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16-06-04刘炼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刘炼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本质属性和课程构建的理论困境要求新的改革路径。本文提出美学取向的课程改革,指出其课程特点是人文性、体验性、艺术性、个体性,主张以生命美感为核心的课程目的,以艺术作品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以档案袋为记录的课程评价。

关键词 美学取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B844. 2 文献标识码:A

1以生命美感为核心的课程目的

人是完整的生命个体,其完整性表现为天性中的理性和感性得到和谐发展。过往,传统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智能,如逻辑、推理、抽象等,将人异化为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个体,遮蔽了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追求理性的教育目的,大大忽视了人的感性智能的发展,如感觉、想象、审美等,人的完整性受到片面的课程目的的冲击,学生的感性智能发展受阻,进而出现了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应避免以培养人的理性智能为主的传统课程模式,在美学取向下重视情感、意志、审美、价值的培养,彰显人的理性智能和感性智能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以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为主,他们在生活中因各种问题导致的情绪情感上的焦虑、困扰、烦闷并不一定导致心理问题,他们只是经验少、尚未形成成熟的生命态度和价值判断、缺乏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是诊断工具,更不能通过课程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生命美感为目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对课程的功利性,重视在心灵的端口以美的体验和美的认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生命特质,以一个人格完整、精神自由、境界高尚的生命个体面对和处理一切未知。

2以艺术作品为载体的课程内容

艺术作品是经验的凝结和汇集。体验艺术作品,即体验日常生活。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认识被固定和传承下来成为知识。课程内容中的知识以一种静态的方式传递于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人们通过课程便捷地获取知识,人和知识的关系是主客二分的认识关系。不经过体验的静态知识地获取对个体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知识永远是独立于身外的智慧晶体,知识与人之间总是存在距离。美学取向下的课程观认为,经由体验的知识打破了知识与人之间的隔膜,主体通过对话、理解、感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完善人的生命价值。在此,我们以艺术作品为承载传递知识,以期实现体验性知识的获得。艺术作品形式多样,如文学类的诗词、散文、小说,视觉类的绘画、陶艺、摄影,表演类的舞蹈、戏剧,等等。这些多样的艺术形式超脱了传统的文本载体,将文本中系统、有序的知识整合为一个充满各种情感、生活元素的世界,透过一个艺术作品即可看见一个世界,感受一个艺术作品即可体验一份生活。

大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改造现有经验。艺术作品是生活经验的重现和浓缩,借由多样的艺术语言、丰富的艺术形象、深厚的艺术意蕴呈现人类的实践活动。在审美体验中,大学生与艺术作品展开了对话、交融,在移情、共鸣中反思着同样的事件,经历着不同的审美体验,启示、丰富着精神世界。借由艺术作品中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体验,学生将跳出狭窄的、单一维度的情绪体验主动开启被遮蔽的心灵,重组现有经验,改变过往处事态度和方式,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愉悦。其次,艺术作品可以补偿经验。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生活主题,有些主题正在经历,有些即将经历,有些多年后才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不是就已出现的问题来弥补解救措施,而是发挥防预作用。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可以将未知提前预演,在直观感受中构建自己的生命意义,生成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3以档案袋为记录的课程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注重对学习结果的测量,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观察,测量手段通常以智力测验为主,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坚持以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合时宜的。美学取向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情感积累,这是一种隐性发展,需要用解释、描述的方法去评价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其评价应伴随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对过程进行关注和记录。

档案袋是一种新型的质性教学评价工具,特点是通过全程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记录方式包括影像记录法,如利用相机录像获得动态资料;作品收集法,如收集学生不同时期创作的各类作品;文字记录法,如教师的文字评价、家长的文字评价、学生自己的文字评价。这样的记录方式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系统地、长期的关注,形成客观、有效的评价。较之传统的课程评价,档案袋从细微处观察、注视着学生生命情感、价值态度的变化,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性发展加以分析、作出判断。

美学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要求学生写心理成长日记、完成课堂创作作品,将每一次课程作业收集于档案袋中,供教师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微状况,供学生在学期末回顾自我心理发展历程。档案袋评价使评价更贴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要,它使教师更易碰触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助于学生关注自身、提升心理健康品质。

参考文献

[1] 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2001] 1号.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