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的探索

2018-01-25金慧明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途径探索作品分析舞蹈创作

摘要: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是美学的展现的基本形态之一。通过舞蹈,舞者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进行高度的总结概括,并将其表现,从而达到与观众共鸣的状态。对于舞蹈作品来说,其需要具有的独特性,艺术表现力等等都是本文即将研究的内容,舞者和舞蹈创作者究竟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细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本文将通过对典型优秀舞蹈作品的分析推动进行对舞蹈创作要素的分析,从而探索如何将舞蹈创作推向更高的平台的途径。

关键词:舞蹈艺术;作品分析;舞蹈创作;途径探索

在远古时代,尚且不存在语言和文字,人们通过肢体动作进行初步的交流,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便是最初的舞蹈,不具雕琢的,最真实最自然的舞蹈。而当代的舞蹈已经通过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人们生活在繁杂的世界上,需要有一些,美妙的音乐和原始的肢体动作,将人们带入到心灵的更高境界中,暂时离开尘世喧嚣,去找寻心灵中的净土。

一、舞蹈作品分析及对舞蹈创作的启示

(一)以静制动,静中含动――《养蜂的小妞》作品分析

在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上,中国舞蹈艺术家孙红木第一次带着他的作品《养蜂的小妞》出现在众人面前,通过对养蜂人与蜂之间细腻的情绪流动和感情表达的刻画,为所有人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并一举夺得了第一县全国舞蹈比赛的二等奖。从那以后作品《养蜂的小妞》便成为舞蹈界中的经典。整个舞蹈画面呈现明亮欢乐的劳动氛围,却能牵动人心里最细的那根弦,可谓是艺术感官上的一大升华。笔者将从《养蜂的小妞》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刻画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成功之处。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养蜂的小妞》大多采用近景描写和静态描写。在动作方面,这支舞蹈反而着重于对现实的写照,养蜂人为了寻找蜜源需要跋山涉水,早出晚归,十分辛苦却无怨无悔。这样朴素而真实的展示,反而使一向被认为高雅艺术的舞蹈更加的贴近民众,走进了人民的心里。每一位辛苦劳作的农民,都可以,对养蜂人的辛苦感同身受,而艺术,也只有与民众达到共鸣,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从情感刻画上来看,孙红木采用了一种最为笨拙却也最为聪明的手段,那就是真实。除了艺术表现形式着重于细节刻画之外,在情感的刻画上,他同样将养蜂人心中的快乐,矛盾,难过,疲惫和永不放弃,一一刻画到位,而对于蜜蜂,则从侧面表现了养蜂人的优良品质。并且与此同时,在养蜂人和蜜蜂之间存在着一种惺惺相惜,相互依存的暗流涌动。在欢快背后,有一种静谧安稳的基调,将养蜂人和蜜蜂之间的情感,养蜂人与自己工作之间的情感都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二)以形塑神,形神结合――《敦煌彩塑》作品分析

前文中分析了1980年全国第一届舞蹈大赛二等奖得奖者孙红木的舞蹈作品,接下来笔者将分析全国第一届舞蹈大赛一等奖得奖作品《敦煌彩塑》的优势和特点。与前文中《养蜂的小妞》有极大区别的是,《敦煌彩塑》是在静态艺术上的动态改写,作品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那些温柔,曲线完美,气质沉静的女子,一个个仿若从画中走出,带着他们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走到舞台上,也走入观众心中。笔者将同样从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刻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编舞者是将敦煌壁画中应有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各种不同女性形象研究,合成出一位具有普遍特性的曲线柔美,性格温和,气质沉静的优雅女子,风姿绰约却不拘泥原壁画中的形象,深刻的将编舞者对壁画的研究和自己的感悟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为之沉醉。

而从情感刻画方面来看,《敦煌彩塑》中流淌着浓浓的佛教式风情,并且无论是在音乐还是在服装和动态展示方面,都流露出作者对于佛教深刻的感悟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从作品中可以轻易看出一个编舞者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境界。同样,在这个作品中,观众可以很轻易的找到编舞者对于敦煌彩塑本身的热爱和执念,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热爱,和专业的研究,才能在真正作品的同时对他进行更高层次的改造,不拘泥于原来的形象,更希望释放自己的想法。

二、当前舞蹈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

(一)问题分析

舞蹈创作是一个连续性,升华性的过程,在当前的舞蹈创作中,虽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却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浮华外在与空虚内在的对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有人穿衣服风格的多样化,发型也各式各样,人们越来越喜欢夸张的事情,认为那很时尚。而舞蹈艺术在这样多样化氛围下,也渐渐开始追求起浮华的外在,重视场次的大小,将表演的舞者捧到高高的地位,每一个人都想着如何追名逐利,几乎没有人沉下心来去研究内容,于是便出现了一种矛盾,人们开始渐渐发现,在漂亮的舞台射灯,华丽的舞台服装,舞台表演人员美丽的外表下所蕴含的,并不是真正的舞蹈,只有空虚和空虚。

