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对比研究

2018-01-25李嘉文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文化差异

李嘉文

摘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英语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提高。英语在中国发展成为两种变体,即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本文对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探究了二者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从多方面举例说明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并对该如何对待中国英语,如何避免中式英语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文化差异

在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在西方文明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产生多种英语形态,如美國英语,日本英语,新加坡英语等。这些英语形态扩充了英语内涵容量,并加强了各国人民文化交流。同样的,中国在对英语的学习发展中也形成了两种英语变体,即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中国英语符合英语母语者的认知,丰富了英语的内涵;而中式英语则成为一种不规范的英语形态。了解这两种变体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规范使用英语,以更好的面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是英语在中国最初的发展演变中形成的一种畸形的病态语言形态,在英语中称为“Chinglish”。它是早期人们在母语的思维模式的引导下,将英语语义与汉语语法杂糅,按照字面意思生搬硬套而形成的错误表达。中式英语的产生不符合英语的规范,也不能被英语母语者所接受。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于1980年由英语泰斗葛传槼老先生首次提出,他表示 “China English”虽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但表达了我国特有的东西,例如“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四个现代化(Four mordernlization)”等,应当称作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此后汪榕培、李文中先生等也都系统阐释了中国英语的概念。简单来说,中国英语就是承载了汉语文化特征的英语变体,它能够通过音译意译等方式体现中国特色,以其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促进文化的交流。

2.形成原因探究

2.1 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大抵可以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中英两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差异。英语产生于西方的海洋文明,而汉语语言则是在农耕经济熏陶下大河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英语表达受到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从而出现中式英语这样不合英语规范的语言形态。例如汉语注重语义的描述,习惯于用短句对所述的主要事物进行铺垫与解释,按照时间、逻辑的顺序层层展开;而英语更偏好于运用长句形式,将重点信息放在前部,再用从句补充细节来表达语句的意义和逻辑,汉译英的时候如果不能把握英语句子内容主次的话,就容易产生词序不同的中式英语表达。在英语学习中过度应用汉语思维,非但不能展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反而会形成Chinglish的非规范英语变体。

二是英语学习者普遍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的大环境。英语最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的鸦片战争时期,殖民者在沿海地区的活动带动了两种语言的交流。但因为英语自身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且语言传播极不规范,个人外语学习能力较弱,中式英语这种似是而非的过渡式英语就自发形成了。如今人们在中英交流时常常出现的逐字逐句对应以及先后顺序颠倒的翻译腔现象,也能体现出缺乏英语语言大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制约。

2.2 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的形成原因与中式英语具有相似之处,中国英语同样是英语在中国发展演变形成的语言变体,但它作为一种可以被英语母语者所接受的英语形态,是在中英两国语言习惯不同的基础上,为表达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含义而产生,通过音译和借译,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中国英语的出现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量,并在表达方式上得到了英语国家的认同与使用。中国英语的产生是国际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对中西文化交流互通有着重要意义。

3.特点与表现

3.1中式英语的特点与表现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不合乎规范的语言形式,其常见于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篇之中。在语音方面,学习者习惯于识记单词的单一发音,而忽视其在不同含义及不同词性下语音的差异性,例如单词“record”,当其表示名词“记录,记载”时,发音为[?rek?:d];而当其表示动词时,发音则为[ri?k?:d]。中式英语在语法之中的错误更为普遍,搭配不当的现象时有出现,生活中常听到“color wolf”(色狼)“watch sister”(表妹)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搭配。由于中英语言习惯的不同,在翻译中也经常出现生搬硬套字字对应的状况,例如大家熟知的“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译为“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给你点颜色看看”译为“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等等。词汇方面中式英语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语言能力有限,词汇量不足所致,当看到汉语时定势思维反应出词汇的基础含义,缺少与语句环境的有机结合,像request、require、demand 等词语如若不能正确辨析,就易违背英语语言规律,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中式英语虽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必然经过的阶段,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系统,中式英语的影响将会逐渐弱化。

