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法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
2018-01-26江苏省南京市伯乐中学刘文则
江苏省南京市伯乐中学 刘文则
自主学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书本,从而获取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在初中数学中,要求学生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去了解数学世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充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开放型问题教学、课外活动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习惯,强化学生为本的思想,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进而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一、问题情境教学,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自主学习法的应用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因为问题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应用问题情境教学,设置悬念或者对某一问题提出疑问,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时,为了导入本节课知识,我拿了一个蝴蝶模型,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知道身边有哪些中心对称图形吗?2.中心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本课内容,学生的学习思路和课堂重点瞬间变得很清晰。因为两个问题的牵引,整节课学生都很认真、主动,他们自发学习教学内容,试图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通过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自主学习法的应用。
二、开放型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要自主学习,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才能学到知识。同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在自主学习法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而开放型问题教学旨在打破固有模式,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灵活思考问题,从而斩断学生机械模仿的惰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运用开放型问题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打破封闭性题型的壁垒,不再“靠记忆、套模式”解题,而是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我出了一道思考题:是否存在k,使关于x的方程9x2-(4k-7)x-6k2=0的两个实数根x1、x2满足|x1-x2|=10?如果存在,试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这是一道“存在性”的开放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假设、猜想、推理、探索,如:若k存在,会有什么情况?若k不存在,又会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巩固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此可见,在自主学习法的引导下,开放型问题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多角度灵活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三、课外活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课外活动是区别于课堂的活动,更贴近于生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实际活动,如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知识竞赛、数学黑板报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自主选择、积极参加。由于这种方式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很高,这就为自主学习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又因为课外活动的主体很明确,是学生,所以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本章节的知识,我组织了一个课外活动:出一期关于平面图形的板报,学生自愿参加。活动传达之后,选出了三名板报制作者,其余同学去寻找相关知识。同学们为了出好这一期的板报,纷纷自主寻找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由此可见,拓展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在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自主学习法的有效应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构建积极、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利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取得成功,进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