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8-01-26黄芝勇
□ 黄芝勇
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语文的阅读能力正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根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2017年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阅读量为8.81本,同比增长了0.47本。单就7—9年级学生而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按照每册图书20万字来折算,也至少要读13本才刚刚达到标准。可见,阅读量偏少仍是当下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实现文化积累和积淀的途径,是形成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那么,如何让阅读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让孩子在阅读中健康成长,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兴趣是出发点
一是要做到循循善诱。我们可以针对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疑,引起他们迫切阅读的好奇心。例如,在指导阅读 《草房子》这本书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或放一段书中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及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兴趣,然后再把 《草房子》这部书推荐给学生,同学们就会自觉地找到这本书认真阅读。
二是诱发学生的好胜心。我们将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讲故事竞赛,开展背诵优美句段竞赛,开展读后感竞赛等,以赛促读。
三是提炼话题引发兴趣。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作品,在阅读前,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然后,再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互相交流,提高兴趣的目的。
在 “大语文”教育观念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树立 “拓展”性阅读教学观,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宽厚。
二、掌握方法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认知,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积淀。
(一)严格训练,给予方法
训练学生逐步达到能运用精读、速读、选读、批注等多种方法,开展阅读活动。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把阅读方法的指导,赋予课堂阅读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变 “教”材为 “学”材,这要注意以下几种方法的训练。
一是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是略读法,就是大略地读,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书籍。略读的目的就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可采取 “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方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然而,略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读。
三是速读法,即用最快的速度阅读,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大意。
四是选读法,就是有所舍弃,选其所需而读。
五是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对重点疑难边阅读边圈点勾画,或写上心得,既动脑,又动手,旨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还可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注意循规律、给方法,教给儿童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二)拓展阅读,广泛体验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课内得法,还应指导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拓宽知识面。
1.实施拓展性阅读
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材料辐射,需要找准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联结点、切入点,这也是有效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关键。
如教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对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及鲁迅和革命志士遭反动派迫害的阅读材料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不但能理解鲁迅先生的言外之意,而且对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
2.学法迁移型
选择与课文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如学习了 《惊弓之鸟》,向学生推荐 《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学习了 《太阳》《冬眠》等课文后,向学生推荐 《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后,可参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小学古诗背诵篇目,适时指导学生读、背相关的古诗。
3.深化迁移型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著或名篇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为学生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如由《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延伸到《三国演义》,由 《匆匆》延伸到《朱自清散文集》等。
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阅读,学生的收获会很大。
三、总结提炼促收获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就要注意总结,在总结基础上升华。这个总结的过程是师生之间语言的互动和交流,同时,总结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更是反思的过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思考后,形成了固有的形式和套路,形成未来学习的经验和途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果的缩影和体现,更需要我们做教师的重视。
四、兼顾目的和效果
阅读的过程是情感的经历过程,每一篇文章的成文,都包含着作者的思考,因此说,阅读过程是和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作者塑造的人物和描摹的场景,都是作者精心设计和认真选择的,学生只有投入情感或者是被文章的情感所感动,才真正实现了阅读的目的,感悟、理解、提升、内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形成自己的文化沉淀。这也是语文学科特性的体现,即文学性、工具性。
阅读首先是文化积淀,阅读中学生要感受一些内涵、提高一些能力,这是阅读的最终目标。阅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是阅读教学的又一个目标。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得做个有心人,这样,学生才会有真正的阅读收获并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