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之创意绘画指导策略研究
2018-01-25陈颖洁
陈颖洁
摘 要:幼儿绘画不仅可以反映孩子的性格特点、内心情感以及生理状况,通过绘画对孩子的成长状况做出评判、指导具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同时,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发展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长期影响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如何树立真正的创意绘画观念,正确指导幼儿进行创意绘画,是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幼儿美术;创意绘画;指导策略
一、思想上的准备工作
1.成人是否干涉的问题
首先要分清美术创作的意图,如果是培养创造力,就不要干涉,即使孩子画出来的画让你感觉不美观、比例失调,甚至混乱不堪、残缺不全,都要忍住不干涉。因为无论是涂鸦初期还是后来的涂画阶段,这种自以为正确的干涉,往往是阻碍孩子获得自我探索重要经验的绊脚石,而且会限制其日后的发展。如果是提升绘画技巧,比如素描,那么家长或老师就可以适时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大年龄的孩子往往自己也会有这样的要求,只有当孩子主动提出要求时,我们再根据他的需求进行指导。
2.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
学前儿童创作期间,一定要遵循“不干涉原则”,孩子有自己的审美和想法,在他的小小世界中,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只不过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成人所喜欢的造型,而且越是年纪小的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越明显,表现为:一边做一边想,手头停下来了就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了。所以不要问他你要画什么,或者让他提前去想要做什么、要画什么。他只会先画了再告诉你画的是什么,他会一会儿说我画的是飞机,一会儿说画的是狮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命名,正是反映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成人需要做的只是帮助孩子提供合适的工具,给予关注和鼓励。
3.不要轻易去评价孩子的作品,重视创作过程
很多社会因素阻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幼儿美术活动被专业化美术影响,技术化倾向严重,在很多家长眼里,幼儿的美术展现的不是创造力而是绘画能力,画的“美”就认为有绘画天赋,画的“丑”就认为孩子的审美不好,不适合画画。在我国,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绘画是“学”出来的。其实这是一个很深的误区,孩子天生就对色彩敏感,有自己喜爱的颜色、绘画的风格,这些不是跟着老师的范例临摹出来的。
有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就体现了现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乱评价”问题,比如幼儿不愿动笔,说自己不会画,怕画的不好看。为什么不会画?又为什么怕画得不好看?如果在之前的绘画经验中没有被评价、被教画,是不会有这样的表現的。正是在之前的经验中已经有了成人下意识给予的“美与丑”的标准,才不敢轻易下笔。因此,从接触绘画开始,就不能轻易去干涉幼儿的创作,更不要轻易去评价画得好不好看,就让他们大胆地画。
形成性评价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给幼儿充分的信任和认可,从多方面积极评价幼儿的作品,从而增长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绘画自信心、创造性。
二、行动上的指导策略
不干涉不等于没有任何成人的指导,教师从激发和满足幼儿情感表达的需要出发,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支持性指导:
1.自由轻松的环境,激发幼儿的想象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自由发挥的环境,让幼儿可以随时进入到创作的状态。创造需要想象,任何创造都是要通过想象,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过程,而想象是人将脑海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再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在创作之前,教师要利用环境布置、活动材料、图片以及游戏等方式来丰富表象,激发想象,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
2.工具的准备
适合当前幼儿的需要,提供合适的工具。例如,涂鸦初期,不宜使用尖锐的铅笔,一则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二则容易折断,不能流畅地用笔。可以提供大张的纸板、手指颜料、柔软易塑形的黏土、陶泥、橡皮泥等,还有容易出效果的绘画工具,如麻绳、瓦楞纸、吸管、泡沫板等。
3.观察方法的指导
如果要观察,仅提供真实的实物或图片,不提供绘画范例及简笔画,因为幼儿一旦看到了范例,就会模仿范例,比如在创意色块画中,老师画的是雨伞,幼儿就容易看着老师的画去画雨伞。通过指导观察角度和方法来丰富幼儿的表象再各自作画。如果要用新的材料和绘画方式,那么在绘画之前可以通过充分的认知,了解材料的使用方式和绘画方式,比如锡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排笔的用法等。
4.加深幼儿的情感认知,在合适的时机用绘画表达情感
可以通过整合课程,多学科整合,联合起来让幼儿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理解活动内容,最终让幼儿发挥创造力;比如音乐、文学与美术结合,让幼儿边听边看边想,多感官综合运用,让幼儿自然产生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时提供绘画工具,幼儿不仅能够更加大胆地创作,作品的情感也会更加丰富,作品表现出来的丰富程度也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郑益乐.创新能力从幼儿抓起: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10(6):6-8.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