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
——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
2018-01-26□刘敏
□刘 敏
构建区域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体系,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在区域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实施引导、帮助,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支持服务系统。本文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在区域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等方面,做一些概括和总结,对区级研训机构在教育新形势下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自身更好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一、建立协调配套体系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体系是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是关乎区域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需要建立协调配套体系。
(一)建立专业能力发展体系
教师专业标准。建立客观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前提,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必要依据。区教委结合开州区实际,制订区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比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等,上述标准是对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区域中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反映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教师专业素质要求,为实现从 “教师培训”转向 “教师专业学习”提供系统、循序渐进的专业发展台阶,进而为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制度奠定 “能力本位”的专业发展基石,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基本的规范和准则,从而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评价标准。区教委根据《重庆市义务教育 “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市教科院研制 《立足有效,建设卓越课堂教学实施建议及评价标准》,结合课程改革实际,制定 《开州区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试行)《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评价标准》(试行),并以开教基〔2016〕41号文件形式印发 《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州区中小学教师课改合格课验收标准》(试行),旨在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改革在提升全区教育质量均衡优质发展中的基础与关键作用,这些举措更好更快地推动了全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二)建立政策与物质及时保障体系
政府行政策略保障。开州区区委、区政府、区教工委、区教委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为研训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在政策上,区政府通过系列措施保障、提高教师的成长发展权利,引领学校、校长、教师踊跃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区教工委、区教委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专门力量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多次召开中小学研训工作会,将研训工作列为 “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的重中之重,探索符合区域和学校发展特点的研训模式,以此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研训教师队伍保障。为培养“师之师”的学科教研员,区教师进修学校采取 “高校引进、公开考调”等途径,配齐、配足研训教师。以夜校为载体,以处室为主体,切实加强教师的政治业务学习。每年订有各种教育报刊、教育专著、学科教研刊物、课标修订资料,供大家研读。对学科教研员进行主题式培训,要求教研员积极做课改、写论文、出专著、办讲座,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科专家。
骨干教师建设保障。区教师进修学校着力建设好骨干教师这支队伍:一是抓好校级学科骨干队伍建设。要求一线学校以 “五善”(善上课、善评课、善导课、善研课题、善写)为标准,打造校级学科带头人。二是抓好市区级学科骨干队伍建设。区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做好全区学科骨干、带头人的培养,近年来培训教育科研骨干和积极分子近4500余人次。通过实施“选苗子、压担子、引路子、结对子、架梯子、搭台子、树牌子”的教师队伍提升工程,涌现多名骨干校长和名师。目前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市级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校长、市区级骨干教师1900余名。
评价激励机制保障。建立教育科研工作总结与表彰机制:每年以量化考核方式评选出区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与个人,以公正的评价促进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健全科研工作阶段性成果展示机制:针对不同课题的研究进程,开展多种形式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以此激励不同课题群的有效研究,强调科研的实践效益和经验的分享;建立城区强校与农村学校 “一对一”结对帮扶考核机制:在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教研及考核等方面进行捆绑评价,全区切实开展班子共建、教师共育、教研互动、资源共享、质量共进等工作,有效提升城镇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水平,带动农村学校课改进程。
(三)建立有效“研训一体”教育体系
研训一体是解决研与教、研与学、研与训有效契合的关键和节点。只重研究,那是空中楼阁;只谈培训,那是无本之木。只有有效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发展,明确区级研训机构在新形势下的职能新定位。要强化研训机构培养教师的功能,深入改革研训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即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支撑。针对开州区教师队伍现状,按照 “统筹规划、创新方式、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着眼于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和专业成长,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策略,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研训体系,开创全区研训工作新局面。目前区教师进修学校各处室明确职责、联合作战,形成处室职能融合、理论实践融合、实践与研究融合的格局,构建起 “研训一体”工作模式。在区教工委、区教委的领导下,以区教师进修学校为轴心,把各中小学和广大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互通互连的 “研训一体”平台。
