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快乐成长的幸福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丽景小学 “自主·快乐”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8-01-26任兰英
□ 任兰英
东营区丽景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但近些年来,由于学校全方位育人合力趋强,教育教学质量日高,赢得良好社会效益与群众口碑。反思学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一以贯之地认真践行素质教育思想,全力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积极探索 “自主·快乐”教育实践方法和策略,重视培育师生核心素养发展的 “自主·快乐”教育品牌,形成立足实际实践、求真求实的素质教育校本实践经验。
一、“自主·快乐”教育内涵与实践意义
(一)“自主·快乐”教育内涵解读
学校实施的 “自主·快乐”教育有着特定的内涵,既是 “自主教育”与 “快乐教育”的融合,以及在融合基础上建构形成的全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又是小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全新教育愿景,更是指向师生发展 (不只是学生)的有效实践模式。
“自主·快乐”教育是 “自主教育”与 “快乐教育”的融合。关于自主与自主教育。“自主,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与能力。”人在活动中的自主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的支配与控制权利,它是相对于外部力量而言的个体独立、自由、自决与自主支配的权利和可能;二是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能力。谈自主教育,绕不开一个关键概念,就是“自主性”。“自主性是作为社会人要成为世界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而自主地生活和发展的属性;自主性是人具有支配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也是人的本质特征。”所谓自主性,是指师生具有完整的自主意识,具有明确学习目的和自觉学习态度;能把自己看作教育对象,对自己教育活动进行支配、控制和调节,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内外积极因素,发展、完善自身,以达预期目标。按发展水平高低,自主性又可分为独立性和主动性。独立性的重要标志是自信、自尊、自决、自强、自觉、自理;主动性的重要标志是积极热情,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所谓 “自主教育”,就是从师生需要和发展出发,通过培养师生自主意识和自立、自强、自律的主动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与调动师生的 “自主性”,使之在自主意识支配下,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构建、主动创造,促使师生不断自主发展,积极建构健全人格,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享受学习快乐。“自主教育”是以形成、提高师生主体性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模式。关于快乐与快乐教育。“快乐”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情绪是包括混合反应的复杂心理事件,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生理反应,即常说的唤起;表达性反应,即本能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或声调等;主观体验,即内部思维与感受。可以说,“快乐”是指多种类、多层次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师生持续发展的情感动力,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外在特征,也是师生发展的追求目标。一百多年前,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系列有关 “快乐教育”的新概念,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或科学具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使人们获得实现美满生活所必需的有用知识;二是发展智力。建立以科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特别强调符合儿童的兴趣发展,坚决主张一切教育要有乐趣;崇尚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上述方面是斯宾塞 “快乐教育”的核心所在。所谓 “快乐教育”,是指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愉快情绪体验贯穿教育始终,整个过程和谐、自然,师生心情舒畅,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水平不断提升,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以及追求快乐与幸福的教育。
“自主·快乐”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实践模式。教育作为人类关注自身延续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涉及两个基本问题——“教育是什么”和“教育为了什么”,这是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以及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必须要搞清的问题。我们必须摒弃灌输的教育方法,关注师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师生的自主活动与快乐交往。这是学校实施 “自主·快乐”教育的重要缘起。“自主·快乐”教育是在融合 “自主教育”和 “快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教育实践模式。尽管在词语呈现上 “自主”在前、“快乐”在后,但究其内涵,“自主”与“快乐”互为前提、不分先后、彼此支撑。“自主·快乐”教育强调把握教育对于师生双方生命成长的实现价值,将实现 “生命自主快乐成长、学生自主快乐学习、教师自主快乐发展”作为基本理念,通过师生共历、共享,在交往和对话中经历、体验成长之旅,促使教师在支持学生自主快乐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认识和教学策略,积极与学生分享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发展。同时,通过借助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快乐学习能力,达到教师支持学生、学生激励教师的自主快乐学习,进而实现师生生命的自主快乐成长。“自主·快乐”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尊重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自主·快乐”教育的倡行是时代的要求,致力回归教育本质,促进人的发展,是培养 “全人”的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校本实践的切入点。“自主·快乐”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具有远见的本真教育。
(二)“自主·快乐”教育的实践意义
“自主·快乐”教育的实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现代社会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面临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既要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又要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既要具有敏锐观察力与丰富想象力,又要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康个性心理品质。先进知识的吸纳、内化是不断创新的源泉,只会死记硬背,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人难以成为创新性人才。“自主·快乐”教育的理念、方式不仅利于培养师生独立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以及主动求学、积极探索精神,而且促进师生乐于竞争、乐于合作的品性养成,以及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因为只有具备自主快乐学习能力的人,才能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
