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间再无林琴南

2018-01-25陈姝云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法度林纾

陈姝云

沿闽江溯流百里,至建安郡南,冶城以西,有一大镇,名曰闽侯。

150年之前,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在此汇集,三坊七巷屋顶的曲线如万顷碧波涌动,烟涛微茫。在这青砖黛瓦之下,新生儿的一声啼,宣示着一代文坛巨擘就此降临。他是林纾,字琴南,清末文学家、翻译家,中国翻译界之泰山北斗。

终身畏,不为伪

光绪八年,林纾步入而立。

而立之年的英文解释为:“One should stand firm at the age of 30.”即30岁时,人要达到学识自立,人格自立,事业自立。彼时的林纾也并未辜负孔夫子千年前的期望,满怀报国志气,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举人才子。可他并未平步青云,屡试不中的沮丧湮没了青年北望时如山气概,自此专心学术,不问功名。

许叔重尝曰:“纾,缓也。”先生身上恰好体现了这种缓和,它见证他从潦倒书生一夜闻名江南,也陪伴他七上春宫,屡战屡败;赋予他明慧悟性,宽宏怀抱,劝他丢开浮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更带来西风东渐的新声,书写东西交流新篇章,开启中国翻译新纪元。

纾,算是林纾更名时(原名群玉)对自己的期望,亦是贯穿其译著的精神支柱。

而我更好称呼先生的字:琴南。日薄南山,绮色流离,先生可曾沉醉不问归路?或抚琴长啸,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琴”“南(山)”意象的组合勾勒出一幅秋日暮景,读来仿佛望见先生立在斜阳中,不远不近。

比起林纾,人们更耳熟能详的名字,是畏庐。光绪十九年(1892),当浩然堂侧的畏庐落成时,先生作了一篇《畏庐记》。他以为“深知所畏而几于无畏,事不在变而在常,用不在气而在志”;若是“据非其有而获重名美利,乡党誉之、朋友信之,复过不自闻而竟蹈于败”,天下可畏的事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因此他牢记“畏天循分”的祖训,谨言慎行。

在如此信仰的指导下,先生在交游中时时检点自己,也敢于坚持自己投身之道,不惜与教育次长董恂之相争,甚至别号“践卓翁”以表明立场。故时人多言语:此老如此使气,“真匪夷所思”。人无魂而不立,他可以是偶爾任性使气的“践卓翁”,但纵观先生一生,此番清慎的修身立世之道才是他魂魄的归依。可以说,这种“终身畏,不为伪”的信条成就了林纾,成就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的传奇,成就了中国翻译事业的龙头盛世。

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

先生作为一名翻译家,确是一位奇才。他不懂外语,所以让懂外语的合作者对着原文口述,由他组织语言并进行重新创作。在作者和译者共同构成的文学有机统一体中,翻译本身即是译者的价值选择,这一点在先生的译著中尤为显著。

最初接触翻译时,先生只是应友之邀共同译书,以摆脱内艰妻丧后的消沉境况,不料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译著迅速名扬天下,甚至“一时纸贵洛阳”。那本书即是先生治学生涯中的首个里程碑:《巴黎茶花女遗事》。国人的高度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先生继续前行,更召回了他的爱国之志。

当时学术界普遍持有的观点是中体西用,且认为中国的文明相对西方文化而言有着不可逾越的优势,在此般权利话语与实际国情的矛盾冲突下,先生毅然担起时代知识分子的重任,选择启蒙与惊醒历史选择时期的国民。“跨语际实践”的可能性协助先生暗中将原作者取而代之,以一种更直击特定受众内心的力量呈现别人世界中我们的故事。正因如此,先生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上有着独特的标准。例如,他翻译了《黑奴吁天录》,为美国被虐待的华工发声,呼唤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人的危机意识,推动着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进一步转型。

我一直认为,为文重在气,一篇名作一定有着鲜活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即是贯穿其始终的气韵。译作更如是。例如:

I began another,”Shakespeare has observed,my dear Agnes,how strange it is that a man should put an enemy into his mouth.”

又作一书曰:“诗人莎士比言,凡人以口兴戎,以事至易”。

Perhaps you laugh,too,my dear reader; but you know how humanity comes out in a variety of strange forms.

亲爱的读者,恐怕你听了也会发笑吧;可是你有所不知,眼下人道主义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形式。

我以为先生的文字蕴蓄着一股中庸之道,不偏为中,不倚为庸。他在语言处理上要么古色古香以适应知识群体,要么通俗易懂,适合大众,而且跨古追今,中西合璧,佳句天成;情感也在大致的范围内收放自如,少见高傲飘逸不驯之辞,更多的是一种温和,一种冷静。正如先生所言:“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

从《巴黎茶花女遗事》到《劫后英雄传》、《迦茵小传》等等,知识型的外在控制不断变化,先生在翻译时也作了相应调整,使之与内在控制形成和谐的统一体,以达到整体最优目标。尽管先生后来的保守倾向颇受诟病,但他对于社会变革的推动以及在翻译史上的杰出成就依然熠熠生辉。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高度评价了林纾为中国文化所作出的贡献,英国著名翻译家Waley Arthur甚至认为林纾的译作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原著。

世间再无林琴南

当今学界普遍认为,林纾以自己对古文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行了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有意尝试,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心,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开拓了中国文学的空间,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崇敬先生,更因为他的有血有肉。温和与激烈在他身上碰撞,却巧妙地融进“终身畏、不为伪”的信条,傲骨和担当相辅,豪情与激进相和,形成中国人独特的人生哲学。也许,我也看到了自己。

曾经有人感叹:可能还会有一个北大穿越时代风雨,然而,世间再无蔡元培。同样,可能还会有人化作灯塔,指引一个民族度过艰难的转型时期,然而,世间再无林琴南。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度林纾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畏法度与能自律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míng 明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拥抱
素养考查有法度——也论2015年全国文综卷高考历史命题特点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