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匡谬订正精益求精

2018-01-25赵克勤

辞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辞源书证错误

赵克勤

摘要《辞源》第三版在修订过程中,在审音、规范字形、核查和调整书证、审核释义、调整义项、考察源流、增补字头、增加和调整百科词目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其中,“纠错”始终是重点。文章主要从书证和释义两个方面介绍《辞源》第三版的修订情况。

关键词《辞源》第三版修订书证释义

《辞源》第三版经过全体修订人员、审订人员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出版了。这次修订虽不是全面修订,但也做了多项工作,如审音、规范字形、核查和调整书证、审核释义、调整义项、考察源流、增补字头、增加和调整百科词目等。

在所有工作中,“纠错”始终是重点,贯穿修订的全过程。本着严格审查、有错必纠的原则,经过层层把关,从注音到书证、释义等方面的错误,只要发现,都一一纠正。下面从书证和释义两个方面介绍一些情况。

书证是证明词义的语言材料,十分重要。如果书证有了错误,会直接影响读者对词义的理解。《辞源》第二版的书证,经过认真核查,发现了很多错误,错误的类型是多方面的。下面举例说明。

(一) 引证出现错字。例如:

沐(五)《史记·外戚世家》《索引》:“沐,米瀋也。”

“瀋”当为“潘”。

注心(二)《晋书·庾冰传》:“宾礼朝野。”

“野”当为“贤”。

牂(一)《庄子·除无鬼》。

“除”当为“徐”。

泉脉南齐·谢朓《赋平民田诗》。

“平”当为“贫”。

(二) 作者标错。例如:

泫泫南朝宋·谢灵运《泛舟归出楼中翫月》诗。

“谢灵运”当为“谢惠连”。

(三) 篇名标错。例如:

浅(二)《荀子·正名》。

“正名”当为“正论”。

燕礼《礼·内则》:“有虞氏以燕礼。”《疏》:“谓为燕者,《毛诗传》云:‘燕,安也……。”

此疏文见于《礼·王制》,不在《礼·内则》内。

(四) 作者时代标错。例如:

覩著知微《文选·三国·魏·王仲宣(粲)〈赠文叔良〉诗》。

“三国·魏”应改为“汉”。

亲戚(二)晋·阮籍《阮步兵集·鸠赋》。

“晋”应改为“三国·魏”。

无聊《文选·三国·魏·陈孔璋(琳)〈为袁绍檄豫州〉》。

“三国·魏”应改为“汉”。

(五) 引文标点错误。例如:

文章缘起宋·王得臣《麈史》中:“梁任昉集秦汉以来文章名之始,目曰《文章缘起》,自诗、赋、离骚至于势,约八十五题,可谓博矣。”

“势”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约”是一种文体,汉代王褒有《僮约》。

(六) 书证与释义不符。例如:

牛骥同皂牛与良马同槽,喻贤愚杂处。《史记·邹阳传》:“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

书证是说“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不是“牛”与“骥”同皂,与释义明显不符。

(七) 书证与词目不符。例如:

熟岁丰年。……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煖燠孰多》:“天之道出阳为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是故非熏不能有育,非凓不能有熟,岁之精也。”

“熟”属上文,“岁”属下文,根本不能组成“熟岁”一词。

释义是词典的灵魂,准确的释义是体现一部词典科学性的最主要方面。因此,这次修订把完善释义、纠正释义的错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辞源》第二版在释义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现分别予以介绍。

(一) 有些释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说还过得去,但从语料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就发现了问题。例如:

纹银清代通行的一种标准银两。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明代就以纹银为通行货币。而且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就多次出现使用纹银的情节。“清代”应改“明清”才合适。

法相汉代皇宫选择嫔妃、宫女所规定的容貌标准。

实际上汉以后也有“法相”的提法。《隋书》《北史》都有相关记载,非汉代皇宫所专有。“汉代”应改为“古代”。

浩劫(二)佛塔的层次。唐·杜甫《玉观台》诗:“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

杜甫诗诗题中的“观”为台观,即楼台馆阁等高大建筑。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谓“玉观台”乃滕王所造,可见与佛塔无关,将“浩劫”释为“佛塔层级”,显然与例证不合。又清仇兆鳌《注》引《广雅》:“浩劫,宫殿大阶级也。”释义改为“楼台馆阁的大台阶”才合适。

