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活动”到“育人”:现代中小学仪式教育的转型与突破

2018-01-26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庆媛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仪式育人价值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杨庆媛

仪式,连接着人类的过去,贯穿着现代的文明,展望着未来的社会,它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人类心理。在以往的宗教文化中,仪式的形式和作用被反复讨论。而现在仪式研究中存在多视角和跨学科的角度,如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在这些相互独立却又彼此交叉的视角研究中,仪式研究体现独特的生命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仪式的内容及其社会性、功能性和价值性。

仪式的内涵

西方对于仪式的解释多为公共或者宗教事件中一系列正式或者传统的活动,广义上可以泛指多样的活动。而中国古代对于仪式的含义强调通过祭祀和庆典等活动展现“礼”的内涵。

早期仪式研究大多聚焦于宗教的范畴,表达不同时期人类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变迁。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文中提到,仪式除了对仪式行为和意义具有泛指外,早期主要集中指示宗教范畴内的意义和行为。相对于宗教的思想和观念,仪式通常被归属于单纯的物质化形式,从属于宗教信仰。例如在欧洲中世纪,人们通过仪式实现与上帝的对话。通过礼拜仪式、祭祀等仪式满足精神上的寄托。仪式伴随着文明发展划分了社会层级。例如,孔子提出仪式中的“礼”约束着社会不同层级,是一种道德文明的约束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秩序推行。

仪式以其特殊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群体的规则,影响了个体的思维,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已成为人类学家研究的焦点。维克托·特纳关注仪式的表征,认为任何仪式研究都不会放过对仪式中的象征符号进行细致观察、深入理解和深度描述,挖掘各方“解释价值”。换句话说,仪式的表现性不仅仅是外在的社会化产物,而是自身符号在内部结构的整体与转化。戈夫曼聚焦于人际间“作为习惯”。他提出从举手投足、眼神交流、礼仪规范等日常生活中审视仪式。而道格拉斯在此基础上批判分析,他从人类活动的“隐性”活动出发,认为仪式是对日常生活的表现与提升,是“内隐”式的思想外化的过程。

仪式活动进入到教育场域中形成仪式教育。仪式研究中的教育学立场,是从关注“人”的发展立场实现“成人成事”的活动准则和育人价值。谢翌和马云鹏认为,学校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学校建筑,学校制度,师生着装,课堂教学理念等表达出来,还可以流动在“强化学校核心价值观,新年的仪式,传统活动和典礼当中”。刘丽认为学校仪式具有“展演学校文化,向学生传授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各种理念的功用。”学校仪式教育作为场域内基础的环节,需要从学生心理和社会认知等维度实现隐性的教育价值。同时,仪式教育展示出的表演性、创造性和教育性特征教师的活动身份认同、师生互动关系等成为研究的热点。

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审视

中国的仪式教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与儒家文化的礼治共同发展。孔庙祭奠中规格最高释奠礼延续了“祭祀先师”的传统,北宋初年岳麓书院的祭祀传统仪式对当今学校书院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中小学仪式活动大致分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队(团)仪式、入党仪式、校园文化节开幕式等。这些仪式活动往往是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为众多学生发展而开展的。学校仪式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内心情感和文化认同,转变在校生存方式,这就要求在活动形式、参与主体和教育意义等维度组织学校仪式活动,明确仪式活动的教育学立场挖掘育人价值。

学校仪式教育的缺失。仪式教育是学校文化和教育目标的有形载体以及培养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然而审视我国中小学仪式教育,目前存在较大缺失,主要表现在仪式教育的开展形式、参与主体和教育价值三个维度。

第一,仪式活动形式呈现“标准化”和“单一化”,主题“随意性”与“散点性”。事实上,仪式教育正是体现学校的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成不变”的升旗仪式,习惯“说教”的开学典礼。许多学校把仪式教育过程“模式化”,结果形式呈现“图像化”,活动的成果展示仅仅依靠网络技术的视频与图像手段。提供主题比较分散,没有考虑儿童成长发展的需求。

第二,混淆仪式教育的参与主体,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责任。由于片面强调学生作为仪式教育主体的内涵,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形式:一是教师“一言堂”模式指导仪式活动,教师根据自身经验安排仪式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强加学生发展和育人价值的教育目标;二是弱化教师责任,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进行组织,教师成为活动的“旁观者”而非“引导者”。这两种形式混淆了仪式活动中整体发展的主体要素,未深刻意识到教师与学生“共生体”的内涵和价值。

第三,学校仪式教育工具化思想严重,育人价值缺失。通过仪式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体悟到生命自觉成长。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仪式教育呈现工具化,甚至出现了偏颇的政治化色彩。一些学校为了使得仪式教育形成特色化,在活动开始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彩排,以保障活动当天的顺利进行不出任何的差错。这一做法违背了儿童成长需求的立场,忽视了仪式活动育人的价值,破坏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环境。

无疑,学校仪式教育的起点和初衷存在积极作用。而仪式活动的现状让我们重新思考其价值。人,是教育的原点和教育的尺度。教育中的一切价值“都来源于人且指向于人,都是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完善和提升而服务的”。因此,如何实现仪式教育的转型与突破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仪式活动的教育立场。基于以上对于学校仪式教育的现状分析,需要审视仪式活动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辩证分析探究仪式活动价值理论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转化逻辑,从而实现学校仪式活动的转型。