3.2中国英语的特点和表现

中国英语在英语的基础上衍生出的相关语法词汇有机融合两种语言,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色,具有合理性和规范性。中国英语大致有三种形成形式,最常见的是音译,即根据中文普通话发音直接转化为英文,如erhu二胡、tofu豆腐、taiji太极等;第二种是借译,即运用适当翻译手段将汉语语义用英语形式表达出来,如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以及上文提到的four mordernlization 四个现代化等等;第三种语义再生,顾名思义就是汉语转化为英语后形成新的意思,如bare foot doctors赤脚医生等。这三种表现形式符合英语语言规律,在使用过程被母语者广泛认可。除上述形式之外,随着文化间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一些形似中式英语的直译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例如“long time no see ”就以其简单明了的特点成为“好久不见”的常用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只要遵循英语语言构成的基本原则,正确建立中英文之间的联系,就能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更好的发展中国英语,发展中华文化。endprint

4.避免中式英语,正确对待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正确的对待中国英语能够更好发展中华文化,推动汉语走向世界,而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不合乎规范的畸形英语,应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削弱其影响。如何更好地克服中式英语,也是需要探索的内容。

4.1加强英语基本功训练 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英汉语言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语法结构上的不同,英语常把重点提前,汉语则习惯于核心压轴,因此加强英语基本功的训练,深入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联系两国文化习惯,对比文化不同特点,适当记忆一些约定俗成的英语特色表达方式,对于打破词汇量的匮乏对表达的局限,使人们能在不同语境下清楚流畅地表达汉语意思有着很大的帮助。

4.2建立英语思维模式 摆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汉语语言思维是中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英语语感和英语思维模式的训练能够有效克服这一问题。学习者对英语的语言的长期积累有助于英语语感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像阅读英文原著,观看适合的英语电影,收听英语频道BBC节目等等。在大量英文阅读中学习和模仿,重视不同语境下词语句法含义的差别,借鉴母语者地道的表达方式,尽量弱化汉语固定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以防进入中式英语的误区。

4.3寻找英语语言环境 大胆进行交流尝试

要想熟练掌握说英语这门技能,就离不开大量的交流联系。积极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英语学习环境,大胆同英语母语者交流是克服中式英语的有效途径。通过与英语母语者的交往、沟通,往往能学到最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达到浸泡式英语学习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中式英语的影响,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5.结语

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同是英语的两种变体,是英语发展的必然阶段。作为英语发展的客观存在,中国英语是承载汉语语言特色的英文表达方式,能够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而中式英语则会在语言学习者的深入学习中有着弱化消失的趋势。随着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中式英语转变为中国英语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出现。正确对待中國英语,避免中式英语,能够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曹朝洪.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9-141.

[2]陈利红.从英汉不同思维模式解读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9-144.

[3]加心苗.也谈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差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1):58-59.

[4]景劭鑫.小议中式英语的几种常见类别和避免方法[J].科技信息,2011(16):153-153.

[5]裴彦秋,秦杰.浅析中式英语成因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6(18):85-85.

[6]彭雪梅.中式英语成因认知分析与典型现象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2(11):197-200.

[7]石元鹏.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中国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产生[D].西华大学,2013.

[8]苏琪.英文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特点及解决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6):94-95.

[9]万鹏杰.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J].上海翻译,2005(2):41-44.

[10]王莉.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3(12):129-130.

[11]王少敏.常见“中式英语”的分析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99-99.

[12]王维纳.英语教学之路上的语言变体——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相关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5):80-83.

[13]王维纳.母语文化对语言变体的影响——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3):107-108.

[14]杨艳.探究“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J].海外英语,2011(15):167-169.

[15]张博琳,冯静.英语口语中的中式英语成因及解决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3):100-101.

[16]赵佳.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的对比性研究[J].英语广场,2015(4):82-84.

[17]赵燕娇.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浅谈文化视域下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前景[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7):64-6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中式英语文化差异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