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推进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2018-01-25胡迟

上海企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

胡迟

一、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经营回顾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纵深之年。与“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一直缓慢回落不同,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上半年与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9%、6.9%,均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别增长6.9%、6.9%、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与前三季度分别增长6.9%、6.7%,分别比上年同期提升0.9、0.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提升幅度大于宏观经济的提升幅度。与前几年一样,物价涨幅仍然处于温和的“1时代”,上半年与前三季度CPI分别上涨1.4%、1.5%,涨幅比上年同期均提升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一直处于转型升级之中,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是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7.8%,比第二产业快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8.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工业领域当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呈现加快增长的态势,目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2%以上,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到了32%以上,工业技术含量和发展水平在进一步提升。二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活力潜力持续释放。新产业、新产品在快速成长。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1.3%,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6个百分点。在服务业当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指数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29.4%和11.4%。前三季度新的产品在高速增长,工业当中,民用无人机产量同比增长了一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69.4%,新能源汽车增长30.8%,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也都在20%以上。三是从消费看,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9.1%,继续保持了强劲增势,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4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广泛渗透,新的服务不断涌现。四是绿色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上半年、前三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3.9%、3.8%,而全年目标是下降3.4%,上半年与前三季度的指标都显示超过全年目标任务,同时环境治理也在大力地推进。四是就业形势良好,1-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12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前三季度,我国新登记的企业达到了451万户,同比增长了12.5%。

2017年11月30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该《报告》认为,2017年,在外部需求明显好转、新旧动力共同发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等因素带动下,中国经济景气明显上升,预计全年GDP增长6.8%左右。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新近发布的《2017·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以下称《调查报告》)显示,多数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企业家预计2017年我国GDP增速的中位数为6.5%,其中预计GDP增速在“6%以下”的占10.9%,“6~6.5%”的占42.9%,“6.5~7%”的占40.4%,“7%以上”的占5.8%。总的来看,在经过“十二五”以来的结构调整之后,2017年的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物价涨幅趋于温和、新增就业趋于增加、结构不断优化的新常态。

从企业层面看,有关调查显示,企业家认为,当前企业产销逐渐回暖,库存水平趋于正常,企业盈利改善。从对未来的预期看,多数企业家投资信心有所增强,对企业经营前景整体比较乐观。《调查报告》显示,关于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认为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家占34.4%,认为“一般”的占52%,认为“不佳”的占13.6%;认为“良好”的比“不佳”的多2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大大高于2016年水平。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调查表明,企业景气明显回升,且近三年来持续改善。在经济增长企稳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企业经营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与问题。

一是企业利润大幅增長,微观杠杆率持续降低,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2451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比1-9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14.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有色、钢铁、煤炭、石油石化等行业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电力等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46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26元。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5.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的问题,回答“企业利润率太低”的占36.3%,明显低于前两年43.4%、40.8%的水平,排在第4位(与上一年持平)。这说明虽然总的来看,企业的利润状况有所改善,但利润水平依然不高。调查还显示,2017年企业利润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上游行业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产业上下游盈利分化则有所加大。从区域看,西部地区企业选择“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企业。

二是企业成本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调查报告》表明,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前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1.8%,去年为68.4%)、“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9.7%,去年为50.2%)、“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40.4%)。与以往年份的调查结果一样,“人工成本上升”与“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仍然排在所有十九个选项的前两位。并且今年企业家选择“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也明显上升。调查还显示,认为目前企业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增加”的企业家占88%,其中“明显增加”的占31.2%,“有所增加”的占56.8%;“基本未变”的占10.1%;“减少”的占1.9%;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86.1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最高。其中,东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幅度相对较大。这说明2017年成本上升的趋势仍然不改。endprint

三是压缩过剩产能取得重要进展,但产能过剩问题依未根除。2016年2月,国务院提出用3至5年的时间,压缩过剩的钢铁、煤炭产能。2017年,去产能逐步扩大到其它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落后产能加快出清。截止到12月初,钢铁、煤炭去产能2017年的年度目标都已经超额完成。钢铁、煤炭企业的效益已经好转。发改委表示,煤炭去产能任务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有可能提前完成。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设备利用率仍处于低位,《调查报告》显示,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的企业家占7.6%,“比较严重”的占54.7%,两者合计比重比2016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8.9个百分点;认为“基本不存在”的占37.7%,为近五年来最高。从区域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企业。因此,化解产能过剩虽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产能过剩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工信部表示,“十三五”期间,去库存、去产能任务仍然艰巨,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风险点之一。

