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招才引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

2018-01-25傅尔基康乃馨顾明祥

上海企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专业人士华侨华人

傅尔基++康乃馨++顾明祥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是创新创业人才,而且是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是上海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设的“人才库”,他们组成各种海外专业协会,则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所需人才和技术有组织的“资源库”和“联络站”。上海应当深化国内有关境外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的法规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上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助力全球“招才引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作用。

一、以新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为主的新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创建和发展动向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初以来,以海外新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为主、集中于高新科技、新兴产业中的新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社团纷纷创建,有力地推动了所在国家与华人世界、包括与中国之间高新科技、新兴产业人才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

根据我国国侨办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逾6000 万人,分布在200 多个國家和地区,其中,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走出去的新移民接近 1000 万,新移民主要以高学历海外留学生 ( 据我国教育部统计,1978-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已达 351. 84 万人,约 200 多万人留在国外学习和发展) 、专业技术移民、商务投资和家庭团聚移民等为主,他们与海外 20 世纪 50、60 年代后完全本土化成长起来的华人华裔一起构成了当代海外新华侨华人。

根据《国际人才蓝皮书: 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 ( 2014) 》显示,在海外新华侨华人中,约有 400 万专业人士 ,他们大多从事高新技术性、研究性和管理性工作,分布在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行业领域,这类精英群体除拥有较高的知识学历、职业修养之外,还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职场人士所不具备的国际素养和跨文化沟通领导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到如今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过程中,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中涌现出一批由从事相关创新创业的海外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建的计算机信息、生物医药、环保、工程师等专业科技协会及其联合会。这一大批海外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建的专业协会,跨越“血缘” 为纽带宗亲会、以“地缘”为基础的同乡会,而是以“业缘”为基础的专业协会,会员主要来自旅居或留学欧美等国、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高级职称和职务、在旅居国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任职的中国大陆科技专家或留学生,协会会员大多拥有所在国和中国等国发明专利以及专利申请、成果项目及其研发团队、甚至创业企业等,其宗旨大多是为会员提供科技研发、专业应用、事业发展的交流和合作服务,以及相应权益保护,促进所在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中国科技专家、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士之间的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和研发合作等,成为推动所在国与华人世界、尤其是与中国开展科技协同创新、成果产业转化、人才交流合作等有组织的“资源库”和中介站。

二、国务院侨办创办“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会长联席会议”,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围绕服务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局,我国国侨办实施“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针对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拥有世界领先的高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和信息等集聚的特殊优势和主要面向中国促进高新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导向,自2005年起创办“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会长联席会”(简称“海专会会长会”),联系、团结、服务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建起有组织地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平台和有效渠道,增进他们对祖(籍)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了解,重点吸引海外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或为国创新创业。

“海专会会长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05年起,至2016年,国务院侨办先后在北京、上海、广东广州、湖北武汉、江苏南京、四川成都等地成功举办了六届“海专会会长会”,共邀请近700位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主要负责人与会。通过大会交流、分组讨论、参观考察、展示推介、对接洽谈等,充分发挥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不断推动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和为国服务、积极促进中外科技、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当前,海外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是中国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主体。中国引进的高端人才,94%至95%是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中国“千人计划”引进的4000多位海外高层次人士,绝大多数是高层次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我国许多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称雄世界的互联网三巨头BAT中百度和腾讯都是海归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办。

三、进一步推动上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发展、更好地建设全球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到高峰,进而更好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若干建议

跨越21世纪,上海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十二五”时期,上海明确“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十三五”时期,上海全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侨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紧密联系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特殊优势,贯彻落实国侨办“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创设“海星工程”,主动承办“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会长联席会”,借助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视频会议网络引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才,相继组织“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会长世博行”、“相聚长三角”活动,统筹指导,市区联手,创新举办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沙龙和成立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之家,注重发挥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在上海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中有组织“以侨引侨”、“招才引智”的积极作用。

目前,在上海开展活动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有20多家,都是经过上海市侨办备案,并与杨浦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2016年4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相关条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第九条规定: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开展活动,应当依法登记设立代表机构;未登记设立代表机构需要在中国境内开展临时活动的,应当依法备案。第十六条规定:境外非政府组织未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临时活动的,应当与中国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下称中方合作单位)合作进行,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约束多,总量少”、“集中多,分布少”和“指导多,手段少”的“三多三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直接登记注册为突破口,扩大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开放,在上海政府部门指导、服务和监督下,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园区合作,自主开展活动,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endprint

建议1:进一步推动上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直接登记和自主活动

鉴于目前在沪30家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全部采取备案和协议方式在上海及我国境内开展活动,属于临时性质,除了通过重新备案延期和协定长期协议变临时为常年外,能否向新西兰等国家学习借鉴境外非政府组织登记注册如同企业登记注册一样,没有上级主管“挂靠”部门,直接登记注册,并通过网上办理?建议在上海“双自联动”区域,率先突破,试点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在沪直接登记注册,更加有利于更多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正式注册落户上海,开展研发、人才、项目等交流合作,共谋发展,更加有利于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建议2:进一步推动上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分类布局和联盟联网

从国家、市里层面看,希望能够集聚更多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推动分类化布局,更能符合专业化对口交流合作。當然,在上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起步阶段,分类布局、就近对口,不等于不可以统一监管和统筹服务,避免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可以考虑在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更多落户上海后,在杨浦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上海之家”基础上筹建“上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联盟”,并通过互联网联结境外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加入联盟,扩大为“世界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上海)联盟,跨越城市和国境,集合全球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上海全球科技创新。

建议3:进一步推动上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多方协同和对接落地

在涉侨工作上,包括上海发展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招才引智”服务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上海市侨办一直秉持市区联手、各方联动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无论是组织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沙龙活动,还是建立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之家,都是依托各区侨办,而各区侨办还请统战部、组织部、人事局、科委、园区、企业和高校等相关单位领导出面,共同出力,协作完成。在进一步推动上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发展中,必须坚持和发扬“党委领导、侨办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模式,完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发展、监管、服务机制。尤其要注重通过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招才引智”的目的,对接、落户到园区、校企,做到“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流得动”,转化为创新创业的现实力量和成果,既要对接导向侨务政策和服务叠加的“侨梦园”、“留学生园”,也要将“招才引智”侨务政策和服务延伸到各个园区联系点,根据引进人才和项目的特殊性,放手选择张江自主创新区等,或者长三角等地。

(作者:傅尔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研究员;康乃馨,复旦大学博士;顾明祥,上海雅淑创意时装股份有限公司CEO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人士华侨华人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实现价值销售的相关因素浅析
专业人士过失侵权责任论
看你往哪跑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