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赏识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8-01-26

山西青年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学政治思想

王 惠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关于赏识教育的内涵,首先要从“赏识”一词解释。在辞典中,“赏”解释为欣赏,“识”解释为认可。赏识可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并对这些价值给予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6种教育方法之一,是一种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教育。目前学界对赏识教育还未达成统一的表述,其中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三种“赏识教育是一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家长和孩子都会竖起大拇指。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永远相信孩子‘能行’。”赏识教育以尊重学生人格、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给予赞扬和肯定,从而使学生得到有效激励的教育。赏识教育是通过教师的赞扬和肯定,是学生增强自信,在这种自信的影响下使学生主动发展。通过上述观点的表述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赏识教育有不同的表述,但是他们的对其内涵的解释都是一致的,即赏识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人格、承认个体差异道德前提下、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认可或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赏识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素质观念的影响下,赏识教育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展迅速,中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现实中将赏识教育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缺乏主观能动性

1.教师缺乏赏识教育的意识

当前,部分中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尚未具备运用赏识教育的意识,从教学能力上来说,缺乏赏识教育的相关理念和教学方法。举例来说,传统理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理论的简单灌输和说教,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产生了不平等的关系,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主体地位。另外,教师也善于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没有看到学生主观作用的发挥,忽视对学生的赏识。

2.教师不重视运用赏识教育

应试教育背景下,中考、高考都成为学生升学的关键转折点,中学特别是高中教师重点关心的依然是学生的成绩。智育的地位远远大于德育,对学生道德修养、思想品德、政治信仰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还没有提到较高的地位。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认为赏识教育是对提高成绩的有利帮助而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得力助手。

赏识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意味着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成长的进程,这无疑为教师的教育活动平添了一份辛苦,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同时家长和学校依然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实行教师赏识教育的初衷与家长预期的教育结果相悖,导致教师不情愿或不重视赏识教育。

(二)中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准确掌握赏识教育的基本方法

1.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化的,每个个体擅长的智能是不一样的。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部分,即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学生。而在当下的中学教育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这种片面的认识是忽视了一个客观现实的:成绩优异的同学并不是在思想道德等方面都是均衡发展的,成绩稍差的同学也会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优势。教师在此认识下对待、教育学生,往往会有意或无意间贬低了那些成绩稍差的学生,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伤害,同时也会使成绩优异的学生骄傲自满。

尊重差异是赏识教育的前提,如果忽视则会伤害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不再相信教师,弱化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进而影响教师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

2.赏识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泛化了赏识的事件和语言。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教师没有将赏识运用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件中,而是泛泛赞赏学生的品格。例如,“你的道德品质真高尚”这类语句。这样的夸赞和肯定往往让学生自满或者陷入混乱,无法真正发挥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正向功能。同时,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有夸大赏识的现象,对于学生取得的一点点在思想或道德上的进步就大加赞扬,这种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的赏识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没有运用针对性的语言。“你真棒”这类语言千篇一律,不免让学生觉得单调空洞。

3.赏识缺乏引领性

部分教师在运用赏识教育时,只是通过表扬或夸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但对于学生的缺点却没有明显指出,也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探求解决自身不足之处的方法。这样的赏识教育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是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

此外,部分教师在赏识教育中处于被动位置,不善于主动为学生创造赏识的机会,只是夸赞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取得的一些进步,这样的赏识教育也是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的。

三、提高赏识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性的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正视这些不足,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坚持赏识教育的原则

1.坚持爱的赏识教育原则

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思想,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赏识教育要以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坚持爱的原则,把对学生的赏识当作一种情感的升华,一种爱的流露,充分地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和鼓励学生,并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并把这些具体化为对学生的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师而言,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进行教育;对学生而言,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之后,会强化自身对教师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尊重差异的赏识教育原则

其次,教师要坚持差异性。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无独有偶,人的生命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强调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也带有属于自身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味运用成绩作为统一标准去评价学生。除了成绩之外,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衡量和考察。赏识学生道德修养、思想品德、政治信仰、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对于同一个学生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要针对不同学生和学生的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开展赏识教育,决不把某个学生的缺点同某些学生的优点进行对比。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3.及时适度的赏识教育原则

赏识教育中的“及时”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佳时机进行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赞赏。例如,在学生助人为乐之后,对学生提出表扬,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和教师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如果未能及时在学生表现出优势时给予赏识,等到事后采取补救,就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赞赏的事件持怀疑态度,赏识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中学的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比较敏感,对教师的不合时宜的赏识会感到反感,以至于不再相信教师。所以,教师所进行的赏识教育一定要是适时的。

论语中强调“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在赏识教育中,我们同样也要注意把握适度的原则。这里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表扬和认可,但也不能夸大对学生的赞扬和肯定。作为教师,应实事求是,一切从事实出发,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对于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取得的进步要提出表扬,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也要给予批评,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表扬或是批评都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看到学生为自身品德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二)提高教师能力,注重赏识教育方法的应用

1.把赏识教育放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要把赏识教育放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件当中,当学生做了好事之后,首先表扬学生的行动,再上升到人格层面的夸奖。这样才能在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按照顺序,赏识学生对这一事件的认知、行为和结果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赏识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把赏识当成真正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催化剂,而非只是一个空洞的语句。

2.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为学生提供价值导向是说教师的赏识教育应有一个价值反馈。在对学生进行赞扬和肯定的同时要为学生指出哪些是错误的以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主要有五点要求: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的认知,让学生明白哪些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是符合社会需要和规定的;第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情感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必定取得进步的观念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信心、自觉地接受教育,并力求取得进步,当遇到困难时也不轻言放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为自身思想品德的建设积极付出行动,积少成多,以量变促成质变。

3.为学生提供赏识教育的平台

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中不经意间产生的被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赏识,即在学生取得进步后给以赏识,其实这种赏识是带有消极色彩的。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为学生思想政治的进步创造条件。例如,某个学生不擅长画画,教师就可以在绘制板报过程中安排这名同学去帮助绘制板报的同学搜集材料,与绘制板报的同学进行沟通,从而让这个学生没有感觉到自己被集体排除在外,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变得积极,更加富有自信。

(三)优化赏识教育的评价机制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发展性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前面提到,一是要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评价;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取得思想政治方面的进步。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多元。单一的教师评价带有教师的主观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多元化的评价主张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家长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评价也应该多听取学生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从而在师生互动中得出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此外,教师也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

家长与学生接触距离较近,往往更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孩子的进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学生。

最后,要注意评价学生的内容全面化。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组成的,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尤其是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全面的评价才能赏识到每一个学生。

四、结语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想让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就应该革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坚持赏识教育的教育原则,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好赏识教育的各种方法,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赏识,为学生创造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进步的平台,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重要的是要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从这个层面来说,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改进,不只是拿升学率考量教师的能力,为教师的教学营造一个适宜宽松的环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1]季琼雨.高中思想政治课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张凌雁.论赏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基础学科,2016(30):121-122.

[3]李玲玲.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恰当运用[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2017(32):14.

[4]张丽君.赏识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2017(9):10.

[5]葛英.中学教学中赏识教育的理论及应用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王恒映.论中学德育中赏识教育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

[7]刘巧花.中学政治课赏识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中学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在多解中学创新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