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而视,扬起学人思己的风帆
2018-01-25魏海莉
魏海莉
摘 要: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的射箭能手更羸无箭搭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的特点。该篇课文设计用两课时完成,该说课稿重点说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理解更羸的思维逻辑,学习遇事要先观察、再分析、最后下结论的方法。
关键词:《惊弓之鸟》;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天论》中说道:“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文章不长,字句中透露出更羸对大雁的分析,反映出他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一、以視启智,确定文本目标
教师可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年段目标,在指导学生认识生字、写好字词的基础上,让他们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明白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都要透过事物表面看本质的道理。
在第二课时中,把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作为教学难点。
二、以智换度,找到文本视角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在教学中适合通过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变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当时的思维及推断过程。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第二课时的教学应以指导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对话为重点,扣读导悟。
三、以读促悟,搭建读悟的阶梯
整个教学预设通过研读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使学生懂得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板书课题,回顾课文内容,拨动思维的琴弦
教师板书课题,在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回忆:在上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它们是:①这是一只怎样的鸟?②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提出这两个问题,既能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又能使学生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学习指明了方向。】
2.研读1~5自然段,解决第一问,奏响思维的乐章
(1)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第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在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反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再次自由读课文,把相关句子找出来。
【设计意图:以“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作为切入点,引出对两个重点句的研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2)研读第一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引导学生自由读句,找出推断这只大雁受过箭伤的关键词“慢慢地”和“边飞边鸣”,同时板书这两个词,指导朗读这句话。
(3)研读第二句:“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指名读句,课件点红两个“直”,根据学生读句,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体会这两个“直”的不同意思,用变换角度的方法,站在大雁的角度推测它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只要能说出自己这样推测的理由就都是对的。
【设计意图:句子中的两个“直”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的第一步。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则是典型的图解文字的方法。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也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4)连读1、2句话,仔细想一想“惊弓之鸟”应该是什么意思呢?有了这两个句子的铺垫,明白“惊弓之鸟”的表面意思:被弓箭吓怕了的鸟。进一步启发:“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惊弓之鸟这样的事情呢?”学生回忆,明白后来“惊弓之鸟”就引申为“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的样子”。
【设计意图:对这两句话的研读既承接了题目“惊弓之鸟”,又为下文的“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埋下伏笔。】
3.研读第9自然段,解决第二问,扬起思维的浪花
(1)“那天,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猎的人一定不止更羸一个,为什么其他人都没有发现,而更羸却能发现这只大雁呢?”预计学生会说:“因为更羸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其实,更羸不仅善于仔细观察,而且非常善于分析。”(板书:善于分析。)“课文哪一自然段写更羸非常善于分析呢?快找出来读一读。”
(2)默读第九自然段,用“ ”画出更羸善于分析的句子,依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语句。
(3)研读句子:“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设计意图:采用句式变换的方式,让学生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更羸善于分析的特点。】
(4)研读句子:“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句子,初步感知更羸的善于分析。接着进行小组合作,在组内,四个人轮流当更羸,向大家解释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要求用“一……就……”的句式。然后请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弦响—害怕—高飞—裂开—掉了下来”。完成板书。
(5)如果你是魏王,听了更羸的分析,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更羸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令人折服的分析能力,抒发对更羸的赞叹之情,领悟课文的寓意。】
4.角色朗读,深化文本主题,展开思维的双翼
(1)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是那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样一个人,他在跟魏王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呢?放声朗读更羸的话,读出他的特点。
(2)找出魏王的话,指导朗读,读出他的“信不过”和“大吃一惊”。
(3)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
四、以思促悟,明白内涵的深意
在第二课时学习结束之时布置作业:①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②找出生活中类似“惊弓之鸟”的一两个现象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再巩固阶段,学完之后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才是学习文本真正的目的,本次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学完之后通过再次回味成语内涵而和生活相联系,真正地让课堂走进生活。】
五、以画明理,扬起学人思己的风帆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必要的图可以清晰地再现课文内容,理清文本思路。】
在《惊弓之鸟》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并在情境创设中感受人物的思维变化,在理解文中人物逻辑推理的同时学习人物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好品质,真正懂得“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的道理,扬起学生学人思己的风帆。
参考文献:
[1]许光伟.《惊弓之鸟》教学案例比较研究[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8).
[2]赵 昭.《惊弓之鸟》教学实录及反思[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7(Z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