二、2018年中国企业走势前瞻

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展望2018年,预计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还将延续下去。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将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结构不断改善,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与提升会日益加快,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进而为新经济的扩张提供条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预期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保持稳健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速的中位数为6.5%,其中预计GDP增速在“6%以下”的占14.1%,“6~6.5%”的占40%,“6.5~7%”的占35.1%,“7%以上”的占10.8%。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均预测,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6.7%,但在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12月19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将中国2017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6.8%。这比世界银行在10月预测的6.7%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对企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2018年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基本与“十二五”时期基本相似。《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八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1.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9.7%)、“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40.4%)、“企业利润率太低”(36.3%)、“缺乏人才”(35.9%)、“资金紧张”(31.7%)、“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0.3%)和“企业招工困难”(21.9%)。调查发现,近年来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与前两年相比,排在前几位选项的比重基本相同,说明这些情况还没有根本性扭转。此外,选择产能过剩的比重也较高,这进一步说明当前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些选项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现阶段成长的主要困难。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然是中国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企业在2018年的经营走势会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经营状况稳中求进

在新常态下,2018年企业经营走势将与2017年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仍然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2017年我国企业的经营业绩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4%,比上年同期提高0.55个百分点。2017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2016-2017)》(以下称《工业经济年度报告(2016-2017)》),该报告称,我国工业呈现出“缓中趋稳、有限复苏”的总体特征。2018年,预计我国企业将延续利润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中部地区工业继续领跑,東北地区工业增长乏力,京津冀地区工业增速走势分化,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但投资结构优化,工业出口和PPI增速实现正增长。

《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持整体比较乐观的态度,这一点与2016年持谨慎乐观态度相比显得更为积极。调查发现,企业家对2018年的预计比对2017年四季度的预计更乐观。调查结果显示,预计2018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家占41.9%,预计“不变”的占47.5%,预计“恶化”的占10.6%;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对2017年四季度的预计上升了5个百分点,也要高于2016年的调查结果。从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9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行业看,对明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服装行业对明年的预期相对较差,认为“恶化”的要多于认为“好转”的。调查还显示,企业家对下一阶段企业经营发展较有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对下一阶段经营发展“很有信心”的企业家占18.7%,“较有信心”的占56%,两者合计比重为74.7%,与2016年基本持平。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对下一阶段信心相对较足。

(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从产业经济来看,2017年1-11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1.4%,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9和4.8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8.8%,新能源汽车增长46.5%;1-10月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5%、14.9%和14.6%,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3.8、1.2和0.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的新产业持续壮大,经济增长的新旧增长动能正在加速转换。endprint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5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產业新体系。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趋势将会加快,且转型升级呈现信息化、服务化的特征。《工业经济年度报告(2016-2017)》预测,我国工业行业结构将继续呈现高端迈进态势。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获得实质性推进,工业生产要素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会不断改善,工业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主导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主导的过程会持续下去。产业政策要注意把振兴实体经济、遏制“脱实向虚”趋势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引导、推动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一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有利于提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几年我国经济服务化趋势十分明显,工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服务业的效率远低于制造业,我国存在经济结构升级、效率降低的“逆库兹涅兹化”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促进转型升级进而提高效率的良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定要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效率为目的,坚决避免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制造业而形成泡沫经济。

二是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重视发挥外资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虽然我国进入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消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公平市场竞争等政策并不矛盾。当前中国需要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外资在高端、智能、绿色等先进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促进中国制造业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三)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017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央行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对2017年降成本8个方面、25项重点工作作了具体说明。该《通知》明确,2017年降成本的主要目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进一步减税降费,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等人工成本;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成本。根据估算,2013-2016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2万多亿元。截至2017年6月初,已出台的新减税降费措施包括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取消停征41项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措施到位可以使企业全年减负超过1万亿元。

《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认为,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但总的来看企业成本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压力尚未缓解,此外2017年以来原材料成本、环保支出增加也较多。在成本持续上升的同时,企业的经营负担也有所加重。上述调查了解了2017年以来企业的税收负担和非税费用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2016年相比,认为税收负担“基本未变”的企业家占55.1%,“有所增加”或“明显增加”的占26.1%。这表明,与2016年同期相比,2017年以来企业的税收负担过重的压力尚未缓解。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2017年以来税收负担增加相对较多。企业家表示,要通过进一步减税等举措实实在在降低企业成本。关于下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判断,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进一步减税”(80%),其次是“进一步降低非税费用”(60.6%),其他依次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57%)、“降低电费、高速费等公用费用”(45.4%)、“简政放权减少交易成本”(34.9%)。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选择“进一步减税”的比重更高。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降成本,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且大幅降低非税负担。一是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基金,授权地方政府自主减免部分基金。二是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保留的项目要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各地也要削减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规收费,推动降低金融、铁路货运等领域涉企经营性收费,加强对市场调节类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管。四是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五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可以预计,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持续过程。