犯岁触犯岁星。1. 行星与岁星同度。《后汉书·天文志下》:“永寿元年癸巳,荧惑犯岁星。……”《晋书·天文志中》:“义熙七年六月庚子,月犯岁星在毕。……”

释义用“行星”不妥。因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如金、木、水、火、土等,而例证除了举《后汉书·天文志下》外,还举了《晋书·天文志中》,《晋书》中是“月犯岁星在毕”,月与岁星同度也称“犯岁”,而月是地球的卫星,而不是行星。释义中的“行星”应改为“其他星球”。

(二) 有些释义的问题是由于对词义推敲不够造成的。例如:

烂柯谓斧柄日久腐朽。喻世事变迁。唐·劉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把此诗中的“烂柯”说成“喻世事变迁”显然是不妥的。“烂柯人”应为“久离家乡的人”。“烂柯”典见“烂柯山”条。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 晋人王质入山伐木,见童子下棋而歌,因置斧听之。童子与一物如枣核,含之不饥。不久,童子催归,王质见斧柄已烂尽。既归,去家已数十年,亲故殆尽。此典包含典用义二,一为世事变迁,二为久离家乡。第二版释义的问题在于将第二层典用义的书证,放在了第一层典用义后,而未列第二层典用义。endprint

法乳(二)小米。宋·陶穀《清异录·馔羞·法乳》:“(后唐)明宗在藩不妄费。尝召幕属论事,各设法乳半盏,盖罂中粟所煎者。”

将“法乳”释为小米,则“乳”字无着。实则“法乳”是用小米熬的粥。例证的最后一句话“盖罂中粟所煎者”已说得很清楚。

火伏(一)火星尚未尽没。《左传》哀公十二年:“火伏而后蛰者毕。”注:“火,心星也。”

释义中的“火星”与九大行星中的火星相混,但“火星”与“火”不是一回事。这里的“火”是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释义显然混淆了“火星”与“大火”之间的界限。

潜邸《易·乾》有“潜龙勿用”语,后来因称帝王未正皇储名分以前所居的第宅。

“潜邸”应该指皇帝即位以前为王侯时的府邸。其语源来自《易·乾》“潜龙勿用”,而龙喻皇帝,故“潜邸”当然是指皇帝未即位以前的府邸。

天属《庄子·山木》:“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后称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为天属,如父子、兄弟、姊妹等。

释义用了“直系亲属”,显然不妥。《现代汉语词典》对“直系亲属”的解释是:“和自己有直接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如父、母、夫、妻、子、女等。”不包括兄弟、姊妹。释义应改为“在血统上同出一源的亲属”。

(三) 释义的表述文字与词目、例证在词性上不一致。《辞源》第二版在这方面的问题不少。例如:

漆瞳瞳子黑而有光泽。宋·苏轼《云师无著自金陵来予广陵》诗:“玉骨犹含富贵余,漆瞳已照人天上。”

释义应改为“黑而有光泽的瞳子”。

滞客流寓而不得归。汉·扬雄《逐贫赋》:“久为滞客,其意若何?”

释义应改为“流寓而不得归的人”。

细侯《后汉书·郭伋传》载,郭伋字细侯,到任时有儿童数百骑竹马欢迎,后因以指官员到任受人欢迎。唐·刘禹锡《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诗》:“郡人重得黄丞相,童子争迎郭细侯。”宋·陈师道《寄侍读苏尚书》:“一时宾客余枚叟,到处儿童说细侯。”

释义应改为“受热烈欢迎的到任官员”。

为富不仁《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后用来指多行不义的富人。

释义应改为“后用来指富人多行不义,唯利是图”。

(四) 有些释义的错误,不是准确不准确的问题,而是显误,是硬伤。例如:

一纪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所以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这是常识性的错误。木星是不可能绕地球转的(《辞源》2010年重排本将“地球”改为“太阳”同样不对,因为古人还不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释义中的“地球”应该是“黄道”。“黄道”是古人想象中的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的周期都以黄道刻度为准,而岁星(木星)沿黄道运行一周需十二年。

