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治疗视角下音乐之于人的意义

2018-01-26

黄河之声 2018年18期
关键词:乐曲心情内心

胡 涛

(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2)

作为现代人,从我们早上起床后到晚上睡觉前,无论是电视、网络、手机,或者走在街上、超市还是购物中心,或者在公交车上、地铁中、自己开车时,都会听到音乐。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几乎每个人都在音乐中生活。除了喧哗嘈杂的音乐之外,大部分人就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过生活,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不舒服的地方。也许很多情况下,音乐的作用都在于它的非倾向性功能(这种功能的产生是由于音乐结构中含有的情绪类型与人的天然生物需求之间被音乐知觉的第一阶段沟通的结果),人们并不是真正的去听赏音乐。但恰恰是这种音乐的非倾向性功能,成为了音乐治疗的重要治疗理论依据之一。更为确定的是,音乐确实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已经习惯于音乐随时随刻在周遭。我们若能善用音乐,相信它对人的身心管理会有很大的裨益。

在中国,夏商时期最主要的乐人是巫和觋。可见在中国历史上,音乐的起源与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还会发现,在中国的七个方言区中,几乎都是“乐”与“药”同音的,也就是“乐”与“药”音同源。从造字学看,“乐”与“药”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即“樂”与“藥”,二字字同源。“藥”的造字本意为“快乐的神药”,其实也是上古时期人们发现一些草也具有和“乐”一样的治疗作用。就功能而言,中国传统乐学与中医均是建立在中国哲学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古人将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与五行相配属。中医引用五行学说通过取象比类等方法将人体结构和自然现象一一配属,借以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进一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演变,并指导医疗实践。可以说自原始的音乐具有“治疗性”的特点伊始,在古人眼里,音乐与治疗就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第一次出现“音乐”一词,是在《吕氏春秋·大乐》中,“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本度,本于太一。”体现了“乐与人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史记·乐书》:“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晋代阮籍《乐论》中亦有“天下无乐,而欲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都认为音乐是人精神平和,身体康健的重要保证。强调阴阳平衡、五脏相生,通过中和雅正的五音六律,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情志舒畅。

在西方,由于古代医疗疾病的方法还很有限,许多重症患者无法得到医治而亡。当时的人认为,人会生病是因为得罪了神,因此让巫师一边唱歌一边随着音乐舞蹈,祈求神明的原谅,希望疾病能因此得到医治。这可以说是医学的起源,也可以说是音乐治疗的开始。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主张音乐能够医治人的疾病。“音乐能渗透人心深处,帮助人抒发情感,使人重新得到力量,可以说是灵魂的良药”。亚里士多德亦认为音乐有情绪宣泄的价值。

中世纪,基督教信仰极大影响了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但医学实践医治是基于从希腊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四种体液的理论。这种情况之下,政治家和哲学家都相信音乐具有治疗的力量。波依提乌斯相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道德改善。

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的发展,标志着科学医疗的开始。但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基于希波克拉底的学说和四种体液说的复杂的解释。这一时期音乐不仅仅被用来治疗忧郁、绝望和疯狂,而且被医生描述为预防性药物。

巴洛克时期,在四种体液理论基础上,基歇尔对音乐提出了气质和特性理论。认为人格特性与一定的音乐类型是连接在一起的。佰顿支则支持使用音乐来治疗抑郁。

以上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待音乐与人的密切关系。现在换一种“人本身可以是乐器吗?人们常常在演奏自己的音乐吗?”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音乐与人的关系。

人类自从在母亲腹中,就听着母亲与自己的心跳声成长。自己活着的事实,是从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而认知到的。当心情稳定放松时,心跳稳定;当心情不好,紧张或焦虑时,心跳也随之加速,甚至出现紊乱。也就是交感神经被激活,导致机体的生理唤醒水平上升——紧张。心跳停止时,也就意味着人生命的终止了。人的声音也可以赋予音乐治疗学的意义,人发出的声音可以视为一种音乐,而发出声音的声带与呼吸器官则可比做一种乐器。发出声音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说话。说话的声音有高低起伏的韵律、音量、旋律与声调。当人说话时,会受到情绪喜怒哀乐起伏的影响,而使韵律、旋律、声调、音量等有所不同。当心情稳定时,所说的话就能给人一种安定、和谐的感受。听话者则乐于专注聆听你所要表达的内容。于是沟通变得顺畅起来,身心轻松而惬意。与人沟通不再是难事。