(四)国有企业改革将落地铺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起点,加速发力。即将过去的2017年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国企改革全面深化,重点难点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国企改革政策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十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公司制改制全面提速,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全部批复完毕。87家中央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其中83家外部董事占多数,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已在重点领域确定3批50家试点企业。二是国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督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以管资本为主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国务院国资委大幅度优化调整内设机构。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出资人监管。改进和加强外派监事会监督。国企改革红利也在逐步释放,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入和利润持续较快增长,利润增幅高于收入9.2个百分点。1-10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3858.6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中央企业15484亿元,同比增长17.8%。地方国有企业8374.6亿元,同比增长39.4%。

国资委肖亚庆主任新近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难题还需要破解。国企改革不能停,也不会停下来。2018年,国有企业改革将铺开落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批标杆性改革案例将会大概率出现,并为后续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一是混改将处于改革全局的中心位置。通过混改的实质性突破,重塑微观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国企的供给效率,稳定持续地降低国企杠杆水平和债务风险,纾解要素市场和产业链条的结构性扭曲。二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作用。不断加强改善国有资产监督,创新监督方式手段。三是深化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快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切实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以好的机制吸引人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积极推进中央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endprint

(五)兼并收购回弹增长

近年来,我国并购市场一直活跃。并购重组成为国内企业寻求转型升级和业务多元化的主要手段。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有所收缩。据Wind资讯截至2017年12月15日的统计,我国并购交易市场2017年以来已公告8016起并购交易,涉及金额3.29万亿元;已完成并购交易4018起,涉及金额1.51万亿元,低于2016年水平。从公告的交易目的看,为了横向整合进行的并购涉及总金额最大,约1.22万亿元;其次是为了战略合作,涉及7066亿元;2017年市场的并购交易主要发生在食品、房地产、资本货物、多元金融等领域。和2016年相比,2017年市场并购交易总笔数有所增多。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并购市场完成交易2998起,2017年多了三分之一;并购交易涉及总金额1.7万亿,即总额数据2016年比2017年略高一些,2017年每笔交易金额相对小一些。信贷紧缩也导致2017年并购活动出现放缓,然而放缓程度却低于预期。

2017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出现下降。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监管趋严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2017年前六个月,中国并购活动交易总额达到2830亿美元,低于2016年下半年的3550亿美元,三大主要子版块(战略、财务和海外并购)的交易总额均出现下降。其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总金额下降了13%,交易数量却增长了8%。从全年看,《易界-胡润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特别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企业宣布的跨境交易数仅88起,金额230.2亿美元,相比之下,2016年中国海外投资并购投资交易达到438笔,累计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7.94亿美元。

2017年12月,安永发布了第17期《全球资本信心晴雨表》,该《晴雨表》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交易投资者将表现出持续高涨的并购需求,中国仍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并购的首选区域,预计中国内地的并购活动预计将出现回弹。其中,随着中国简化相关法律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对内并购交易额预计增长73%,从2017年的281亿美元上升至479亿美元。2019年,预计中国内地并购市场交易额将达2971亿美元,交易数量达2003宗。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也发布报告对中国并购市场的长期增长持乐观态度。

(六)“一带一路”战略力推企业加速“走出去”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论坛达成270多项合作成果。通过加强政策沟通,我国已累计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业已成为我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新增长点。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中央企业先后参与了一批铁路、公路、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深化能源资源合作方面,央企先后在20多个国家开展了60多个油气合作项目,在参与矿产资源开发中加强技术交流和共享;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情况,央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多个工业、制造业项目在马来西亚、老挝、印尼等国家成功落地。根据国资委的统计,截止到2017年12月,央企参与投资合作项目共计1713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7年1-11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3.7亿美元,同比下降7.3%,占同期总额的11.5%,主要流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印尼、巴基斯坦、俄罗斯、缅甸等国家地区。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201份,新签合同额1135.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4.1%,同比增长13.1%;完成营业额653.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8.7%,同比增长6.1%。

2018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之年,许多项目将进一步落地实施。国家发改委表示,2018年将进一步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签署的合作文件,开展重大成果专项督查,努力形成"谅解备忘录-合作规划-项目清单"的良性工作链条。积极推进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數字经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标准、体系等软联通。从企业层面的策略看,一是要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二是不断优化管控体系,建立科学的管控模式;三是构建“走出去”的人才保障体系,推进企业智库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可行决策。从政府层面的保障看,一是做好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助力企业“走出去”;二是加大进入保障力度,创新融资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三是优化风险管控体系,提供政策性保险支持,保障企业“走出去”。

(作者: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企业家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7中国ICT企业家大会榜单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