一方面,重新回到教育学立场。不同学科立场中的仪式存在着不同价值判断,极大丰富了研究理论的内涵。但仪式活动在学校的实践需要回归到教育学视角,学校一切的活动首先是教育活动,体现教育意义。学校仪式活动旨在实现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积极转变为目标,在制度保障、文化熏陶、舆论宣传、理论教育、实践养成等传统教育方式之外,开辟学校仪式教育的新路径。学校仪式活动以何种方式体现教育意义?育人价值何以呈现?仪式活动在教育场域中发挥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和教育在学校仪式活动中如何得以发展?这些问题必须从教育学的立场进行回应。

另一方面,关注学校仪式活动的育人价值。学校仪式活动通常出现在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仪式活动的形式、主题和实施过程对儿童的教育立场和生命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育人价值。仪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还应该发展人的个性。首先,学校仪式如何体现校园文化是“活动育人”的基础,只有特色化和个性化的仪式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共同情感,从而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发展。其次,仪式活动如何保障不同年级学生发展需求是学校育人价值的关键,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将成长教育理论依据转化为具体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从“成事”到“成人”的飞跃。

学校仪式活动的转型与突破

信息技术大量涌入学校教育中,仪式活动成为学校中最先被“攻破”的阵地:学校仪式充斥着“标准流程”和“图像视频”,无法体现学生的生命体验和仪式的育人价值。这就需要明晰学校仪式活动的独特价值和具体改革路径,实现仪式活动的内在教育价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重建系统化、整体化的学校仪式。

系统化的学校仪式活动。仪式活动在学校中的设计需要建立在关注自然和差异基础上,遵循不同阶段学生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化心理特征,不断深化活动内涵,完善组织框架,丰富育人价值,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系统化实践活动。首先,相同主题的仪式活动需按照不同年级进行修改与完善。设计仪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认知,避免出现“同一话”的活动标准;其次,同一年级需根据班级特色设计多样的仪式活动。个体在不同文化的整体环境中产生特有的生存行为和思维方式,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发挥班级特色优势,激发学生在仪式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再次,多维度扩展仪式活动的教育意义。仪式活动不仅要从学校生活挖掘,而且需从儿童成长的家庭和社会视角创造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

以上海市洵阳路小学为例,学校创新传统升旗仪式,发展新形式的升旗仪式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首先,变革传统空洞的升旗仪式,增加“三分钟小故事”环节。校长和行政人员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精炼和优美的语言讲述儿童感同身受的学校生活。在激发儿童的兴趣的同时,以儿童成长相适应的内容实现教育价值。其次,开展自主策划的“班级认领制”升旗仪式。每周升旗仪式由不同年级或者班级担任主体设计升旗仪式。二年级学生结合活泼的舞蹈和轻快的歌曲演绎英语儿歌串烧,而四年级学生则进行了具有书香气息的诗朗诵。不同年级结合自身发展特质展现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内容,真正让学生在仪式活动中自我成长,实现育人价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视角和维度开展同一主题的仪式活动。四年级学生在秋游后设计了“我知方圆”主题升旗仪式,学生不仅通过分析班级行为准则,还邀请到了解放军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转化。

整体化的学校仪式活动。学校仪式活动的整体性既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中。首先,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是仪式活动整体发展的核心内涵。仪式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完全一致的社会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中的仪式势必会造成师生主体的异化。教师责任的缺失导致学生在仪式活动中走偏,甚至“走失”,教师需要回到教育场域引导学生开展仪式活动,逐步从一个教育的指挥者变成教育的引导者,在主题设置、形式开展和价值取向进行“引发式”教育,构建学生和教师“共生体”。其次,仪式活动进入到学校,并不是封闭式的发展,一方面学校仪式活动要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结合,从教育视角关注仪式活动;另一方面,学校仪式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实现学校仪式与社会协同发展。

有育人价值的学校仪式活动。

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存在多视角的判断。从文化角度来看,仪式教育回答了学校文化建设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以哲学视角来看,学校仪式活动关注个人在整体中的轨迹和价值。而回归到教育维度,叶澜认为,学校活动本身就是生活,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育人价值是学校整体变革和教育教学价值观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学校仪式活动关注儿童立场,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成事”与“成人”相统一。

培养仪式教育中学生的创生能力。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策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渗透于“事”与“人”的发展之中,并体现出从无到有、综合创生的特质。学校的仪式教育应该凸显出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创生性的思维。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成为仪式活动策划的主体,并培养他们在活动当中的创生性。例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闵行区某所小学五年级“毕业班会”仪式活动。五年级学生处在大脑发育,个性化明显的活跃期,对待事情存在明显的独立特征。班级通过小组投票方式确定了“我想对你说”毕业班会仪式活动。学生从选题、仪式活动总体设计、分工合作、资料收集、广播站宣传、邀请嘉宾(教师和家长等)、成果展示和反思教育等环节开展仪式活动。学生在毕业之际通过诗歌、书信、视频和歌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教师和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的反思能力。仪式活动的反思直接决定着整体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收益。反思和重建可以促使学生将活动的成果与预期目标和活动当中的过程进行缺失性比较,促进学生在个体层面和整体框架当中的双重成长。在上述学校的毕业班会仪式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仪式活动的反思。他们首先进行了小组之间的评价,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形式进行点评,然后是教师对学生自主活动的整体过程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是家长和其他参与人员的反馈,从仪式活动的侧面反映问题。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对话相互渗透,多角度、多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价值体验。

学校仪式活动的转型不在于创新形式,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在于突破传统视角回到教育学立场,在于实现“活动育人”的价值取向。仪式活动在中小学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和认同观念,促进儿童立场常态化发展,激发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体现学校“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仪式育人价值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Talking strategies
他们用“五招”育人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