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民办高校科研评价体制的思考与探索*

2018-01-26李慧平盖苗苗

山西青年 2018年14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科研成果职称

李慧平 盖苗苗

(商丘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某芯一号”造假者陈某曝光后依然活跃学术界而且再受重用,西安交通大学6名教授花了3年时间举报李某造假才真正核实,屠某获奖却引发了相关争议,这些一系列的名单都无不折射出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不断拷问着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新生的力量,与公办高校相比有自己明显的特色,科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构建和谐高效公平的科研评价机制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水平,深化学校发展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考评导向:质量导向还是数量

从2017年起,河南省民办高校拥有职称评审权限,增加了职称评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以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对科研论文的数量进行了具体量化,量化评价成为传统最直观有效的评价模式,但快餐式速化评价也引起评价“置信度”的问题。很多教师趁着学校评估建设对中高级人才大量需求的紧迫性,采用不正端手段进行学术造假,职称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缺乏专业性和原创性,多是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该现象严重侵蚀着我国的科研生态,既不利于科研队伍的建设,更无法诠释科研的创新含义。

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上海交通大学57岁的教师晏才宏,没有高级别的论文和职称,仍然在科研有着瞩目的成绩。任何科研成果的价值都应依据其思想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不能单纯地以论文级别、数量衡量而忽略质量,建立和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才能有效避免泡沫效应和学术浮躁。

二、评价主体:错位化还是同行化

民办院校多定位在教学型,科研部门不够完善,一般将科研工作挂靠在教务处,缺乏内行的专职科研管理人。每年职称评审时,一般程序是先由行政人员进行把关基本条件,分院不同专业的领导进行审核内容,这种评价主体的错位容易对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深度出现误识,厚论文、官本位思想、高学历等因素干扰,不利于甄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由此可采取由第三方机构操作职称评定方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技术特点分门别类制定技术职称评定资格条件,每年组织不同的同行专业人士作为专家进行评审,高校只需要全力做好科研人员聘用工作,这样有利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规章更加学科化,也减少了高校的科研管理负担,强化教师队伍的科研实力。

三、评聘考核:评定决定聘任还是聘任决定评定

职称评定本身是对教师科研能力激励科研人员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我国通常把科研成果排名或职称作为科研人员薪水提升、职务晋升、岗位津贴、年度绩效的主要标准,造成高校出现大批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但是拥有学术头衔是否具备真正匹配职称的科研能力,能否成为学术带头人还需实践考核。当前高校制定评聘分离的制度,只是停留在表面性的分离,没有实现是实质性分离,没有把评定与聘任放在同等地位对待,基本还是评定决定聘任。淡化职称头衔与福利待遇的链关系,将评定与聘任放在同等地位对待,根据“实践考验”和“时间检验”,由年度考核转向聘期考核,依据科研实力调整薪资,鼓足教师科研干劲。

四、科研成果:成果实效化还是成果形式化

据统计,我国每年论文成果数量惊人,但研究成果转化率甚至不到20%",很多教师的科研成果缺乏原创性和社会价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的终归宗旨是有效的转换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科研成果不能留存于形式,一切纸上谈兵的形式科研都是伪学术,应注重科研成果实效性和转化率,防止学术泡沫化,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维护科学研究的神圣性。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科学研究中“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现实状况,应坚持“质量优先,量化参考”的评价导向,采用社会第三方机构作为评价主体的模式;评聘考核时,落实“评聘分离”制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合作新形势。科研评价体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长期性的任务,关系到各个方面,需要学校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减小量化评价导致的负面效应,推进科研管理和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进程。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科研成果职称
科研成果转化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评定应革除“三唯”之弊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