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沁润学校文化
2018-01-25倪璧芬
倪璧芬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已沉淀了完整的道德修养、学业指导、塑造人格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无疑对现代教育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此,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燕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自身实际所做出的实践探索,总结出在普及国学教育的过程中,从校园环境、课程体系和特色项目这几方面构建学校文化的经验。
关键词:国学教育;学校文化;校园环境;课程体系;特色項目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我校在办学之路上,积极开展国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学子;在六年多的教育实践探索中,在古来圣贤的言教中,我校逐渐形成了以“行远教育”办学特色和“让雏燕从这里高飞”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成为学校成长的强大动力。
《礼记·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为君子的道路,犹如远行,一定要从近处起步,才能走向远方;又如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才能登上高峰。我校的学子正值雏燕学飞,犹如“行远”,既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无疑国学教育是彰显“行远教育”学校文化特色、助“雏燕”展翅高飞的优秀载体。在普及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我校探索出了通过校园环境、课程体系和特色项目这几方面来构建彰显特色的学校文化。
一、校园环境契合国学,彰学校文化气质
荀子在《劝学》中曾言:“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说明了人只有在恰当的环境中,才能够不断地学习、省察。我校从创始之初,就结合国学教育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因而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也充分契合国学,以古典高雅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国学的底色彰显学校文化气质。
1.整体的校园环境营造,由学校主导
我们以国学特色综合打造学校环境,使每一堵墙壁、每一处景物都会表情达意,让学生走入校园就能鲜明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一进校门,便可见学校围墙犹如国学文化长廊,展示内容围绕“寻根、厚德、睿智、健体”展开,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四大发明、古代名人名言、传统节日、中华武术等,学生在欣赏观看中,拉近了与国学的距离;在操场一隅,学校设置了十二生肖园和中草药园等功能性的小花园,其成为学生课间休息和社团活动时学习国学的第二课堂。在教学楼的环境营造上,我们也充分契合国学主题。教学楼的各个楼层分主题展示了唐诗宋词、成语故事、传统礼仪等传统国学常识,打造成一体化的“小小国学书院”;教学楼的楼梯走道则被打造成国学活动的预告宣传阵地和成果展示阵地,每一层橱窗都展览了学生的书法、国画等作品,是展示学生特长的有效平台。
2.班级的环境氛围,交给学生自主发挥
我们在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力求体现班级特色。比如,每个班都可参照古人居所名来为自己的班级命名,如“阅微草堂”“杜甫草堂”“脂砚斋”等。此外,班级的环境布置,也结合国学内容,定期更换主题。如读书节时,每个班的墙报都绘声绘色,有的以唐诗为主题,从诗人的生平和作品领悟其精神品质;有的以论语为主题,通过展示经典名句和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吸收精粹。总之,围绕国学教育,每个班级的环境氛围都让学生们淋漓尽致地布置、发挥,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学生们“如入芝兰之室”,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了塑造性情的目的。
二、课程体系融合国学,增学校文化底蕴
《礼记·学记》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可见,我国在先秦时期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可见课程体系是育人的关键要素。我校汲取了古人之经验,以“国学启智,行远树人”为课程理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融合在课程中,构建了“行远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启发了学生的灵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和道德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1.系列创设特色课程
学而有用的国学教育课程才是好的课程,因此只有将国学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国学的活力和作用,实现育人目标,为此,我校“行远教育”特色课程结合国学,开设“修身系列”“健体系列”“拓展系列”三大模块。“修身系列”培养学生端正品行和敏捷才思;“健体系列”则以体魄强健、热爱艺术为目标指向;“拓展系列”旨在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和兼收并蓄的精神。每一个系列中,又包含了不同的子系列课程。
2.合理安排课程资源
为了切实推进“行远教育”特色课程的实施,我校对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安排。在时间资源上,我们对“行远教育”特色课程的课时作了统筹安排:既有如“国学经典课堂”这类一周一次的必修课,又有如“清明诗会”“中秋灯笼制作”等一学年一次的必修课;既有一周一次的选修课,比如“国学艺术课堂”,也有一月一节的选修课;如舞蹈社团、语文游戏社团等。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创设,周课时、月课时和学年课时合理安排,让学生在不同时段和学年段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感受国学的魅力。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中,一方面,我校通过结合课题研究、“师徒帮带”等科研与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校内的教师资源充分分配到特色课程上;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如聘请专家开设讲座、召开家长会等,让校外资源参与到“行远教育”特色课程的教育活动中。
总之,通过创设三大系列特色课程,合理安排课程上的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让国学精粹充分融合到“行远教育”特色课程体系中,为学校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底蕴。
三、特色项目糅合国学,绽学校文化光彩
1.开设“国学大讲堂”,普及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大讲堂”是我校由来已久的特色项目,主要通过读、听、写、讲等形式开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晨读、午读时段,通过齐读、轮诵、配乐朗读等形式,鼓励学生多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成长。“听”则主要利用早读前的校园广播以及中午的红领巾广播,播报国学经典,让学生们在聆听、欣赏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通过写诗文卡、画手抄报等“写”的形式,以及“讲成语故事”“接飞花令”等“讲”的形式,来丰富“国学大讲堂”这一特色项目,从而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2.搭建德育实践平台,深挖中华传统美德
我们围绕着中华美德这一大主题,已搭建起了立体化的德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争当美德好少年”等国学德育活动,“‘问祖·睿智春节实践活动”等国学实践活动,此外,开学典礼、班队活动都渗透了国学传统知识。这一立体化、多渠道的德育实践平台,无疑能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明,传承民族精神。
3.开展传统体艺活动,培养学生健康身心
我校的体艺项目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项目中,开设了咏春拳、太极拳、围棋等课程,在文艺项目中,设有书法、国画、剪纸等社团……这些糅合了传统文化的体艺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特长。
以国学教育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切实可行的途径,我校通过营造以国学为底色的校园环境,创设有机融合国学的课程体系,开展糅合国学的特色项目,让国学教育沁润于学校文化中,让传统文化浇灌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项红专.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