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语文为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018-01-25王占忠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校本中华

王占忠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据此,很多学校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但不同程度存在课程开发理论滞后、框架结构缺乏张力、课程设置鲜见特色、评价体系不够规范、课程实施流于形式等弊端。笔者认为,开发实践校本课程的学校应该悉心研究,以语文课程的理论体系、教学计划、实践活动指导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的教学价值,突出语文课程的文化价值,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应该以语文为基,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现出别样的价值。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悉心研究语文课程,构建课程开发理论体系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须开设的课程,其中蕴含着大量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推己及人的仁义之礼、平等待人的宽恕之道、奋发图强的刚毅之气等。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这些都在语文教材里有集中体现。文化教学不能忽略这些内容,应该以之为基础,构建向外拓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学校应该遴选一支师德师风优良、业务素质精湛的语文教师队伍,组成课程开发小组。课程开发小组应切实研究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为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必须在广泛交流、认真讨论的前提下,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主要框架,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该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的整体目标、课程评价的具体要素等进行科学规划与严密设计,构建合理、科学、规范的理论体系。

二、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提升课程实效性

1.围绕语文教学计划,将实施方案体系化

实施方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具体操作纲领。制订实施方案应在确定本学期活动日期、地点、内容、授课教师等具体活动计划前提下,保障活动内容丰富性、活动形式多样性、活动目标层递性等。校本课程要围绕语文教学计划设计方案,否则便会与语文课程相冲突,造成重复学习等问题。授课教师要制订好课时计划,根据语文教学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教研组要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研活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教师、教研组、学校层面须责任到人,各司其职,确保校本课程有序、有效实施,与语文课程互为补充,相互渗透。

具体而言,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应至少分三个学段,有能力的学校可以细分为六个年级甚至十二个学期。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能力成长轨迹进行宏观设计,以语文课为核心,加强与品德课、音乐课、体育课等课程的联系,最好由语文教师亲自执教、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评价考试。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2.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把语文课堂当作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主阵地。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教学实际,善于捕捉“人文性”教育信息,潜移默化地有效滲透文化教育,经学生内化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让课堂在成为教授知识这一主干线的同时,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

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入地联系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但可以把校本课程上成以优秀传统美德为核心的语文课。这样的校本课堂既有语文的“硬知识”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保障,又有美德教育的“软文化”提供兴趣,课堂氛围既可深入学术,又可自由活泼,一定会受学生欢迎,实现将文化教育、品德养成落实到课堂上的目的。

3.突出经典诵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到诸子百家,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经典诗文,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思想内容上无不闪耀着灿烂的民族特色。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正是一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史。其闪光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国文化之魂、道德之根,无论对古人还是后人,都产生着不何摇撼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外国友人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因此,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是语文教学不可不作的课外拓展,通过校本课程落实这一拓展,正是对语文课程的有效补充。

具体而言,学校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母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贯穿于学校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学校要充分运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节假日以及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开展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制订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凸显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体内容可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声律启蒙》《增广贤文》《论语》等古文经典内容;还有成语、格言、谚语等内容;除此以外,还可以有对书法、吟诵、唱诗、对联等语文兴趣活动的开发。

4.拓寬务实有效的校内外育人渠道

语文教学始终难以走出课堂,校本课程可以补齐这一短板。学校应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具体而言,可以所在地区创建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经典诵读、美德少年评选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和践行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各类道德实践、社会体验、口语交际、演讲演说等活动;可通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家风家训、道德模范等推荐评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依托街道、社区文化阵地、乡贤理事会,开展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等,充分挖掘和宣传身边的好人、楷模和道德模范,促进乡风评议,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学习模范、争当文明市民的浓厚氛围。学校应理顺校内外育人渠道,按照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的要求,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社区未成年人运动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在各社区开展的以孝敬、友善、节俭、诚实为主要内容的丰富多彩活动,充实孩子们的文化生活,多方面形成合力让其健康成长。

三、以语文实践营造文化环境,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校本课程是学校组织的一种教学活动,如果消极落实、内容狭隘,其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力都将仅仅局限于校园,最终与常规的语文课程无异,无法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价值。学校应循序渐进地建设出一个丰富立体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立足语文课程这一稳定的平台,通过种种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拓展校本课程的深度和外延,形成家、校、社区联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通过常态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走出校园,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传统文化的长远传承提供保障。

具体而言,学校可设立成熟的书法校本课程教学体系,以书法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写,或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写春联、送书法。还可邀请民间“书法达人”进校园,或组织全校教职工及家属、学生家长、周边社区居民参加书法大赛等活动。在活动中交流、讲授我国书法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建立自发的民间书法学习组织等,以此让书法教学走出校园。这种大规模的校本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在积累了足够的教学资源和经验之后认真组织筹办,并尽量实现周期化、常态化,将其与常规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让校本课程的社会辐射功能更加稳定,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得到落实。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又是一项新生事物。本着在研究中实施、在实施中研究的态度,将校本课程与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建设、学生的语文学习紧密结合,才能使该课程实现培育下一代的使命。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校本中华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