构建联片研训协作格局。目前,开州区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一体三层次”的联片研训架构。“一体”指联片研训融上下 (区、片、校)交互、左右 (校际)协作的整体。 “三层次”指区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区联片研训活动布局规划、管理、评估,负责为联片研训提供信息支持、专业指导、过程监管、成果评估;片区主要负责安排好片内研训的计划、活动及检查评估;研训重心转移到学校,研训主体回归到教师,以主题研训形式轮流在参与学校中进行,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通过采取开设项目短训班、设立学科工作室、实施专家引领、送课下乡、开展课题研究等培训方式,确保研训活动的高效性。建立片区研训工作QQ群,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做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
构建区级研训 “三定”机制。为了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开州区教委创新工作形式,推行 “三定工作制”:一是定蹲点学校。每名专职学科教研员选择二至四所蹲点学校,每月到蹲点学校听课不少于5节,座谈交流不少于2次。通过深入学科教学,切实帮助蹲点学校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定培养对象。每名专职学科教研员选择二至四名培养对象,对受培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促使其快速地成长,并影响、带动其他教师。三是定责任目标。根据蹲点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教研员的学科特长,要求各教研员深入课堂,并专门制定明晰的责任目标进行专项考核。
构建研训架构多元模式。一是进一步扩大培训面,开展多类别、多层次的教师培训。比如,分学段的 “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材全员培训”、“普通高中教师课改培训”、“中职管理人员培训”等;跨学段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村校教师基本功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全员培训等;专门委托全国著名高校组织的高端培训。二是紧扣干部、教师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为解决教师对教材和课标把握不准问题,组织教材、课标全员培训;为提高中小学校长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专门举办赴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地管理干部的高端培训;为切实解决村校教师在备课、上课和班主任工作的突出问题,专门进行村校教师基本功提高培训;针对课改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举办全区中小学教导主任、片区教研员、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课改专题培训。三是注重研训工作的立体发展。组织 “送教、送训下乡”,增加“创新思维”“心理辅导”“教师成功策略咨询”等培训内容,实行“一帮一”“捆绑式”的绩效考核管理,将传统的 “精英培训”“集中培训”调整为 “大众培训”“网络培训”。
构建研训发展有效载体。一是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各级各类学校在研的市、区级立项课题学校负责人进行规范化培训,并深入课题学校,对课题研究进行细致指导,并鼓励学校组织实施针对实际问题的小课题研究。二是扎实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区教师进修学校制定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程改革先进校评价标准》,研发 《小学学科课改同步监测用书》,以此导航学校课改;组织教研员深入课堂,帮助学校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三是加强教学视导。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把过程视导作为重点,要求与教师直接沟通并写出书面报告,及时反馈给视导学校,以此筛选教研课题,收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问题。同时配合区教委搞好教学质量监测,完成命题、制卷、阅卷、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详细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和学生答题情况追踪,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区教委的科学决策、学校的有效管理、教师的有效教学,以及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和依据。四是以赛促训、以赛促研。通过组织全区中小学说课赛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中青年教师素质全能大赛等赛事活动,促进一大批教师成长,锻造教师的专业能力。五是坚持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以此为契机推进各校校本教研,增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加速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新课改的步伐。六是扎实推进校本研训。区教委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工作意见》,各校研训工作都得以持续化、常态化和立体化发展。
(四)建立合理公开选聘任用体系
公开选聘机制。通过程序公开、机会均等、择优录用方式,建立教师公开选聘机制和优秀师资选拔任用机制,将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师岗位上来,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积极选录愿意投身农村教育的人才。在教学经费上向农村小学倾斜,吸引更多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同时,区教委、区人社局等部门对现行人事编制体系进行政策调控,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音体美师资不足和农村地区教非所学情况突出进行合理调配,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城镇教师去农村任教,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上给予优先考虑。
合理任用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针对招聘体系系统性不强、能胜任岗位的人才难招、值得培养的人才缺乏、核心技术人才流动性太大等问题,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定期交流与提高,解决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师资的合理足额配置。同时将岗位与教师能力的发展有效匹配,建立一套完善的使用体系,从而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队伍的支持。
二、建立发展路径平台
构建区域教师能力发展体系和专业提升的实际操作系统,探寻区域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使教师找到取得成功的路径,勇敢面对内心真实的向往,进而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构建区域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的行动纲领。主要路径如下:
(一)建立区级引领平台
构建研训网络。依据区级教育发展要求,各学科已试行构建起区域教研网络:以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13个片区中心为支撑、各学校教研组为基础的三级教研网络,成立31个区级中小学学科中心组团队组织,集体统筹与规划,明确职责,分组落实与审定。加强计划性,完善教研制度,健全各级教研组织,努力培养建立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质的教研员队伍,逐渐形成三级中小学教研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研活动。
