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你我他(下)

2018-01-26

中学生天地(C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见证者第一人称旅程

上一期,我们说了文学作品大多借助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并且散文和小说略有差异。在看过了散文中的“我”后,今天,我们来看看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有主人公与非主人公之别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又有在文中充当“主人公”和“非主人公”之别。作为文中“主人公”出现的“我”,通常有如下作用:

(1)叙述“我”自己的事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可以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可以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

作为“非主人公”出现的“我”,在文章中经常是见证者,其作用往往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通过“我”的叙述,塑造人物形象更完整、客观;还可以借作为主人公命运见证者的“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通过“我”的情感态度突出人物的形象。

具体文本具体分析

某地高考语文模拟卷的现代文阅读,考查了秦弦的小说《风筝的旅程》(见本刊第45—46页)。这是一篇风格独特的小说,构思独特,表达也与众不同,最大的特点是第一人称视角的使用,从“我”——一只风筝的视角出发,展现风筝对飞翔的思考。文后也对此进行了考查:“本文以第一人称‘我’来写,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风筝的旅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一个青年”放飞风筝,只为满足自己的驾驭感和征服欲,线断后,风筝流浪漂泊到工厂角落;二是一只“大手”为满足好奇心放飞风筝,线断后,风筝在大海上漂流;三是一个纯真孩子放飞风筝,那是放飞快乐,孩子和风筝不离不弃,诗意相伴。

可以看到,“我”是贯串全文的主角风筝。文章将风筝拟人化了,就像人一样会思考,像人一样富有感情。这就打破了人在视野上的局限,让风筝带上了人的思想和情感。这个“人”就是作者。“风筝的旅程”,其实就是作者的旅程。风筝的旅程充满了艰险和不幸,折射了作者眼中自己的命运,像个流浪者一样。文章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人世间的冷暖,谴责了功利主义的世俗人生,歌颂了纯真和谐的诗意人生。

由此分析,可以形成答案:

① 文章写的是风筝,“我”是写作的基本视角,也是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

②用第一人称写,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者很容易沉浸到风筝的所思所感中,引起情感共鸣。

③ 借“我”(风筝)的遭遇,抒发情感。风筝的旅程就是作者自己的旅程,折射出作者眼中自己的命运——像个流浪者一样。

猜你喜欢

见证者第一人称旅程
古代热兵器发展的见证者
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
孤独温暖旅程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中俄友谊的见证者
移动
Chopard萧邦 红毯星光的见证者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海参崴的旅程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