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思考

2018-01-26林仁灶汪秀清袁晓建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审计学应用型技能

林仁灶,汪秀清,袁晓建

2017年全国116所高校开设审计学专业,其中新办本科院校达到一半以上,按照教育部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的要求,新办本科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1]。如何培养应用型审计学人才成为许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职业能力和应用型人才的关系

职业能力就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则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应用能力。

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包括综合能力这一项,综合能力其中又包含社会能力、跨专业能力、个人能力与方法能力,这些都是应用型审计人才所具备的综合能力[2]。应用型的审计学人才需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职业能力培养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应用型人才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能力培养的支撑。应用型审计人才一般应具有以下的技能和素质。

1.1 较强的职业技能

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账目进行评价以及对单位财政、收支等方面的业务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评价[3]。基于以上的工作性质要求审计工作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财务和审计理论知识,但是最关键的是审计技能以及熟练计算机审计能力。这些技能不仅是通过理论学习而且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掌握。

1.2 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审计基本是以项目组的方式并通过到被审单位进行查账来完成审计工作,工作过程中需要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也要项目组成员的良好的沟通,要让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审计人员有较强的沟通、协调技能[4]。

1.3 职业素质

首先要有道德素质,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秉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完成审计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其次要有职业的敏感性,对于审计材料要及时发现它的漏洞并迅速进行查找,然后要有洞察力以及综合判断的能力。

2 我国高校应用型审计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甚至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国家已经开始要求部分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转变,但培养具备职业能力的审计人才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新办本科院校从专科转到本科教育,办学历史不长、经验不足。这就造成新办本科院校审计学人才培养沿用老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也只是在老本科院校的基础上进行简单修改。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的培养,按照培养学术型方式来培养学生[5]。教育部专业目录的核心课程也是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指引方向。

2.2 教学方法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目前大部分审计专业教学方法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方式,讲授结论性的知识,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做”没有形成合一,教师课堂上理论教学还是以教师“教”为主,体验式教学模式较少,实践实验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也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许多新办本科院校,除了部分在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程外,大部分还是依靠传统教学模式,在线课程和微课课程开发力量薄弱。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审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套用老高校的模式,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造成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在会计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一些审计课程,审计技能课偏少,学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时间很少。学校开设审计实验实践课程与审计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偏差,这样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应用型人才应有的职业能力素养。

2.4 师资力量薄弱,满足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审计工作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工作,相应地应用型人才需要很强的操作能力,这就对师资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和审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只有两者相结合起来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审计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但是高校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老师较少,许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到高校工作,工作业务实践或者考个职称证书或注册会计师证没有经过实际工作锻炼,以至造成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对课本知识照本宣科,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

3 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解决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但毕竟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在本科教学中的起步较晚,也相对落后。我国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是职业学院的教学目标,而高等院校更加偏重理论教学,这是一般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的最大区别。而两个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他们也会面临不同的困境,职业院校的学生有能力没有学历,高等院校的学生有学历却没有能力。基于这种现状,新办本科院校调整审计学教学体系,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具备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需要。

3.1 明确人才培养思路,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教学过程中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培养,培养出来的也大多是只懂理论知识的学子而不能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只有创新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3.1.1 采用“强基础+能应用+ 突创新”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思路 第一步,夯实学生的业务基础知识,使其具备熟练的会计和审计业务处理能力、过硬的现代资本市场分析能力和审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重视应用技能实践教学,建立现代化的综合实验室,探索和构建由专业综合实践、职业技能训练、创业创新实践构成的审计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辐射管理、经济、审计、法律、金融、税务等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以厚基础、重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3.1.2 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将审计学专业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坚持开放合作,走校企、校地合作的办学道路,突出地方特色,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基础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重诚信、善沟通、会核算、精审计”的应用型人才。

考虑用人单位需要,设置课程。充分调研用人单位的审计人才意见,准确分析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如按照用人单位岗位技能要求,审计学专业开设税务审计和社会审计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应的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多样化教学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除课堂讲授之外,还利用案例研讨,按照职业岗位和认证需要的知识技能构建课程体系,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修订教学大纲,把国家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纳入总体教学计划,实现教学大纲和职业标准对接。

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手段,改进教学可视化过程,利用模拟仿真教学,让学生在模拟课程中体验岗位工作状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例如,充分利用各种模拟仿真软件和实验室,开设纳税仿真、财务会计仿真、企业运营仿真和审计综合实验等课程。

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学生考虑,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启示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进行调整,适当提高实践的教学比例、减少理论的教学比例。要注重把教学与网络计算机相结合,掌握最新的审计手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审计的学习不再维持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实现互动式教学、网络教学、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3 课程体系设置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技能要求

根据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代表性工作职称、一般能力专业能力(知能)等核心专业能力,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设置专业方向,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形成大学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应用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四个模块体系,实现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根据专业服务面向培养学生具备符合本专业能力特点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手段,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

审计需要会计知识、还要有审计技能。审计应用型人才除了学习财会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外,还需要学习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模拟实验等课程,这些是应用型审计人才应具有的知识。

审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合作企业通过定期向学校提供就业或者实习的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学生要走出学校,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审计实习,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实践发现在审计的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技能

秉持“创新性、本土性、社会性、实践性”的教学理念,设计课程教学体系,逐步形成 “教学手段汇集本土资源 、教学实验突显社会业师联合指导、教学过程贯穿实践性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强调创新素质的培养”的教学风格。

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和“双师双能”型结构队伍建设。以优秀骨干教师为核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团队队伍建设。根据“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审计人才培养发展规划,配备充足的师资,建设教学梯队。每年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带薪脱岗参加一个学期的企业实践;通过吸收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骨干即“业师”进入学校,与校内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共同承担部分实验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共同制作课程标准,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充分结合,提升现有课程的实践性,增强课程案例的真实性。

在招聘教师时应该注重实践经验,把实践经验作为招聘的重要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开展相应的审计讲课比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创新思维。鼓励老师在不耽误自己教学课程的基础上,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通过亲身感悟发现不足,进而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样既是对老师的一种锻炼也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青年教师还要参加相应的审计资格考试,积极参加审计专业的交流会,与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进行探讨交流,学习他们的优点摒弃缺点。

4 结 语

审计工作的性质具有复杂性,在单位或者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审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一改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力量,加强实践的比重,在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就会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审计学应用型技能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劳动技能up up!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