这和演奏音乐的情况相同。唱歌或演奏音乐都会受到心情的影响,而有不同的表现。

当人的内心有许多矛盾冲突或烦恼,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身心方面的疾病。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保持心理的安定状况,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内心的状况会反映在身边周围的人身上。当我们和焦虑、静不下心来的人,或是性急易怒、或抑郁的人在一起时,我们会觉得“这个人的节奏和我的不同”、“和这个人说话让我有一种抓狂的感觉”等等。那是因为那些人所“演奏的音乐”和自己的“音乐”不配合的缘故。

反之,与某些人说话,会让我们觉得心情稳定安适。这是因为说话者所用的,是一种能让人心情稳定的声调之故。一直以来,女低音音域沉稳缓慢的说话方法,都被认为是最能让人心情稳定的声音。母亲温柔的对婴儿说话时所用的声音,最接近这样的声音。然而即使是发出温柔声音的母亲,也会由于孩子不听话,渐渐地将音量加大,声调提高,发出接近女高音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会使小孩感觉到紧张焦躁不安,孩子的自我音乐也会呈现混乱的状态。

对人类而言,母亲怀胎十月,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生下来,以爱心灌溉自己、养育自己,因此总是对母亲敬爱备至。为此不论男女老少,当遇到困难的状况或是面临死亡时,必然会想起母亲。温柔沉稳的女低音音域的声音或歌曲,总能给人一种来自母亲的温柔感受,使我们特别容易感受到安慰。这种母亲般的慈声宛如大提琴的音色,着实令人倍感亲切与贴近。

由此可知,音乐实在不只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类“只要活着,就不断演奏着属于自己的音乐”。

至于艺术性的音乐,普遍认为是一种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语言。然而表达人内心情感的音乐,若要经由作曲家作曲并用乐器或声音演奏演唱时,演奏演唱者必须先习得演奏演唱的技术,并研究如何将作曲者的意念,按着谱面忠实的呈现出来,则是一门艺术了。音乐类学校所教授的就是这种技术。这样的音乐表现与前面所述的言语的表现、心的表现的音乐不同。演奏家专注于如何精密的演奏乐器,对他们而言,如何去体验音乐、品味音乐、了解音乐的疗效等并非那么重要。他们心里最关心的是如何将音乐演奏当作一生的职业经营。

对于音乐家而言,当他们去听交响乐团演奏时,职业习惯会让他们不自觉的开始发现其中许多演奏的错误,并觉得焦躁不安。听音乐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可以令人放松的事情。确实,对于作曲家而言,作曲是他们的专长,也是他们的职业。要他们轻松的听音乐想必是一件难事。然而,若换成其他不同领域的音乐,相信他们应该也能轻松的享受音乐。不过,有些演奏家会有“除交响乐以外,其他的都不是音乐”的想法。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欠缺可以医治自己的音乐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音乐治疗中,能达到疗效的是能够触及到患者内心深处,说出患者内心话的音乐。因此,类似演奏机器一样演奏出来的音乐,并不具有医治的效用。大多数的患者所喜欢的音乐为唱歌、民谣、童谣、乡曲、地方歌曲等。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当下的流行歌曲。曾有一位出租车司机,每日工作完毕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要听半个小时的音乐,这样才能把身体平复到正常放松状态,否则身体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而无法进餐。因此,喜欢交响乐的人并不多。即使是在西方,由于作曲家在乐曲中加入了家乡的旋律,音乐作品呈现的是他们心声之曲。因此,他们对交响音乐的感受与我们不同。不过,在欧美的临终关怀项目当中,患者所喜欢听的,仍然大多数是故乡的歌谣及圣歌等。

