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乐观心理思想的梳理及启示

2018-01-25李燕飞李晓

科教导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李燕飞+李晓

摘 要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物质“饱和”以及精神“空虚”之间的巨大落差,产生了较多地悲观情绪,心理健康受到损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乐观心理思想,儒家倡导一种有为型的理性、入世的乐观心理思想,强调“安贫乐道”,号召化忧为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乐观心理思想,积极进取,化忧为乐,克服大学生中存在的悲观主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 儒家传统文化 乐观心理思想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71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face a huge gap between material saturation and spiritual emptiness, have grown pessimism, mental health is being compromis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rich optimistic psychological thoughts, Confucianism advocate an idealistic one that advocates rationality, involvement in society, emphasize 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ings spiritual. Carry forward optimistic psychological though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positive and convert pessimism into optimism, overcome pessimism in college students, maintain mental health.

Keywords Confucianism traditional culture; optimistic psychological thoughts;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0 前言

樂观是个体对结果的一种积极期待,是指对人、事、物及其未来抱以积极的看法,在主观上对事件的发展动向进行积极评定。个体保持乐观的情绪或态度,因为懂得将挫折和失败看作暂时的、非普遍的因素,将成功和顺利看作是长期的、普遍的稳定因素。国内《心理学大辞典》将乐观界定为“因个体对人、事、物持积极态度而在主观上形成的精神愉快、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或先进观念”。[1]乐观的个体通常会想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比其他人更幸运,会经历更多好的事情,并且认为坏的事情会远离自己或转化为好的一面,这类个体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和幸福体验。

乐观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情绪之一,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学生中通过进行乐观人格和心理健康的测量,乐观人格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2]有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乐观心态是如何影响适应能力的进行探索,指出如果一个学生越乐观,则他的适应能力就会越强,相应的他们的心理也会越健康;[3]个体整体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有显著相关(包括自尊、自我效能、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显著负相关(包括抑郁、焦虑、压力等指标)。[4]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行为方式同样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着物质的“饱和”以及精神的“空虚”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抑郁、自卑以及悲观情绪在大学生群体间的蔓延,在针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上遭到了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积极的和普适的,通过引入乐观的情绪和态度,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供依据。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乐观心理思想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深远的意义。挖掘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乐观心理思想的价值,积极弘扬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思想,汲取正向的精神,在大学生中培育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处事方式和良好心态,克服大学生中存在的悲观消极的认知和情绪,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乐道安贫”的乐观心理思想

儒家的乐观心理思想从人内在的自我完善要求出发,认为人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去修身立德,这便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倡导的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有为、入世的乐观思想。儒家讲究“乐天知命,通上下之言也。圣人乐天,则不须言知命,知有命而信之者尔,不知明无以为君子是矣”,不怨天,不尤人,乐道安贫,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外在的不足和缺陷。

1.1 儒家“为人以仁”的乐观心理思想,发扬君子品格,倡导自尊自爱

儒家将追求“仁”作为理想,并且认为“乐”以仁为核心,“乐”是一种美德,“仁”是与人为善,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美德,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君子”是“仁”的一种表现。孔子认为“里仁为美”,达到仁的境界最好,“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遵守这样的道德,就会处于乐观之中,而不仁的人,不懂得自制,不懂得自尊自爱,时间长了就会忧愁痛苦。在乐观心理思想上,儒家强调了修身和为人,通过修己以敬来得道,为人以仁来行道,修己指修炼自身,提高个人修养,在孔子看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所以才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

《论语 尧曰》中“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将君子的“五美”形象展现出来,将我们在社会中的种种得失概括了出来,保持乐观的心态,就需要君子的美德。君子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而与“君子”相对应的“鄙夫”,则是患得患失的悲观主义者,《论语 阳货》中提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描述了悲观者患得患失,对其进行了批判。对于物质的追求,儒家是一种超然的态度,超越功名利禄的乐观,提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态度,对于功名利禄,要通过正确的方法途径得到,这才是君子的做法,对于贫穷卑贱,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摆脱,君子不会逃避。endprint

1.2 儒家积极进取,以苦为乐,将追求人生理想的艰苦过程审美化,提升自信

儒家的乐观心理思想表现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和尊重生命,是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乐观人生态度,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望和信心。在这种乐观心理思想下,就可困境和挫折看作磨砺,在困境中学会善处,完成自我完善和升华,正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如孔子对颜回的称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表现了儒家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并在这一追求过程中乐观积极,将这个艰苦的过程审美化。积极进取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这种“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得乐观心理思想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相信个人的努力,去寻找生有所为的价值。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克服困难,在困境和挫折中磨练,为着远大的理想,履行个人责任,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和“居安思危”的体现,是获取持久乐观心理和个人自信的智慧。

2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乐观心理思想的启示

乐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安贫乐道”的乐观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精神专一、因应无穷的安身立命之道。儒家的乐观是一种具有崇高责任感的乐观,是自尊自爱自信的乐观。这对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良好的启发,通过引入儒家乐观心理思想,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摆脱当前抑郁、焦虑的心理困境,提倡自尊自爱,重拾自信,享受精神乐趣,改变当前物质生活条件富足、精神追求逐渐旁落的现状,倡导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心理健康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乐观这一积极的心理状态。儒家所倡导的乐观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乐观,是人的内在心理状态自然流露的外在表现,是境界提升后的心理和情感体验。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乐观心理思想,帮助大学生获得社会所接纳所认可的合乎规范的情愫。在心理教学和心理咨询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乐观的心理状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做到自爱,获得自信。培养大学生“安贫乐道”的品质,如同《论语 述而》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因生活的困乏而悲观,正确对待生活的困苦。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忧”与“乐”的转化思想,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智慧,积极进取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儒家用仁爱的态度来观察人生,来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從而传递温暖朴素的生活态度。儒家从道德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对待得失,不强求现实的功利和物质需求,重视心理的满足,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无论生活如何困苦和辛劳,只要有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够摆脱,体现着生有所为的价值追求,这种智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正确的指引。儒家传统文化中乐观心理思想反对自暴自弃和怨天尤人,认为悲观对于个体和社会都会造成伤害,而乐观是促进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真理,这在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上具有明确的正面指引,通过承担责任和义务,通过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困境和挫折。

3 小结

儒家传统文化中乐观心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转化,传统的乐观心理思想侧重于心理的感受,身体和物质的享受不具有正面价值,在忧、乐两个对立面的转化上,也更侧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及时行乐、追求物质、追求消费的潮流与传统文化是相悖的,无论多少物质的满足,没有心灵或精神的满足,就不能够有乐观精神,在这方面传统文化中的乐观心理思想具有现实启发意义,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大学生在纷繁的物质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安宁,在培育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心、平和谦虚、积极乐观的心态上,传统文化的乐观心理思想能够发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艳丽,林乃磊,张小明,杨绍清.初中生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9:1092-1093.

[3] 张姝玥,陶塑.气质性乐观和适应能为对大学新生也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93-96.

[4] 齐晓栋,张大均,邵景进,王佳宁,龚玲.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4:392-4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
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的必要性与途径
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美学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评的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
自我认知团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