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忽视儿童成长空间
2018-01-25田继鸣
田继鸣
给儿童一个心灵的成长空间
所谓儿童成长的空间需求,并非指物理空间的需求,而主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空间或我们常说的心灵成长空间不应受到压缩,其心理发展的充分性和可能性要受到足够的保护。但现实中,我们整个社会所给予儿童的教育,并非在拓展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反而是在压缩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主要表现在:我们控制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制定成长规划,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用大量似是而非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等等。教育仅仅成了一个人生存就业的途径,而生存就业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导致当今社会一方面培养不出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艺术家;另一方面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多的年轻“空心人”。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关注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
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本自具足,却被后天的教育所压缩。儿童在出生之时,除了身体上的限制之外,这个心灵成长空间是本自具足的,即使生命只存在于那个小小的軀体,但其心灵成长空间,则具备了儿童发展的一切可能。也就是说,他们如宇宙般宏大的成长空间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后天的教育,常常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压缩了这个空间,造成成长空间窘迫。常见的情况是:父母老师自身的心灵框架压缩了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也就是父母老师的认识局限,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干扰、压缩着儿童的心灵空间。比如,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都认为,人生是要有某种意义、目标、使命的。这种认识就使得他们在儿童成长早期,就开始了对儿童的人为雕琢,其结果是儿童的心灵空间和成长可能性便被大大压缩,许多潜能被早早扼杀。
解决儿童成长空间的窘迫问题
教育有时会造成成长空间窘迫,但要摆脱这种状况,使人特别是儿童保有尽可能大的心灵成长空间,依然要依靠教育。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就应该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教育造成了心灵成长空间的压缩,教育又要解决这一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而好的教育就是要能从这种教育悖论中逃逸出来。
比如,教育儿童对“死亡”产生认知,可能就会大大压缩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我们当然不能对孩子说:你不会死。那是赤裸裸的欺骗;但我们可以和孩子讲人在死亡之后会怎么样,并且让他知道,解决这个人生终极问题,就叫作“信仰”。信仰教育在生命成长中,就是能保护儿童成长空间的有效方法之一,儿童因此就有可能突破生死范围的人生考量,而达至宇宙范围的人生考量。其实,信仰的作用,就是把恐惧、欲望等等限制在果壳里,而让心灵不再受它们的牵绊。
此外,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让他们具备自我拓展心灵成长空间的重要途径。独立思考能力能使儿童打破成年人强加在他们心灵上的观念框框,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这是因为教育产生的束缚作用,并不是教育的直接结果,而是通过“观念”来起作用的。换句话说,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的或自己头脑里所形成的“观念”,有可能对其产生束缚作用。
什么是观念呢?观念就是我们对我们的感觉系统(六根)所感受到的事物(六尘)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看法。观念的这种稳定性,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使我们容易保持自我同一性,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与社会化。但如果观念的稳定性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成了固化思维或惯性思维,将会大大地限制人的成长与潜力发挥。因为固化了的观念,是最牢固的思想牢笼,也就必然是造成儿童心灵成长空间窘迫的最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要注意“三避免”
避免成长的“目的性” 造成成长空间窘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为生命的成长确定了一个成长目的或者目标。比如:小到清华北大、常青藤学校,大到衣锦还乡、富甲天下、高官厚禄等等。无论什么目标,都把人的心灵成长空间限制到了一个有限的、可怜的狭小范围内,于是我们没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我们以为生命不过如此,我们的思维就仅仅在这样的范围内打转转。
就拿当前社会舆论所讨论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说。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当一个人的自我潜能与人为规定的功利性成长目的或目标发生落差时,其追求目标实现的方式就不得不是“投机的”或“钻营的”了。而“精致”,是指这样的人会合理化自己的投机钻营,会用所谓的“聪明”来掩盖自己的恶,就像曾子《大学》里说的,“见君子而后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于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诞生了。
避免过多的“道理灌输” 成年人给儿童所灌输的各种道理,极易成为儿童的习惯思维或固化观念。当根本性的观念是固化且错误的,可想而知其由此形成的更进一步的观念会是什么样的。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谨言慎行,“以身作则”比“讲道理”更加重要。其实细想一下,我们灌输给儿童的言之凿凿的观念,有多少是朝向真理的?又有多少是我们成年人自己验证并信服的?当我们轻率地用那些似是而非、真假莫辨的观念“教育”儿童的时候,我们极有可能是在束缚孩子而非解放孩子。
避免“专制型”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专制,主要表现在一切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这是扼杀儿童独立思考潜能的最危险杀手,而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剥夺了儿童的心灵成长空间。从专制型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往往都会习惯性地以别人的意志取代自己的意志,以服从代替思考,甚至成为他人的工具、奴隶,“成长”因而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对儿童的日常教育或者说家庭教育中,给予儿童最大的爱,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成长空间。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对儿童的成长可能性有敬畏感,不要随意去规划儿童的人生,不要用说教代替陪伴,不要把成年人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成年人在向儿童表达自己的观念时,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敬畏感,源于敬畏的爱,才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