关于用于健康管理的音乐,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和设备来聆听音乐,或以唱歌、演奏乐器来恢复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自古以来,音乐就被认为可以助人抒发内心情绪、稳定心情、减轻身心的疲劳、帮助睡眠等。具体的方法可以是乐器演奏,在我们心情舒畅的时候演奏乐器。特别是在表现内心的情感时,若是能照着内心所想到的乐曲或旋律演奏,应该是相当有趣的事情。也就是说,即兴演奏其实是一件很有趣额事情,我们大家都可以多加练习。在表达愤怒的情感时,类似于邦哥鼓、手鼓、吊镲都是相当适合的乐器。当然这里的即兴演奏与我们平时所知的音乐性即兴演奏不同,它是一种治疗牧师,其音乐演奏模式是“在一个有头有尾的框架中被自发地创作出来的任何声音与静默的组合。”采用的乐器多为简单的、无需学习训练即可演奏的节奏性和旋律性打击乐器,如各种不同的鼓、三角铁、铃鼓、木琴、铝板琴等。正因如此,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即兴发挥,将这种充分的表达方式作为投射自我的一种形式,所创作出的音乐也是本能的而不是学来的,是内在的表达多于外在的表现。

此外,由于歌唱或演奏,都是表现内心、语言的替代物,歌唱时已经加入语言的表现,若在演奏中也能边演奏边有一些语言的表现,会更加理想。

至于所谓的被动式的“音乐处方”,若我们平时能在自己喜好的音乐中,先选出让自己听了就能入睡、或是稳定心情、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的乐曲;或是在抑郁时想听的乐曲、增加食欲的乐曲、帮助消化的乐曲等,当需要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如此一来,在做健康管理的音乐治疗时,也会便利很多。

换言之,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处方,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音乐处方来帮助自己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或是运动习惯等,也是令人受益无穷的。这一种聆听音乐、使用音乐的方法,与一般所谓的音乐鉴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按照音乐美学的理论,这种聆听方式是他律性的。

此外,还要主意的是,有时必须遵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同质原理”,尤其是在抑郁沮丧时。此时,首先应该先听一些抑郁忧伤的歌曲,让心情能充分体验悲哀的感受,然后再慢慢的将乐曲转为开朗活泼的乐曲,提升精神。这样的曲风安排恰恰与患者的心境构成了“音乐拱形结构”的关系。在体验喜悦与快乐之后,觉得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反而常让人有一种空虚感。然而一个人若是长期在痛苦与悲哀中挣扎,则一旦克服了痛苦与悲哀时,不但会有一种成就感,也会觉得余韵犹存。克服了痛苦与悲哀,是人成长的契机。因此,人在悲哀中所做的乐曲自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是一种吐露痛苦心情的作品。事实上,相信任何人对于这种乐曲,应该很容易产生共鸣才是。换个方面来说,喜欢这些扣人心弦的歌曲的人,即使自己并不抑郁,也会喜欢品味那些充满悲哀情绪。诉说着作曲者心声的歌曲作品。正如文学界的一个命题:经典作品往往都是悲剧。但其实内容不是必须悲,而是不得不严肃。它往往反映的都是人类自身的成长、探索、突破等内容,人们必须要认真思考才可以。

那些掌握了观众心理的歌手或是演奏家演奏“心之语言的音乐”,能够让听众自然而然的敞开心扉,不自觉的掉下泪来,并且全身都能得到放松。演奏家与歌手们通常会以一种尽一己之力贡献他人,以期与他人达到心灵交流的想法演奏音乐,因而能与听众达到心灵的交流。当我们听到能与之产生共鸣的音乐时,自己也会想要试着演奏音乐。这种情形下,演奏演唱者与听众彼此身心都能得到更新。

前文已经说过,人生就像一首乐曲,当心情混乱时,自我的音乐也会变得混乱。此时,必须注意调整混乱的秩序,以维持精神的卫生。此时,若能找到能让自己放心放松地诉说内心混乱的家人或朋友,是最理想的。若是不能则让自己沉浸在可以放松自己、安定自己的音乐中,也是很好的办法。我们还是建议以自主的方式来放松自己,你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内心的安定、并不是维持一种外表看起来安定的表象就好。我们都应该努力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保持坦率。只有学到这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自己的音乐容易呈现出自己的情感,也才是真正能活用音乐力量的表现。

猜你喜欢

乐曲心情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父与子
天天有个好心情
悲伤的乐曲
心情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稚趣心情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