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今学前音乐教育现状与推进机制*
2018-01-26李立平
李立平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四平 136099)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须结合幼儿园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目标,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
一、学前教育机制现状
一方面,幼儿园层面上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具体操作实践主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国家层面上制定课程纲要的政策实践与之不同,它不仅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而且还更多地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宏观逻辑影响,和国家的整个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有关,和国家在教育公平与质量之间做出平衡取舍的价值取向相连,乃至和全球化浪潮中国家对儿童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定位也是紧密相关、不可分离的。在当前学前课程纲要国际比较的已有研究中,国内的研究基本上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述评式,即就某个国家近几年颁布的学前课程发展指导框架的简介评述,如《韩国全国幼儿园课程评介》;第二种是领域比较式,即就两个不同国家幼儿园课程纲要中的某个具体领域展开比较,如《中英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之比较》等。这些相关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某些国家近期学前课程政策的新进展,及与我国学前课程政策的异同。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在这方面仍缺乏一种整体性研究,往往主要关注了诸如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几个国家,国家的覆盖面不够大,尤其对非常有特色的北欧各国的学前课程深度关注还很不够。而且也较为缺乏对多个国家之间学前课程纲要的综合比较。
二、学前课程纲要中内容领域划分思路
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主要是从这一基本思路来划分课程内容领域的,构建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当然,对于这五大领域,我国的指导纲要称其为“教育内容”而不是“课程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反映了力图规避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园课程的学科化、知识化理解的传统倾向。受前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传统的影响,建国后,我国教育界对“课程”的基本理解是教学科目,强调的是教师向儿童传授知识,学前教育成了小学化教育。如在1952年,在苏联教育专家戈林娜等人指导下,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其中涉及了六项教养活动项目: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和手工、音乐、计算。这些学科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标准,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来呈现学科知识。这一文件对我国幼儿园课程设置影响深远,如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设置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六门课程。因此,在这种关于课程理解的传统语境下,2001年的指导纲要使用“教育内容”而不用“课程内容”,应该说其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教育机制,体现了一种大课程意识,强调的是课程内容领域的低结构性。对于这一划分思路的优点,我国学前教育领域认为这是比较成熟的、科学的分类。
三、社会性发展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最喜爱的是活动,他们长大以后,在回忆儿时,大多数人记忆最深刻的往往是儿时的一次次活动。可以说活动是最能调动孩子情绪、最能激发他们主体性,也最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因此,情境德育十分强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儿童才能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感悟,由此“导引”道德行为。
随着大量的实践,我们情境德育的活动逐步系统化,形成了许多传统的内容和特色板块。很显然,这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这在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学前课程纲要中也有充分体现。
四、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机制转变
在学前教育阶段,对于儿童的艺术活动,是强调基本技能技法的传授与掌握以及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还是强调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自由表达?从目前各国的学前课程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所秉持基本价值取向来看,更多地是倾向于后者,即更强调艺术活动在儿童发展中的自由表达价值。
在这一方面上,我国学前艺术教育近些年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基本的转变。在我国传统的学前教育艺术教育中,艺术训练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过分追求规范、过分追求所谓的整齐、美观的教学指导下,无论是儿童的创造性还是教师的教学创造性都被压制了。因此,我国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了明确转向,开始对学前艺术教育中的表达价值给予充分强调。
五、结语
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方向之一,应该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按照短期、中期、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以推进学前教育机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