操作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使资助资源更全面切实地利用。

2.加大贫困认定工作力度,做到资助政策真正惠及到贫困生身上来

上文提到独立院校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这么一来就有可能出现不真实申请情况,部分学生所带来的“贫困证明”存在弄虚作假现象,这种现象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切实的资助。因此,独立院校在贫困认定工作方面应该加大力度,不以一张“贫困证明”作为认定的唯一标准,坚决杜绝“假贫困生”现象的产生。

总之,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应该有“经济扶贫”向“能力扶贫”转变,学生只有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才可以更好去适应这快速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报,2007(Z2):63-65;

[2]阿玛蒂亚.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5).

[3]王永强,参与式:贫困大学生能力提升的途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1,18(16):30-41.

[4]王淑云,罗筑华.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探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1):71-73.

[5]王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自助能力提升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3):66-67.

[6]于钟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探析[J].广西教育,2015,4:6-7.

[7]郑建阳.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能力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10.5.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学院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西行学院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