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角下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8-01-26黄乙格

山西青年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黄乙格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社会环境下志愿活动的服务理念还不够清晰、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所产生的效能与志愿者的群体素质都不甚令人满意、志愿服务活动远未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此上种种因素都严重限制了青年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常态化发展。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步伐逐渐加快,社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为整合优势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术体系与青年志愿服务动员和泛度资源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实现两个体系的融合与协同作用。鉴于此,本文从青年志愿服务的问题出发,从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志愿服务科技含量低,非专业化

我国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具有盲目性、功利性、志愿者本身内在支持体系不完备、内在动力缺失等问题。我国普遍存在志愿者光凭一腔热情开展低端、技术含量低的志愿服务,被动完成志愿服务任务成为很多志愿者的心理常态。当遇到单一枯燥、工作内容繁重的服务时便轻易放弃,即便开展服务过程中,他们也没有领会到志愿服务专业助人的精髓,往往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志愿服务项目本身以及服务对象的帮扶情况上,很少会关注志愿服务中所包含的专业性与持续性,对志愿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缺少专业准备和相应训练,无法满足特殊对象的服务需求。甚至在各个高校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更多的是看重学校能够给予的各种荣誉或者在评奖评优中的加分鼓励。

(二)青年志愿服务服务领域僵化,对象局限化

1.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行政化,缺乏内在动力

在高校团委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自上而下层层布置志愿服务是当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主要模式。该模式具有强制性,学生自主策划整个志愿服务活动阻力太大,难以发挥能动性。而且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于国际性或区域性重大文体活动,具有较大的时限性、单一性,例如在重阳节,大量志愿服务团队会涌入养老院开展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但节日一过活动也云消雾散。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对于需求的满足应该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第一准则,服务的质量决不能用活动的数量体现,志愿服务团队不加限制的大量进入,没有提前评估好老人的需求。这不仅扰乱了养老院的正常运行,志愿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在志愿服务行政化的背景下,层级节制、审批程序迟缓等因素很有可能导致一系列活动的失控,浪费了人力资源。

2.青年志愿服务对象局限化,流于形式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较单一、志愿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所面临的较大困境。社会上提供临时性、一次性的志愿服务活动难以满足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迫切要求,难以适应社会成员对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期待,亦难以实现志愿服务作为社会重要互济互助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调节作用,从而极大箝制和挫伤了大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自发性。

(三)青年志愿服务考核与激励有效性低

我国目前对如何进行志愿者考核尚未有明确的方案,很多青年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也几乎不进行考核。就算考核对志愿服务成果的质量上涉及的较少,导致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志愿服务的真实情况,失去考核的有效性。目前高校对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主要是志愿者颁发奖状或纪念品等物质性奖励,精神上的激励措施较少,志愿者难以形成长远的志愿者精神。与此同时,目前高校往往都是通过评选一定比例的优秀志愿者给予奖励,而剩余志愿者则无法享受到这种奖励。志愿者激励措施未能全面涉及,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

(四)社会对青年志愿服务支持力度不够

1.全国志愿者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目前中国尚未完善与青年志愿服务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全国性法规也一直在筹备审议过程中。这不仅导致了在青年志愿服务中出现纠纷无法可依,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影响了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甚至是我国整个社会服务体系可持续的发展。

2.志愿者活动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青年志愿服务经费的规定均是一些空洞的规定,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可实施性不强。活动资金的具体来源、金额都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和数值,志愿服务费用得不到保障。例如,高校学生的志愿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及学校划拨的活动经费,直接接受社会捐助的情况少之又少,有限的资金直接导致部分花费较大的志愿服务难以正常开展。

3.公众认识混淆,社会公信力不足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规模化志愿服务与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存在脱节情况,服务组织的能力水平与志愿服务项目不匹配。大多数人群对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涵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志愿服务得不到社会理解与认可,更甚有些机构将青年志愿者作为免费劳动力,在服务过程中出现各种对志愿者的刁难和不平等对待。

二、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培养青年志愿文化,促进志愿服务全民参与

构建全面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锻炼社会意识。学校指导进行志愿服务教育,通过专业必修志愿服务课程培养志愿文化。与此同时,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扩展志愿服务项目申报,按照项目可行性进行一定的资助,形成多元化,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为高校志愿者提供广泛参与的机会。其次,导入社会工作理念促进精神弘扬,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实务性,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一批深刻领悟志愿精神的带头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志愿服务的发展。最后,利用电视、杂志、网络等多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报道,普及基础知识,以期引起社会公众的足够关注。

(二)实施科学的志愿服务管理体制

在志愿者选拔与培训中需要注重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开发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交流共享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在志愿服务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无缝衔接。志愿服务组织将招募岗位的具体信息发布在互联网上,志愿者在申请志愿服务岗位成功之后签署志愿服务协议,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都有侧重的服务领域,根据志愿服务技能与水平对志愿者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后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保证志愿服务的科学性和高效率。其次,完善志愿服务评估与奖惩机制。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困难程度、志愿服务的前期评估与后期成效、志愿者所作的贡献、被服务对象的改善程度等对本次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整体评估。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青年志愿者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并使其成为制度延续,从而激发青年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

(三)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加快青年志愿服务全国性立法是未来青年志愿服务规范化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如立法保护、资金支持、政策激励、社会支持等方面有利于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周密的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和发展环境。依据“政府重视、社会支持、社团引导、公民参与”的运行模式,结合中国当前所遇到问题,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志愿服务的地位和性质,界定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合理关系,完善志愿服务资金筹措与分配,再监督审核志愿服务组织都是必要的。

(四)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

“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是指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通过相对稳定的规律性模式,实现双向互动,形成合力,发挥稳定的功能,是提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务质量,协调各方资源的有效途径。在“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中,社会工作的观念价值和专业知识对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扩展志愿服务内容、提高志愿服务水平等有举重轻重的作用。

[1]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谭建光.中国城市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模式探析[J].城市观察,2011(5):96.

[3]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4(3).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