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渗透道德教育

2018-01-25邢在学

速读·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高中历史

邢在学

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历史学科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地位

历史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仅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孔融让梨、孟母三迁、苏武牧羊、汉文帝刘恒照顾患病母亲时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尝药汤等等,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以其感人的英雄事迹和道德风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一般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

1.道德知识的教育

高中历史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历史上的典型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评价等方面的教育。

借助于优秀历史道德人物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标准。如果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三种关系:①是个人为国家、民族、社会和集体做出了贡献;②是个人善待他人;③个人追求自我完善。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但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却是一致的,这种道德的共性,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我们在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非曲直时,还应放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其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根据高中历史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道德评价是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时,首先要选择典型的道德形象,这既包括正面的历史人物,也包括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加深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

2.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正义感、自尊感等。道德情感在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规范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长期存在于民族记忆和人类记忆中,因其生动、具体、鲜明的形象和事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之前自发形成的对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的局限,其情感体验可能还很膚浅。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教学语言,潜移默化中酝酿道德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对道德形象强烈的情感体验,发挥教学的导向作用。

此外,历史教科书将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展现出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培养道德情感的生动材料。

再有,一些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也具有积极作用。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良知,陶冶人的情操,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终生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通过观看电影《雷锋》《焦裕禄》,不知感染和影响力多少中国人。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艺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3.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习惯两部分。历史教学中的道德行为训练,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训练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识别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是个体面对三种社会道德关系的具体呈现。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主要是分析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诱惑却毅然以死报国的抉择等典型范例,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第二,要准确揭示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需要引起的行动倾向,是个人面临道德情境作出行为抉择的调节机制,决定着道德行为的选择。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阐述杰出历史人物高尚行为的道德动机,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仍以文天祥为例,他在南宋王朝已经灭亡,仍决心以血酬国的动机集中体现在他那首千古名句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了道德动机的关键作用。

第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教育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需要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以及与坏的习惯作斗争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其中,意志品质的锻炼和自我教育起着决定的作用。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高中会处世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好符合公德的小事,逐渐明辨是非、习善成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高中历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