“自主·快乐”教育的实施是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与行为也日渐强化。“自主·快乐”教育暗合当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成为 “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素质、素养无法灌输,只能培养。研究和实践表明,素质、素养的培养和 “自主性”、“幸福感”有着密切关系,“要我做”与 “我要做”的自主程度,表现在师生身上大不一样,自主愿望越强烈,快乐指数越高,自主挖潜就越深入,师生素质培养就越有效。若小学教育不关注师生主体的内在因素,不以师生的自主性、幸福感为基础,不注重调动其内驱力,师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可见,“自主·快乐”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有效支点与途径。
“自主·快乐”教育的实施是发展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需要。我国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地方,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当代小学生面临不断变化的时代,并在逐渐摆脱幼稚,由过分依赖走向相对独立,由盲目学习走向有目的的发展,随着个人独立意识和成熟感的逐渐增强,开始乐于独立进行各种活动,别人过多关心或命令会使他们产生反感,甚至会出现顶撞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师和父母还有一定的依赖,渴望独立而又不能独立,希望自由而又不敢自由。针对小学生独立与依赖的特殊性,学校积极把握学生的阶段性心理特征,注重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能力,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主·快乐”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大力实施 “自主·快乐”教育,积极培育“自主·快乐”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铸造品牌、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践中,我们建构形成 “134工作策略”,即一个发展图景——在自主探求中享受快乐成长的幸福;三种途径——建构实施“自主·快乐”课程与课堂模式,开展“自主·快乐”活动,锻造 “自主·快乐”发展的教师;四项基本原则——自主原则、快乐原则、实践原则、开放原则。 “134工作策略”为铸造 “自主·快乐”教育品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实施 “自主·快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在学校特定学习场域,真正 “促进”学生成长的主要要素是教师。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师生共同成长,一体化发展,共同 “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快乐成长的幸福”,是学校实施 “自主·快乐”教育的行动缘起。尽管行文中更多文字表征的是 “学生”,但指向学生成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原则,同样适合教师。这是学校实施 “自主·快乐”教育的突出特点与行动特征。
(一)理论基础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自发的,虽然有时需要教师父母等给予一定的外在刺激和帮助,但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源于学生自己。同时,教学成功与否也应该由学生自己评价和判定,因为只有学生真正清楚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程度,以及其学习成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此,罗杰斯主张信任学生的潜能,让其自主学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引导学生决定自己的学习,即学生自我管理的学习。
斯宾塞快乐教育理念。《斯宾塞快乐教育书》是斯宾塞的一本札记和自传体著作,也是西方第一部快乐教育专著。主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快乐学习,反对机械记忆;快乐与幸福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强迫性的训练制度违背孩子性格塑造规律。从近期来看,它只能取得暂时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它抑制孩子自由发展的本性。可以说,民主、平等、尊重孩子,是斯宾塞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
魏书生自我教育思想。魏书生自我教育思想更多体现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一是以育人为核心,强调思想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改变自我、超越自我;二是以学会学习为宗旨,强调语文学科自学,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三是以民主与科学为原则,强调班级自行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他认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所有教育都可以成为自我教育的内容,自我教育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途径,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
齐默尔曼等自我调节学习理论。齐默尔曼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因此是达到让学生 “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就元认知方面讲,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些过程能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了解任务、做出决策。从动机方面讲,自我调节学习是自觉自愿进行的,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行为看,自我调节的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是创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环境。
(二)基本原则
自主原则:学校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成生活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比如观察、访谈、调查、设计、评价等,去获得知识、得出结论,并形成学习成果,而不是将已有结论告知给学生。总之,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实施各种活动,是实施 “自主·快乐”教育的首要条件。
快乐原则: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注重运用各种形式的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求知的探索兴趣、乐学情感等心理需求,使之产生内在发展的内驱力,从而自觉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学校建构实施的 “自主·快乐”教育模式,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自觉把 “兴趣”发展成 “情趣”,进而达到 “志趣”的境界。
