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删繁就简三秋树
——谈《狐狸分奶酪》教学“求简”策略

2018-01-26王小琴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奶酪小熊狐狸

□ 王小琴

人教社统编语文教材“首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笔者选择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狐狸分奶酪》这篇课文。从文本的解读到多次试教,增删调换,收获良多。

一、删烦琐细问,就提纲挈领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但如果把阅读课堂安排成教师反反复复地提问,学生磕磕绊绊地回答,则无疑陷入了教学的泥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他们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实现的。因此设计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阅读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执教《狐狸分奶酪》时,笔者出示的几个问题分别是:(1)奶酪又不是狐狸捡到的,干吗要由他来分呢?(2)狐狸是怎么为小熊们分奶酪的?(3)狐狸分得很公平吗?(4)小熊兄弟再捡到奶酪,又会怎么办呢?

这4个问题中,第(1)个是由课题引发的,关系到故事的起因;第(2)个涉及故事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学习实践;第(3)个牵涉故事的结果,隐藏着价值观的判断;第(4)个是故事的拓展,使学生从童话中获得教益。从引发性的提问到疏导性的提问,再到探究性的提问,环环相扣,突出课文重点,将课文串成一条线,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

二、删事物说明,就直观识物

“奶酪”是外来食品,小县城里的大多数学生都对它不了解。记得有一次试教的时候,为了引出课题,笔者问道:“小朋友们,奶酪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是狐狸喜欢吃的。”他说的是没错。但是对于真实的奶酪,教师需要费好些时间去解释。课文不是说明文,我们不应该下定义去介绍奶酪。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想到了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有抢奶酪的片段,一查找,果真有,而且时长只有1分40秒。事实证明,这段视频的播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直观认识了奶酪,还成功导入了课题。

三、删内容概括,就朗读展示

很多课堂教学,不管低段高段,课始往往有“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有何价值,教师并未深入思考。是了解课文内容?公开课前学生已读过几遍,内容已经清楚。是培养概括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要求太高。因此,笔者把这一环节删去,腾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展开阅读实践,即进行初读、再读、第三次读等多次朗读,实施指名读、对口读、分角色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在读中,学生可以扫除阅读障碍,能够正确朗读、情境朗读、变境朗读。在读中,笔者顺势解决学生似懂非懂的“核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两次集中朗读。初读,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在注音的帮助下把课文中的“生字宝宝”都读准了,然后“开火车”选择性地检查生字读音。通过初读,学生大致明白了课文的脉络、大意。第二次读,围绕“狐狸是怎么为小熊们分奶酪的”这一问题进行朗读和理解。笔者将狐狸和小熊兄弟俩的对话分成两部分在大屏幕上展示,同桌两人分角色读狐狸的话和小熊的话,看看谁读得好。在这次朗读的检查中,笔者感觉学生对角色的把握有进步了,特别在表现小熊“嚷”“生气”时,他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情境。

四、删词语解释,就亲身体验

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环节——教师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这个词的意思是……”学生说出来的往往是下定义或解释说明的一段话,这其实是字典词典编辑们干的活,对解决学生的疑惑无用。有些词很通俗、浅显,表面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真的要解释词义,别说学生,就是教师也觉得难。低年级词语教学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之一就是演示法。笔者在教“掰”和“咬”两个字时都使用了演示法,通过动作演示、实际操作,使学生既激发了学习词语的浓厚兴趣,又能灵活地掌握词语的用法。

【片段一】

(出示文中句子:“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

师:小朋友们,你会掰吗?(动作演示后板书“掰”,一边夸张地写“手分手”,一边说)原来是用两只手来分的啊!你会“掰”吗?来,让我们来掰掰面包,掰掰饼干。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字呢?有,但这个字写得太夸张了,现在我们这样来写“掰”。

(师写一个工整的“掰”)

【片段二】

师:为了让小熊兄弟不再嚷嚷,狐狸会怎么做呢?

(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

师:刚才狐狸是用手“掰”来帮小熊兄弟分奶酪的,现在他用什么方法来分呢?我们看到他是用嘴巴来分的(随即板书“口分口”),可是有没有这样的字呢?没有,这样的分法我们就说是“咬”。

(板书“咬”)

五、删造句练习,就情境交际

在低年级课堂上,教师经常会训练学生“用词造句”,因为缺乏情境,常常显得单调乏味。教师可以创设言语交际情境,在交际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掌握语言。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然表达和真实表达。这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效果是一般的“造句”训练达不到的。

比如关于“拌嘴”的口语交际练习。

师:这块香香、甜甜的奶酪是小熊兄弟捡到的,和狐狸没有关系呀,为什么是由狐狸来分奶酪呢?噢,能干的小朋友说是因为小熊兄弟拌嘴了。(生认读“拌”。教师出示:拌嘴)

师:“拌嘴”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想象一下,小熊兄弟会怎么拌嘴呢?

(生想象说话)

生甲:这块奶酪是我捡到的,该归我!

生乙:我是哥哥,该听我的,归我!

生甲:我是弟弟,哥哥该让弟弟的!

生乙:不行,爸爸说哥哥要管住弟弟的,你要听我的!

……

教师只要精心创设词语表达的相关情境,就完全可以指导学生用词说话,开辟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词语运用的广阔天地。

语文教学就应该这么“简”,简单教语文,有效学语文,真实用语文,语文课才会散发出真正的语文味道。

猜你喜欢

奶酪小熊狐狸
假如给你一块奶酪
奶酪大作战
小老鼠吃奶酪
小熊
狐狸和猫
狐狸
可爱的小熊
狐狸便当
小老鼠吃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