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体系“经世致用”对当代影像传播的指导意义
2018-01-26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袁 静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的道德、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同时拥有一套中华传统造物体系。“经世致用”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思想家——孔子的学说(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明末清初时发展到了鼎盛。
一、中华传统造物理论体系与价值追求
首先是功能主义原则和设计的民主思想的探究。在明末清初之时,伴随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实用主义在造物活动中成为首要的目的,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起来,造物设计也开始更加看重所造器物的实用性,就是所谓的功能主义与民主思想。例如,汉代时期的长信宫灯,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实现了与美的统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灯”。不仅具有鉴赏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实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协调统一,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技艺。长信宫灯主要体现了它的功能美,功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传统造物理念强调设计的民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一)“天人合一”在《天工开物》中得以体现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提出“天覆地载,物数号万……”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协调合作,通过自然开发出对人有用的器物,对整个的造物活动的过程来说,需要选取合适的材料来制作出成品。“天人合一”强调设计的系统性。
系统性是我国中华传统造物的重要造物理念,在《考工记》中的生动描述,如《天工开物》中,在造物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分工,并且明确相互联系与上下之间的协调,不仅反映器物过程中的比例、功能、形式灯的合理周到的安排,更体现整个造物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二)“适度节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并不是去征服自然,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节制地使用自然带给我们的“福利”。“制器尚象”就是告诉我们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在老子的“活”性中得以体现,就像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是可再生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主张造物应当着重关心民生
“以人为本”,在造物的活动中着重于普通的人民群众,“造物”设计应当与人息息相关,体现了在那个时期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理解和关注。
(四)主张造物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
合理地利用资源、人与自然平等,更加强调“天人合一”,在整个造物活动中的系统性、规范性与协调性。
二、“经世致用”传统造物理念
“经世”是指“经国济世”强调的是要有远大的抱负,“致用”是学用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提倡的“经世致用”传统思想,就是要学习对现实生活中有用的东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活学活用而不是空谈。
三、“经世致用”中华传统造物理念对当代影像传播的指导意义
在中华传统造物思想理念中,“经世致用”首先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新媒体作为媒介进行传播,用电视、网站等传播正确的思想,用文字或者用视频、照片等方式来宣传一些正能量,对自己以及他人有意义的事情。
在我看来,影像可作为新媒体对世人展示的一种媒介方式进行传播。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都布满了摄影的踪迹,在媒介传播的领域,摄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也传播着一种力量与价值标准,真实地反映着生活和事件。影像具有一种力量,就像尼克·厄特在1972年的越南战争中拍摄的《逃避美国凝固汽油弹的孩子们》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当时它登在了美国《纽约时报》上,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这张照片真实地揭示了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后来被认为这张照片使越南战争提前半年结束,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可以避免多少伤亡,这正是这张照片的价值所在。
在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体系里,要时刻以人为本,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必须要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与尊重自然,遵循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遵循客观的规律,在合理的造物基础上将传统的设计智慧凝结于造物的理念当中。
“经世致用”思想所带来的关注现实,注重实效,学问须有益于国事,有着历史的进步与积极意义。当然,影像通过媒介来进行传播,使社会现状浮现在人们的面前,揭示摄影者对人文的关怀与反映内心的不满,使之进行传播,使现状得以缓和或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