嫁枣嫁接枣树。《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驳椎之,名曰嫁枣。”注:“不斧则花而不实,斫则子萎而伤也。”

很明显,《齐民要术》所说并非“嫁接枣树”,释为“嫁接枣树”完全是望文生义。那么,《齐民要术》说的“反斧班驳椎之”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用斧背在枣树的多处捶击,使其表面受损,至于为什么要“反斧班驳椎之”,“注”中已说得很清楚,“不斧则花而不实”,因此“反斧班驳椎之”的目的是为了抑制水分和养分向下过多地输送,以避免枣树只开花不结果。

燎猎烧山行猎。汉·焦延寿《易林·旅之鼎》:“文君燎猎,吕尚获福。”

这里囿于字面意义将“燎”释为“烧山”是错误的。其实,“燎”当为“獠”的通假字,“獠”有“夜猎”的意思。《尔雅·释天》:“宵田为獠。”“宵田”即夜猎。郭注:“即今夜猎载照也。”《广韵》:“獠,夜猎。”《尔雅·释天》又有:“火田曰狩。”郭注:“放火烧草猎亦曰狩。”证明《辞源》第二版所说“烧山行猎”乃“火田”,非“燎猎”。另外,《辞源》“獠㈠”释为“夜猎”,可证“燎”“獠”相通。

三后古代天子或诸侯皆称后。三后指三个帝王。……4. 指汉之宣、景、文三帝。晋·陆机《皇太子宴玄圃猷堂有令赋》诗:“三后始基,世武丕承。”

汉代确实有宣、景、文三帝,但问题产生了。如果这里的“三后”是指汉代的三帝,为什么不按时代先后顺序排为文、景、宣?此其一。汉景帝后还有武帝、昭帝,为什么不是文、景、武或文、景、昭?此其二。可见这里的“三后”绝不是指汉代三帝。那么指的是哪个朝代的三帝呢?只要研究一下书证就可以发现,这里的“三后”是指晋代的三帝。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当上皇帝后,追尊其祖父司马懿为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景帝,父亲司马昭为文帝。诗中的“世武”是“世祖武帝”的简称,指司马炎,“世祖”是其庙号,“武”是其谥号。诗的上句是说宣、景、文三帝开创了晋朝的基业,下句是說武帝司马炎继承了下来。

成婚结婚。《左传》桓三年:“会于嬴,成昬于齐也。昬,古昏字,通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今已二十七,卿去可成婚。”

“成婚”在古代确有结婚之义,但这里所举两例都不是结婚。先看《左传》的例子。根据《春秋》经传,鲁桓公“成昬于齐”是在这年的正月,到了七月,鲁桓公才派公子翚“如齐逆女”,所谓“逆女”,就是迎娶新娘。到了九月,齐侯才送姜氏于讙(鲁地名)。也就是说,鲁桓公“成昬于齐”只是下聘订婚。所以孔颖达在《疏》中说:“此成昬,谓聘文姜也。”至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的“成婚”更与“结婚”风马牛不相及。诗中的“卿”不是指新郎,而是指媒人。诗中叙说太守派媒人到刘兰芝家为自己的儿子求亲,刘家答应了。媒人到太守家回禀说刘家已答应了婚事。于是太守对媒人说:“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意思是说:“三十那天是个吉利的好日子,今天已经二十七了,你可以去筹办婚事了。”此例中的“成婚”是“备办婚事”之义。

结果(三)现钱。《水浒》二十:“你有结果使用么?”

结果是指人死后办丧事发送,与“现钱”根本不相干。造成错误的原因大概是将“使用”当成了动词,其实“使用”在这里指费用,是名词。

以上所举例子只是一小部分,有些方面的错误尚未涉及,如“注音”。但可以看出,通过这次修订,《辞源》的面貌焕然一新,整体质量大为提高。这次修订成果,可以用四个“更加”来概括: 《辞源》的实用性更加强了,《辞源》的科学性更加高了,《辞源》的资料更加可靠了,《辞源》的特色更加突出了。

(商务印书馆北京100710)

(责任编辑马沙)endprint

猜你喜欢

辞源书证错误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在错误中成长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辞源》修订工作散记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辞源》注音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以肉部字为例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