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2018-01-26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 冯 晴
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当今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要检验一个学生是否具有数学素养,主要在于他能否做到学以致用,能否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发现、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奥秘,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要紧密围绕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展开教学,让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常见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我认为在小学数学世界中探索“生活化教学之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创设课堂氛围,使教学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桥梁,它能有效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营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高涨了,学习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教师可采取模拟去肯德基点餐的场景引入新课,出示一些套餐搭配推荐,要求学生挑选自己最爱的套餐,并写下相应的价格。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得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同时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价格相对便宜的套餐,学生很快就能口算出价格总和,而遇到数字较复杂,两数相加个位超过十或满十时,学生遇到困难,发现问题,进行思考。此时,老师再将“满十进一”的新知传授给学生,做到循序渐进,由简到难,顺应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利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快餐食品引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将生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关,利用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学以致用。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主要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可是有些教材内容缺少生活化的教学例题,或者有些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无法真切感知,这样就给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课堂新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为教材内容增添童趣色彩和生活气息。学生对鲜活灵动的内容激起了学习兴趣,发现了“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数学学习生活也就不再枯燥乏味。以教学《认识人民币》为例,上课前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些仿真的人民币,在课堂中模拟“银行兑换人民币”“商店购物”“公园买票”等生活场景,由学生扮演相应角色,全班参与或者小组活动,使得每个学生熟知人民币,感受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用处,体验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币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引入生活模拟情景,使数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数学天地”的广阔,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可以开展“说说我的快乐一天”的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一天,聊一聊他的作息时间,说一说他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在做些什么。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另一方面,整节课紧密围绕学生生活,感知亲切,体现了数学内容“生活化”。
三、动手操作实践,使练习设计“生活化”
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很不愿意写作业。其实很多作业题目都是可以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将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操作中巩固了新知,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就把将“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完《有趣的七巧板》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回家用七巧板拼出一幅美丽的作品,并且让家长拍照发给老师,评选出最美作品,第二天在课上展示交流。这类练习设计一改书面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发现,学会应用数学新知。
再如在学习《认识千米》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放学后围着操场走两圈半,看看走一千米大约需要走多少步,需要多长时间。千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长度单位,通过走一走,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实例,感受1千米的长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实践意识的形成。
四、利用生活经验,使实际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探究的意义,感受数学的奥妙。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可以课前先指定一位学生,从他的前面、后面、左面分别拍一张照片制成课件,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让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前两张照片中学生看不到他的脸,只能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往往容易猜错,根据第三张照片,学生一眼就知道了他是谁。这个简单的小游戏以猜班级中的同学为题材,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不同”这一知识点,而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揭示观点,享受探索知识后收获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之光”照亮数学教学之路。学生在参与、发现、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之趣,学会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师以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思“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做到学以致用,努力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