实践原则:学校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着力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把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快乐合作、快乐实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把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快乐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 “自主·快乐”教育的重要目标。
开放原则: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始终面向全校学生,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着眼,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把教育教学活动从学校延伸向社会,努力提高学生的开放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实施 “自主·快乐”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 科学化建构“自主·快乐”课程与教学形式
学校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在课程统领下的课堂教学组织和生成,学校文化建设若不能够体现在课程与教学中,就依然是外在、表层、形式、抽象的理念。只有当课程与教学充分体现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时,才是内化和落实了的、具体化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才能转化为学校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作用。基于此,以师生自主快乐发展为本,建构具有特色的 “自主·快乐”课程与课堂模式,就成为学校实施“自主·快乐”教育的着力点。
建构实施 “自主·快乐”课程。一是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根据特色办学目标,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二是重视课程内容校本化。除将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课前自主快乐学习、课中合作快乐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三是开发实施具有学校特色,诸如 《数独》《古诗配画》《葫芦丝》《拉丁舞》《科技制作》《乒乓球》等30门 “自主·快乐”课程,成立20余课外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以活动架构课程,使这些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创新 “自主·快乐”教学方式。学校积极营造自主快乐学习的课堂环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运用对话、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快乐学习的习惯。比如,数学学科教师通过实施 “走班式自选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每个数学老师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给予学生充分学习自主选择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开展 “做自主快乐学习的主人”活动,指导学生努力做到 “四个一”:课堂上争取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发表一个让同伴刮目相看的不同见解;参加一次解决问题的讨论;获得一次成功体验。“四个一”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 全方位开展“自主·快乐”活动
自主性水平发展离不开自主活动。活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社会、思维的载体。可以说,没有活动就没有人的发展。“自主·快乐”教育以实践和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纽带,是促进自主快乐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创建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坚持自主快乐成长,由此求真、求新、求善、求美的综合素质得到健康发展。再如,指导学生自主快乐地开展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紧紧围绕校本课程而设计、开展,且体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团宗旨,从而为各类学生素质拓展搭建平台,开辟广阔空间,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做准备。
(三) 系统性锻造“自主·快乐”发展的教师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唯有 “自主·快乐”成长的教师,才能培养 “自主·快乐”成长的学生。为此,学校始终把锻造 “自主·快乐”发展的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
引领教师提升 “自主·快乐”发展的信念。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师的工作不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变成生活方式。实践证明,学校教师 “自主·快乐”发展的信念树立后,改变自我的愿望与行为变得强烈,并自主树立更高职业目标,规划自我发展步骤,在追逐目标过程中达到自我价值的完美展现。
激发教师 “自主·快乐”发展的内驱力。“自主·快乐”发展既指教师的自我快乐发展,也指教师团队的合作快乐发展。为了促进教师自我快乐发展,学校建立教师 “自主·快乐”发展目标导向机制,通过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明确目标导向,使教师更好从现状分析、目标制定、策略选择、结果评价、总结反思等环节,有针对地进行专业发展设计与实施,在追求目标的梯级发展中,坚信自身能力不仅可以塑造,而且能够真正提高。
构建 “学”“教”“研”互动相长的教师 “自主·快乐”发展平台。“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在新理论新知识的储备与应用、新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新课题的研究与实验等方面有所加强,为此学校通过大力支持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打造 “学”“教”“研”合一的团队组织,通过团队学习,开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科学规划教师专业学习内容,促进教师教学交流和科研合作,使教师在和谐、开放、共享的学习型组织中,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保持快乐发展激情。
参考文献:
[1]张卓玉.体验与探究: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C].光明日报,2001年3月23日.
[2]翟睿.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论文,2006.
[3]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J].教育研究, 2014 (7).
[4]张寿.关于自主教育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5]张忠萍.快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孙国胜.斯宾塞教育思想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1).
[7]谭兴光.中学自主教育研究——对主体性教育中基础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7.
[8]王燕红.基于 “自主”的教师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6.
[9]刘颖婧.“四自主”教育模式下的新型德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