构建培训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训体系,对全区教师和片区研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将理论性与实践性培训,校本性与考察性培训结合起来,加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及语言技能的提升。特别是小学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转岗教师,通过创造更多培训机会,帮助其提升学历及教学水平。
建立交流机制。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制,有计划地开展 “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程,力争使农村和薄弱学校都有骨干教师。开展跨校师徒结对活动,鼓励名优教师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地方上示范课,收徒弟和传经送宝,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校门,到外校、外地学习取经。各学科中心组定期深入学校听课、评课、指导教学,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评价体系。区教委以文件形式印发系列评价标准,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定期举办义务教育阶段管理干部专业标准考试,每年全区1000余名学校中层及以上学校管理干部参加了考试,考试紧扣《校长标准》的5个基本理念、6项专业职责和4方面实施建议进行,考试范围主要是基本理念和专业职责,着重考查学校领导干部对校长专业职责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师课改合格课验收,根据 《开州区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试行)要求,全区各中小学教师全部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合格课达标活动。同时,为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全面构建有效课堂,根据区教委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办法 (试行)》要求,每年开展全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加强学科研究。加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工作,每年都积极组织专家讲座、学术研讨、专题讨论、教研沙龙、教法推介等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充实教研内涵、提高教研质量。同时,定期组织一些有推动力和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催生教师成长,比如举办观摩课、研讨课、优质课评比以及技能展示活动,促进教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做好支持服务。开州区各中心学科组经过大量实情调查及现状研究,结合区域各年级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开展 “基于课标下的教学支持与服务”活动,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研究培训机制和成长机制。区级研训机构分年级教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区域教学工作,把具体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按课程标准不同级别分解到各年级中,从基本教学策略、重点问题导引、教学进度与考核等方面对教学提供一些建议,以供教师们参考。
(二)建立片区帮扶平台
完善研训机制。完善片区研训工作激励机制,寻找最闪亮的教师、研训教师和教研组长,打造学科培训片区基地示范校,评选片区研训工作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教研组、优秀校本教材、学科教研先进个人等。
组建研训团队。各片区均衡中心落实区级对片区学科研训工作重点:了解片区师资现状、教学现状、研训现状,完善片区教师信息表并拟定片区学科研训计划;建立片区学科研训团队,确立片区学科研训教师、片区学科组组长;做好片区学科带头人、教学教研能手的培养,打造学科骨干及名师;积极开展片区教学课题研究,大力提高研训教师和教师组长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落实研训重点。将 “开展好基于新课标下的教学支持与服务活动”作为片区学科研训工作的重点:大力推动教师对教学产品的开发,比如优化各年段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设计、教学PPT课件、课题研究、教学论文及检测评价试题样卷等;大力推进教研组对教研成果的物化,比如论文集、导学案集、研究课视频课例集及课题研究等;大力提倡片、校对校本教材的研发;建立片区学科教学教研评价体系,为评选片区学科培训基地、示范校等提供合理的评价机制;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探索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校级着力平台
规范教研作风。提倡爱岗敬业精神,富有积极的思想,倡导爱学习、爱培训,避免自恋自负自卑心态,教研组长加强教学视导与课堂观察,加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工作。
加强校本教研。开展小专题研究,提倡校本特色和课堂观察的维度;各年级段的教学目标达成实施建议;课型模块及流程的探讨;校际间的教研互动交流;将特色教研活动以成果形式展示,将校本教材推荐到区级研训机构。进一步强化学科研训工作,明确职责,完善教研制度,开展各种听课、评课、说课、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从而促进教师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坚持以研究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推广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手段,以专题研讨和微格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总结教学经验和开展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鼓励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使其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教学,在研究中提高,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深化课堂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自主高效课堂。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教学,使教学行为更规范,更科学,更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使不同老师上课能够享受到最优化的知识源泉。组织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比如新授课、巩固课和复习课等典型课型,组织教师开展案例分析活动。特别是围绕教材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加大对课堂教学训练的研究,开展“创设教学情景、实施实践教学活动”课题的研究,经营以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运用、创造能力。
总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提倡新教育,积极探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势在必行。充分发挥研训机构的功能与作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助推学校整体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