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在新疆高校稳定中的作用探讨*
2018-01-26张勇
张 勇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新疆高校稳定是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严峻的维稳形势对新疆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加强学生党建,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新疆高校维稳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学生党建对新疆高校维稳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维护新疆高校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股势力”的渗透严重威胁着新疆高校校园稳定,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能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政治立场是否坚定,能否敢于发声亮剑,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生党员带头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身边学生与“三股势力”及两面人作斗争,是新疆高校维稳工作的有力保障和坚实依靠。
(二)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学生党团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及时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以他们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优良的学风、良好的品行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来感染、教育和引导周围学生,发挥党员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模范作用,是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不足,对维稳工作缺乏重视
部分学生党员对于新疆历史、文化、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面知识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表现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宗教信仰敏感问题认识模糊,对于“三股势力”的危害认识不清,对暴恐案件的性质、危害认识不透彻,对于涉及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及反对“三股势力”等基本立场问题发声亮剑不坚决、不果断。
(二)政治理论知识薄弱,党性修练不强
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政治学习、思想汇报等缺乏现实针对性。由于政治理论学习态度不端正,政治理论水平有限,思想觉悟不高,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产生功利思想,把党员作为一种身份优势、求职资本及政治荣誉,缺乏足够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入党动机不纯,价值观不正确,个人利益至上。
(三)党员宗旨意识不强,率先垂范的政治表率自觉性不足
部分学生党员过于考虑自身利益得失,宗旨意识匮乏,对党组织工作、服务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的学生党员把自己混同普通学生,缺乏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意识,对学生群体中的一些错误思想、违规违纪等问题,不敢积极主动发声亮剑,不能理直气壮同违法乱纪及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不能及时有效地协调处理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管理及监督机制不健全
组织生活、“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较多流于形式。组织活动开展较少,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政治理论教育,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存在不足。
三、发挥学生党员维稳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政治引领作用
结合学生党员政治素质强、思想觉悟高、责任意识强、抵御“三股势力”渗透警惕性突出等特点,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强化学生党员在维护新疆稳定工作中的政治责任,在政治学习、集中教育、主题活动、“两学一做”、“民族团结一家亲”及“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率先发声亮剑,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深入揭批“两面人”,敢于担当,率先垂范,发挥政治表率作用,为打牢安全稳定思想防线奠定基础。
(二)参与管理作用
结合学生党员深入联系学生的优势条件,及时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建立学生党员工作站,设立学生党员维稳工作责任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和带领学生认真遵守学生安全行为规范,一旦发现危及高校稳定的威胁,发挥信息监测和预警作用,能够及时响应,预警上报,协助管理,有助于高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增强高校抵御“三股势力”,维护稳定的主动性。
(三)创先争优作用
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规范党员管理,开展创先争优,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参与高校维稳工作机制,明确党员维稳工作责任区,设置党员公示牌,建立党员先锋岗,紧密结合新疆维稳实际,带头与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让“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维护校园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监督检查作用
强化学生党员遵章守纪、严以律己的意识,加大党组织和群众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力度,督促他们自觉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使其真正成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校园维稳的可靠力量。
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学生党员在新疆高校维稳工作中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能力,进一步推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殷冀锋.新疆高校维稳工作如何发挥大学生党员模范作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5.
[2]胡华荣,赖文馨,吕鹏.党员在高校安全维稳中的信息反馈及作用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