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2018-01-26
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我很疑惑为什么故事的名字要叫“弗雷德很忙”呢?我们的小主人公弗雷德既没有忙着做作业,也没有忙着做家务,更没有忙着工作,那他到底在忙什么呢?直到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开始设身处地地为弗雷德着想,我才明白,弗雷德真的很忙,他忙着在“听从别人”和“做自己”之间不断选择,这甚至也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很幸运,我自己早在少年时代就遇到了一位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帮助我的精神导师——诗人马骅。人们总说“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马骅却一次又一次抛弃了“而立”的机会,他放弃了北大在线的频道经理职位、放弃了《诗生活月刊》的主编职位、放弃了优渥的城市生活,选择前往藏区义务支教。他在我“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年龄告诉我,人在任何年纪都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看到故事中的章鱼弗雷德,我多想抱抱他,告诉他:“宝贝,不要怕,趁着弹跳球还在尽情地蹦跳,勇敢去做你想做的吧!”那些止不住往外冒的彩色弹跳球是最纯粹的快乐,是内心最深的渴望,是多少人花费一辈子追寻的自己的“心”和“欲”。忘掉初心的人生总是缺乏意义的人生,没有欲望的人生多半是无趣的人生,所以当弗雷德用力压抑自己的弹跳球时,“他只有一种颜色:最无聊的颜色”,“他在浩瀚的海洋里增加了一滴咸水滴”,从未如此孤独。
锯齿鱼们一直在对弗雷德说“你得”“你应该”,他们似乎拥有至高的评判权,可以规定弗雷德的一切。可是,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似乎并不能为弗雷德提供食物和照料,也无法关照弗雷德的心灵,指导他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如果真的要说的话,可能只是因为他们人多势众吧。“你竟然敢不听我们的话”“我们对你那么有耐心”……在锯齿鱼们的话语中,“我们”代替了“我”,对“你”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听不听“我们”的话。可是,锯齿鱼们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似乎并不是,要不然怎么他们自己在最后也跟着弗雷德一起快乐地唱了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多少“弗雷德”听从了“锯齿鱼”的话,不断压抑内心真正的欲求,去做一个乖孩子,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人生每一步都不掉队的成功人士,但当他们回过头来,想要“从心所欲”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初心,那多么可惜呀。就像毕加索在参观完儿童画展后抒发的遗憾一样:“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和周围的“锯齿鱼”做着斗争,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其他人的“锯齿鱼”,所以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才会这样感慨吧——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稍不注意,我们就会像锯齿鱼那样,举起用话语锻造的刀子,不只挥向孩子,也挥向朋友,挥向所有与我们固有的认知有所差异的人。
刚毕业的时候,我曾经和好朋友一起搭伙做饭。她是一个几乎没有下过厨的人,所以在厨房里我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经验去要求她:“不对,不对!炒花生米的时候一定要加糖才好吃。”“西红柿必须用开水烫了去皮。”“你炖肉怎么能不放姜呢?”……直到有一天我的好朋友在厨房里问我:“你是不是不喜欢我?”我一头雾水:“怎么会?”“不然你为什么总是不开心呢?”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正在做和我妈妈一样的事情:小时候,妈妈觉得我笨手笨脚的,在厨房里只会碍事,所以每次做饭都会把热心帮忙的我赶出去。而我现在,正在无意识地想把我的好朋友赶出厨房。可是回想起来,她每次做的“创意菜”味道都很不错,甚至可以说在无形中帮我打开了各种烹饪方式的大门。
人生这条道路上有那么多岔路,充满了无限可能,虽然走在前面的人可以告诉后面的人已有的捷径或坦途,可是那只是稳妥答案,绝不是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体验人生,阅历再丰富的人也无法自信满满地说自己知道人生的最佳攻略。
弗雷德有八只手臂,他可以“安慰自己八次,欢呼八次,帮助别人八次”。可是亲爱的弗雷德,人生只有一次,希望你在这一次里可以活出八倍的精彩。所以,请勇敢释放自己的渴望,并且拥抱这个多姿多彩的大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