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2018-01-26李群
李 群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越发重视,尤其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划时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整体的素质的培养,于是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能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起步较晚,经过这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升级,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在认识上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双方的价值和利益诉求,更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校企合作的价值与意义,往往使校企合作内涵还不够深、停留在浅层。只有兼顾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形成真正的合力,才能形成校企共进、产教结合的持续教育的共赢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层次的定位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不断打磨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自开办以来,一直强调与普通大学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强调其职业特色,它的使命就是服务于社会。它特点鲜明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转变教育的思路,变普教为专业性教育,着重从培养技能型、实用型、操作型的人才入手,在学生专业领域的建设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二是回归本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大了对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调研,通过对地方经济的总结,制定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的计划;三是根据社会经济的需求,为实现与社会无缝对接,其培养的人员职业岗位多是以管理、生产、服务居多。可以看出,只有培养的人才能得到较好的输出,学校的生命力才会更强,反之企业要接纳毕业生就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较好的即战力,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闭门造车、照本宣科,而是要走出去与当地经济、行业接轨,找到共同的出发点,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三、“校企共同体”服务社会的带动作用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如何让培养的学生有服务社会经济和发展的能力,是高职教育生命力的基准线。“校企共同体”的出现能调整学校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起到服务社会的带动作用。简单来说,“校企共同体”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平台,使学生走出学校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充分与企业接轨,它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生产力的产物。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为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有利条件。
(一)改变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力求人才培养的效率
通过“校企共同体”平台,达成学校与企业的互通,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创新实现新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校企合作协调、专业岗位设置调研考察、企业人才需要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制定、针对性岗位培训、编制符合的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的改变等,为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做好全面的前期工作,最后将课堂内容融入到企业的需求,将企业技术上的需求带入课堂解决,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打造双师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整体能力
“校企共同体”的一大特色就是双师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企业高级技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到企业见识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理论联系了实践,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联通了企业的生产岗位;企业的技师亲身体验了教学过程和学生工作体验,联通了教师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教师的理论更加实践化,企业技师的实践更加理论化,无形中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教学资源的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并行,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理论中带有实践,实践中带有理论,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教师与企业技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教学上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的发挥了企业与院校之间的长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能提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开放的平台是“校企共同体”的另一大特点,学校缺乏的实践平台,企业给弥补了,而且学习了学校学不到的知识,见识了企业生产的技术和设备,操作流程及技术,最重要的是企业提供了真实的上班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竞争性,为学生职业观的树立打下了初步的烙印,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提前进入社会的真实感,让自身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加深了对自己以后职业选择的认识。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工学结合的互动,为学生展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四、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已经超乎的人们的想像,已然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焕然一新、活力四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它肩负着为国家、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使命。每当区域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既带来了新的挑战又是一种难得的机遇,高职院校要沉下心来,更加全面和认真的认识区域经济、调研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才能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计划,才能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办学特色
每个院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当然办学的特色源自于自身的资源,它是高等职业院校自然环境的核心,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学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出发,将学校的师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就会形成自身突出的办学特色。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经济发展、区域社会和整体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缺乏战略性和长期性的设置目标实现统筹发展,存在跟风似的办学情况,对个体的单一投入无法支撑院校高速发展,需要通过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共享资源、整合资源。
(二)多方联动,规划好人才培养的计划
在高职教育人才大众化的培养背景下,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应该是多元化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往往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相同,很少有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专业倾斜,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的策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职能,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高职教育的结构、规模、人才培养等进行统一、科学的规划。高职院校则要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经济结构、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当地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面调研所处的地域经济的资源特色,凝练特色、找准领域,以市场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需求为抓手,开办专业、规划课程和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为基础,形成自身人才培养计划。
(三)拓展服务功能,强化高技能的应用性
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化不断在扩充,未来城市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一个机会和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打工,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诉求,告诉我们只有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他们才能更快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高技能的应用。高职教育未来应该更广泛的拓展职教功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学历教育和实践教育,采取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培训并行的教学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更加灵活的学制,将高职院校的大门向更多需要学习的人开放,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即插即用的实用型人才,任何教育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经济发展和适应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使高职教育的生命得到很好延续。
参考文献:
[1]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2]王娟.高职教育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服务社会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9.
[3]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实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