第二,民众的“俗”与舞蹈的“雅”之间存在矛盾。民众是“俗”的,他们生活在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柴米油盐中,关心物价会不会涨,关心衣服漂不漂亮,却很少有人关心我们的艺术会不会进步,我们的文化会不会得到传承,而这些工作,都是需要舞蹈创作团队对民众进行引导的,作为艺术的一份子,舞蹈的传播有义务为人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文化你我他,传播靠大家。

第三,虛假的情感与真实的刻画之间存在矛盾。舞蹈是对现实的反映,没有现实,舞蹈也便没有了根基。而情感的传播,是蕴含在舞蹈动作背后的真正目的和真正意义。在当前现状下,各种爱国主义作品的泛滥,各种文化传播的假象,都在反映着这个社会的舞蹈被虚假的情感所包围,真实的刻画反倒显得尤为珍贵。

(二)原因分析

第一,环境因素。在物质条件快速进步,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氛围下,人们开始习惯快节奏的生活,也习惯只注重表面的热闹,对于内心深处的触动,真正的情感交流,反而注意的比较少。endprint

第二,民众因素。从以往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民众是容易被引导,也容易被误导的。而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当浮华成为潮流,当浅薄成为有趣,民众便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对内心深处的追求,转而融入社会大潮,和大众一起笑,和大家一起哭,所有人发出同一个声音,便逐渐形成了所谓的低俗文化。最可怕的是,几乎从来没有人提出反对。

第三,自身因素。在这个时代,同样存在着一些对于舞蹈艺术有着自己的坚持,自己的思考,并且尽最大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先锋,他们专注于对内心深处的思考,专注于对真实情感的刻画,同样也专注于对民族舞蹈的推广和传播。然而,大多数先锋们都恃才傲物,普遍厌恶着这个只注重表面,不注重内在的世界,他们信奉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规则,只允许自己世界里的人进行情感交流。因此,他们虽然让舞蹈艺术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不断的繁殖传播能力,却也同时在亲手扼杀着它的生命力。

三、舞蹈创作的发展建议

(一)關注内在能力提升

对于舞蹈创作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其内涵。舞蹈创作要具有永恒的活力和生命力,是不可能只有一个空架子的。每一个广为流传的舞蹈创作作品,都有着其自己的特性和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因此笔者认为,舞蹈创作需要发展,首先需要将其内在与外在进行匹配。光有一个美好华丽的外表是不可取的,只有站在现实的基础上,立足于真实,抒发真实细腻的情感,才能够让舞蹈创作之树常青。当然,笔者所说的内在能力提升并不是曲高和寡,抛弃一切浮华的外在,而是,在对某件事物有深刻了解的前提下,将其通过艺术的提炼与改造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好享受,并且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关注观众的反馈

观众是艺术发展的前提,也是艺术进步的推动因素。在过去的舞蹈创作中,舞蹈创作者一直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放到最低,并不加以关注。然而,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大多都是通过观众的艺术水准所反映出来的,因此笔者认为,舞蹈创作的发展离不开与观众反馈的互动。在一场演出结束后,观众是兴奋还是激动,或是失望,伤心,思索等等,从他们的情绪和语言反馈中,舞蹈创作者可以学到更多。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听从观众所言,而是需要在艺术创作的水准上,对观众的审美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提出更加有利于舞蹈创作发展的问题和建议,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关注文化的传播

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自然也需要在文化传播中起到自己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舞蹈创作的提高来说,关注文化的传播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应当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面社会的镜子,让每一位观众看到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一面。

(四)关注形式的创新

舞蹈创作并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舞台上的展现,而应当采用创新的方式,去探索更多的形式,例如路边舞蹈等等,舞蹈不应当只是舞台上的阳春白雪,还应当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因此,笔者认为,关注形式上的创新,能够让舞蹈创作,真正进入发展的新时代。

四、结语

对于我国的舞蹈创作来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是在其内容上,在形式和外在上也是如此。真正优秀的舞蹈创作,不应当拘泥于华丽的外在,也不应当仅注重内在,不注重传播和宣传。只有将其内容与形式,内在与外在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流传千古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茅慧.新时期舞蹈思潮回望——思想活跃、渴求突破的“80年代”[J].民族艺术研究,2017,(05):149-156

[2]柏海涛.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7,30(06):184

[3]柏海涛.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7-10-12).

作者简介:金慧明(1984.07)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文化馆。endprint

猜你喜欢

途径探索作品分析舞蹈创作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