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遂平县奶牛衣原体病流行学调查
2018-06-11文/谢倩
文/谢 倩
(河南省遂平县畜牧局)
奶牛衣原体病又称为奶牛流产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奶牛所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可导致妊娠母牛出现流产、死胎等临床症状,同时降低奶牛产奶量,给养殖场(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为了初步掌握某地区奶牛衣原体病流行情况,本试验于2017年6~9月对遂平县部分奶牛场共390 份血清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并淘汰阳性牛,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检疫措施,促进该地区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样品来源
本次试验从遂平县3 个乡镇抽取规模奶牛养殖场和散养户共390份血液样品。颈静脉采集血液后于室温静置约4 h,低速2 500 r/min离心5 min,分离上清液保存于洁净离心管,分别进行标记后保存于-20 ℃待检。
1.2 试剂盒
牛衣原体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于南京金益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检测方法及试验结果判定标准参考试剂盒所提供的说明进行。
2 调查结果
2.1 不同乡镇奶牛衣原体病流行情况
由表1可知,此次试验共对遂平县3 个乡镇390 份奶牛血清样品进行支原体病抗体检测,共112 份血清样品检测为阳性,平均阳性率为28.72%,其中以A乡镇奶牛衣原体病阳性率最高,为44.62%,B乡镇和C乡镇阳性率稍低,分别为26.92%和14.62%。
表1 不同地区奶牛衣原体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表2 不同养殖模式奶牛衣原体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表3 不同发育阶段奶牛衣原体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2.2 不同养殖模式奶牛衣原体病流行情况
为了分析不同养殖模式奶牛衣原体感染情况差异,本次试验调查散养户150 份血清样品和规模养殖场240 份血清样品(表2)。由表2可知,散养户、规模养殖场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2.00%、20.42%,说明散养户衣原体病阳性率明显高于规模养殖场。
2.3 不同发育阶段奶牛衣原体病流行情况
通过向养殖户咨询被调查奶牛基本信息后,将被调查奶牛群分为3 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分别为犊牛(24 头)、后备牛(142 头)和经产牛(224 头)。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经产牛衣原体病阳性率最高,为34.82%,后备牛阳性率次之,为22.54%,犊牛阳性率最低,为8.33%。
3 讨论与分析
奶牛衣原体病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性传染病,犊牛感染该病后可引起肠炎、肺炎等多种炎症,而患病母牛可出现流产、死胎和乳房炎等疾病,也可导致患病公牛发生精囊炎,降低繁殖性能,给我国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危害[2]。本次研究显示,遂平县部分地区的支原体病平均阳性率为28.72%,低于2015年李峰等对河南省奶牛衣原体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37.43%)[1],说明近年来养殖户对该病的防控起到一定作用,但该病的流行情况仍较严重,不可忽视。此外,A乡镇的血清样品阳性率为44.62%,显著高于B乡镇(26.92%)和C乡镇(14.61%),说明衣原体病广泛流行于被调查乡镇的奶牛养殖场和养殖户,但A乡镇奶牛衣原体病传播的风险更大。因此,各奶牛场应该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通过分析该病在不同发育阶段奶牛群的感染情况差异,发现经产奶牛阳性率最高,为34.82%,说明衣原体病可能是导致该地区经产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原体。
对于该病的防控,笔者认为:(1)定期对奶牛进行衣原体灭活疫苗免疫接种;(2)定期对奶牛体表寄生虫进行驱虫,降低奶牛蜱螨等寄生虫病的发生率;(3)对奶牛粪便、分泌物等进行消毒,并无害化处理;(4)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提高其机体免疫力,降低衣原体病的发生率。
[1] 李峰,张德民,梁忠民. 河南省部分牛场奶牛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J]. 农业灾害研究,2017,7(2):22-24.
[2] 郑杰,谢巧,张连祥,等. 中国牛衣原体病的流行状况[J]. 中国奶牛,2015(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