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汪曾祺文学作品的民间情结及成因

2018-01-25周腾飞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汪曾祺

周腾飞

摘要:从古至今,有着灿烂文明的中华大地上,各种文学风格的作品不断涌现。一个文学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往往是与他的境遇和所处环境有关的。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我们就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多是通过对底层人物日常生活及民俗民风的描写,去表达自己对民间生活的喜爱,体现其独特的民间情结和审美追求。他何以如此钟爱民间生活?这无疑与他生活中的遭遇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通过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走进他,缅怀这位为我们留下许多好作品的老先生,探究让他钟爱民间的原因。

关键词:汪曾祺;民间情结;原因

一、汪曾祺先生简介

汪曾祺出生于一个士大夫世家,从小就受到了双亲的呵护与宠爱,在这个显贵的家族中,他承传儒家的教义,表现出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在家庭的影响下,汪曾棋从小在传统文化上就奠定了雄厚的学养根基,对于儒家思想具有内在的情感认同。1958年,汪曾棋成为右派,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在长达三年的流放生活中,对民间生活有了最切身的感受,开始由朴素的民间感情进入到生命的体验阶段。这次经历是他后来有民间情结的重要原因。

二、民间情结在生活中的体现

不经意的表露,亦或是已然形成的自己都不曾发现的习惯,这不可能来自刻意控制,只能是出于内心的爱,方能做到如此。

1、汪曾祺先生的民间情结体现在他对民间饮食的喜愛上。在汪曾祺先生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中,民间饮食描写为其显著特色之一。很多即将在时间洪流中消失的食物。尤其民间的传统美食,他都能准确地写出,而且写得饶有兴味,写得简直让人垂涎欲滴。“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读者在他的描述后,可能早已迫不及待的想去品尝了,这直接反映出了作者对民间食物的熟悉以及喜爱。

2、汪曾祺先生的民间情结还体现在他对民间景物的描写。如:“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如此情景,仿佛我们置身其中,不禁让人觉得身心都轻松了起来。这些我们时常可以去体验的场景,却让作者写出了不一样的感受,足见作者对细节观察的细致入微,对民间恬静生活的深爱与珍惜。

三、民间情节载体-作品

汪曾祺先生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加深了他对民间生活的憧憬,因此他的作品多是通过对民间人们以及他们和谐且自由的生活的描写,再加以深思,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他的小说中,许多小人物在卑琐的生活中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和不幸,却能在随遇而安中咀嚼着世俗生活的情趣,无论是一天只能吃上三顿拔鱼儿的贫苦市民,还是一对到野地里拾枸杞子的老夫妇,乃至纳鞋的老奶奶、绣花的少女,都能在波澜不惊中享受着人生的和谐与安稳。

四、钟情民间原因

1、早年生活中对自然风土的领悟形成了内在的情感基础。早年由于种种原因跟随自己的父亲去乡下住过一段时间,应是当时乡村生活的质朴、平和、无争无扰。让他在心底埋下对乡下生活的最真挚的感情。

2、农民的自由自在和生命活力,与他源自知识分子精神体系的追求自由、生命的个体精神是有共通之处的。

1)汪曾祺的恩师沈从文,这位被汪曾棋视为精神父亲的作家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沈从文对汪曾棋言传身教,汪曾棋不自觉地传承着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沈从文先生在创作中远离政治与党派,在对民间生活的把握中,坚持运用人性、道德作为裁判的标准,而且以执着的姿态张扬生命的激情,个性的尊严与文学的审美品格。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

2)上世纪的文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择了政治生活,另一种是选择用一支笔走天下。汪曾祺先生是属于第二种的,他深知自己只专注文学、追求自由的性格不适合政治生活。因此他选择遵从内心,以“我手写我心”、不人云亦云的独特风格,选择了自己内心真正喜爱的民间文化,去亲近、去体验民间生活,潇洒自由的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3、民间立场中一些美好成分与汪曾祺温厚善良的性格、追求真善美的勇气发生共鸣,使得汪曾祺在知识分子的固有体系遭受毁坏之时,能够从中寻求精神慰藉和心灵的寄托。像小说《岁寒三友》,主要叙述了王瘦吾、陶虎臣与靳彝甫三位街坊邻居间相互交往的故事。他们一个是开绒线店的,一个是做炮仗的,还有一个以画画为生。这种民间的个体经营,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常遭受生存的压力,甚至陷于无力支撑的困难境遇。在困境中,三个人如桃园结义,相濡以沫,肝胆相照,在相互援助中,从生存的绝境中突围出去。正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对朋友的义,对生活的坚持,感动了作者,使老先生对民间生活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使他产生了深厚的民间情结。

五、结语

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去读他的文字。从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有着很深的民间情节。这源于他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让他体验到民间质朴、自由、处处透露着平凡原始美的生活,这与他的内心达成了完美的契合,造就了他对民间生活的不一样的理解与热爱。并且作为知识分子的汪曾祺,对于民间生活的点滴都是发自真心地去接受,并坚持弘扬民间所具有的天真、自由和生命力,从审美角度提炼出人性之美、生活之美、民间之美,打通了现实与审美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菲.论汪曾祺小说的民间情结,2012

[2]唐欣桐.乡土情结的还魂,2015

[3]王一兵.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汪曾祺
乘风破浪是青春的姿态——读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汪曾祺“另类”写作的主体表达——《大淖记事》再解读
单欣昇作品赏析
汪曾祺笔下的家乡美食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汪曾祺文学年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