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草牧业试点工作概况
2018-01-26段金秀
文/段金秀
(山西省朔州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从2015年山西省朔州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整市推进的草牧业试点市至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朔州黄金养殖带和生态畜牧养殖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按照“立草为业、以草促牧、种养结合、以牧富民”的发展思路,开展“粮改饲”,发展草牧业,推动农牧结合、草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草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进程。
1 草牧业试点取得的显著成效
据统计,2016年底,朔州市奶牛存栏量、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8.7 万头和591 万只,90%的成母牛、70%的肉羊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702 个,对牧草的需求潜力巨大,为以畜定草、草畜结合、调整种植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5年,朔州市种草面积49.0万亩,其中青贮玉米30.0 万亩,苜蓿7.2 万亩,燕麦草11.3 万亩,完成青贮量85 万吨,涉及收贮企业(合作社)161 家;2016年,全市种草面积增加10 万亩,完成青贮量105 万吨,涉及收贮企业(合作社)236 家;2017年,预计全市种草面积累计达到77 万亩,其中青贮玉米45 万亩,苜蓿17 万亩(2016年留床12 万亩),燕麦草15 万亩。种植总面积比2016年增长18.5%,饲草种植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是2014年的4 倍多。预计全株玉米青贮量将达135 万吨。
1.2 牧草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发展牧草加工企业12 个,牧草收获服务组织112 个。全市青贮收获机械由2015年的300 台套增加到533 台套,日收获能力5 万多亩;牧草收获加工机械由空白增加到现在的50 台套,日收获能力0.5万亩。
1.3 牛羊养殖提质增效
由于全株玉米青贮和优质饲草的使用,奶牛年产生鲜乳平均达7.5吨以上,日增生鲜乳3 千克,一大批园区(养殖场)突破30 千克,平均乳蛋白率3.2%以上,乳脂率4.0%左右,生鲜乳质量明显提高,每头泌乳牛每年降低饲料成本1 200元;6月龄羔羊体重平均增加2.5 千克,脂肪含量明显下降,品质明显得到改善,每只羊增收30 元。
1.4 生态效益初显
预计2018年,全株玉米进行青贮后,可减少秸秆产生量17 万吨。同时,养殖场为周边种植区域提供有机肥,每年粪肥沃田总量达到280 万吨,50 万亩土地得到改良,秸秆量减少和粪污资源化再利用,有利于地力和环境的保护。
1.5 农民增收明显
据测算,在平川区,种植青贮玉米、苜蓿分别比种植籽粒玉米每亩纯收入增加约300 元和400 元;在山坡区,种植苜蓿、燕麦草比种植燕麦每亩纯收入增加约200 元。
2 草牧业试点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1 领导高度重视,创新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是推进草牧业发展的前提。
2.2 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畜牧产业优势,根据饲养畜种,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明确草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3 创新发展模式,注重典型示范
通过宣传引导企业、养殖场进行优质饲草收贮,打通草畜通道,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推进草牧业可持续发展。
2.4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塑造是整个产业链条最重要的一环。着力培育以古城乳业集团、山西雅士利为主的乳品企业,以怀仁金沙滩、金艺、五洲等为主的羔羊屠宰加工企业,形成一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对扩大朔州市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提高占有率、带动畜牧养殖快速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在草牧业实施以来,一批龙头企业在继续发展主业的同时,增加优质牧草基地建设、牧草加工等内容,促进了种、养、加、销的深度融合。
2.5 加强科技支撑,提升草业发展效益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草牧业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争补足短板、协调发展。为此,朔州市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科技服务能力,提高草业发展水平。
2.5.1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
朔州市畜牧业生产在全省占重要地位,但在草业发展上起步较晚,水平偏低,为弥补朔州市草牧业研究机构空白,经政府部门多次沟通和努力,成立了山西省生态农牧研究院,为朔州市草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5.2 积极推广牧草生产新技术
一是提高牧草加工机械生产性能。通过与德国克拉斯农机、北京中机美诺、上海纽荷兰等知名农机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交流,选择适宜的机型,提高全株青贮玉米籽粒破碎程度,减少饲草浪费,提高饲草消化率,增加奶牛生产效益;二是探索性开展苜蓿青贮试验。朔州市在苜蓿收获加工方面,由于雨热同期,造成第二茬苜蓿干草加工难度大,为解决这一瓶颈,在苜蓿种植基地开展为期一年的半干青贮试验,取得成功。
2.5.3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一是各农牧部门通过聘请专家对规模种植户从牧草选种、种植、病虫害防治、加工等技术方面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由草业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跟踪服务。二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朔州市级领导多次组织市县(区)农牧部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深入安徽秋实草业和北京克劳沃公司等大型草业公司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其它省市草牧业发展先进经验。2017年,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深入朔州市朔城区金土地农牧公司3 000亩苜蓿基地和善阳农牧公司4 000亩苜蓿基地考察,表示将进行合作,为朔州市提供苜蓿种植、收获加工、青贮等技术指导和服务。
3 下一步工作措施
3.1 继续加大草食畜规模养殖场扶持力度,夯实草牧业发展基础
良好的畜牧产业基础是朔州市实施草牧业的先决条件,也是拉动草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为此,推动草牧业持续发展仍需不断扩大牛羊饲养量,加快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在奶牛生产上,尽管全市奶牛养殖基本上实现了入园入区规模化饲养,但是原先建设的场区生产设施陈旧,需进行升级改造;在肉羊生产上,尚有30%处于散养状态,人畜没有完全分离,疫情防制困难,设施落后,效益低下,需加大棚圈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推进肉羊向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为优质饲草在肉羊上使用奠定物质基础。
3.2 推广优质粗饲料在肉羊生产上的使用,拓展草业发展空间
朔州市常年肉羊饲养量650 万头左右,年出栏肉羊400 万头左右。2017年通过优质饲草肉羊饲喂试验,羊肉品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建议推广优质饲草使用,提高朔州市羊肉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带动草牧业的发展。
3.3 增加苜蓿、燕麦草收获加工机械数量,提升牧草生产机械化水平
随着苜蓿、燕麦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有机械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成为制约朔州市草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同时,由于牧草收获加工各环节所需的设备多、投入大,绝大多数农户无力承担。建议加大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切实解决牧草加工难题。
3.4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优质牧草规模化种植
现代化草业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经营。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农民存在“惜转”现象,再加上流转过程中程序、内容、行为等不规范,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流转信息体系尚未建立,大面积土地实际流转困难,致使朔州市苜蓿和燕麦草种植地块碎片化严重。建议自上而下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规范交易行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草业有序健康发展。
3.5 完善草产业链条,建设牧草销售服务队伍
牧草种植、加工和销售是草产业不可或缺的环节。草产业作为朔州市新产业的内容,经两年多的时间,在牧草种植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但在其余环节还很薄弱,特别是销售服务组织的缺乏,使草产品供需双方得不到及时有效沟通,草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增加仓储和运输成本,最终增加了商品草成本,加剧了销售难度,为此建议尽快组建服务队伍,彻底打通供需通道,努力实现就地加工、就地销售。
3.6 建立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实行以质论价,开辟外销市场
牧草营养价值指标是定价的主要依据,也是产品销售的重要标识。由于山西省没有有资质的草产品检验机构,且外出检测不方便,因此,朔州市现有草产品没有营养指标检测报告,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可,增加了销售难度。建议根据现有仪器设备,申办检测资质,成立检测机构,解决朔州市草产品的“身份”问题,为产品对外销售铺平道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