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26李健
李 健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目前,跨专业研究生逐年扩增且已成一定的规模。相较于本专业学生,既有一些优势,同时又有一段差距。如果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对症下药,充分、合理地进行培育,那么就可以优化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概念界定
跨专业是指学生在高等教育的前一阶段与下一阶段阶段所学的专业是不同的。例如,如果本科时学习的是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时学习的还是这一专业,这样的研究生就叫做同专业研究生。如果本科时所学的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研究生时候所学的是非会计电算化专业,这样的研究生则叫做跨专业研究生。按照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跨越度的大小,可以把跨专业研究生划分成三种:一是一级学科中各个二级学科间的相互跨越,例如从会计电算化跨到财务管理专业;二是相同学科门类下各一级学科之间的跨越,例如从新闻学跨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三是不同的学科门类间的大跨越,例如从财务管理专业跨到高等教育学专业。本研究中的跨专业主要指的是后两种。
二、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单一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往往是培养进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关注对其科研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提升,为培养服务于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也在一定意义上忽略了对实践能力方面的关注,出现了重学术轻实践的研究生培养现状。这种重学术轻实践的培养目标能够造成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二)严格的培养制度:资源共享很难实现
我国高校内部跨专业沟通的机构与机会很少。导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研究生展开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导师的综合能力、言行举止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导师们在自己的相关研究范围里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技能背景,能够培养学生们向更高层面发展。但是,很少有导师具有跨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双重经历,不同院系之间的导师们很难一起开展项目研究。导师们很难控制跨专业研究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无法将其原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和现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地整合。导师个人对于不太了解的专业领域不能加以完整合理的指导。
(三)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单一,限制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主要考虑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任课教师们研究的专业领域,而不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与专业背景设立有关课程,课程设置比较缺少个性化,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三、改善的途径
(一)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实现跨学科的发展需求,保证跨专业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跨专业研究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
(二)培养制度:促进院系间的交流协作和资源整合
拓宽传统的课程和添加新的课程,研究生阶段要强调以研究问题为中心点。构建一种多维度的动态研究过程与可能性和达成度并重的研究目标,确立多种途径对话的交叉式培养机制。高校应依据各个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学科之间互相交叉的程度,破除学科间的鸿沟,使有关院系整合或重新组建,组成跨专业院系。
(三)培养过程: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关注学生间的不同,要依据每个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相较于同专业研究生,跨专业学生在研究生时期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高校必须为跨专业学生设置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课。多加几门选修课,使其在数目上大大超越必修课,这样不管是同专业研究生还是跨专业研究生都能依据自身的需求发展。课程重点主要是本专业研究领域的热门问题或是有争议的学术论点,使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资源,了解最前沿的学术资料。导师可以针对某个问题或论点,使研究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大家分工协作探索讨论问题。合理利用跨专业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培养他们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导入到现在专业的能力,在论文选题上尽量选择交叉性课题,能够使学生对不同领域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其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