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女性亲属关系梳理
2018-01-25果海尔妮萨·阿卜力克木
内容摘要:维吾尔族女性在亲属关系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也极为复杂。跟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她们在娘家的亲属关系、在婆家的亲属关系之外,自身变为亲家时的亲属关系也较为独特、较为敏感。文章在对喀什老城女性一生中的亲属关系网络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描述并探讨了维吾尔族社会亲属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维吾尔族 女性 亲属关系 人际交往
亲属关系是一种社会现象,要想了解一个社会,必须重点研究这个社会的亲属关系。摩尔根对亲属关系的关注极具开创之功,他认为“每一种亲属制度表达了该制度建立时所存在的家族的实际亲属关系,因此,它也就反映了当时所流行的婚姻形态和家族形态。”[1]后进研究虽然脱离婚姻形态,却不离婚姻与家族关系的探讨。列维-斯特劳斯把亲属关系纳入社会结构,认为诸如亲属关系和神话中都存在着结构,而社会关系则是社会结构的表征。所以,“从目前的研究取向来看,新世纪亲属关系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亲属关系的文化特点、亲属关系的社交功能以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关于亲属关系的问题。”[2]
因此,对维吾尔族社会中的亲属关系进行专门研究,探究亲属关系的文化特点和社交功能,是很有必要且迫切的任务。
一.未婚女性在娘家的亲属关系
维吾尔亲属系统中,不明确界定父系和母系家族的称呼,子女对父母两边同辈亲属的叫法是一样的,并不似汉族对父亲亲属有一套称呼,母亲亲属又有另一套称谓,比如,只要是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Bowa”,爸爸妈妈的兄弟都叫“Taga”。维吾尔大致亲属称谓词详见下表:
从以上对血亲和姻亲关系者的称呼中可以看出维吾尔的亲属关系是以父系亲属为主轴的,并且长幼有序。具体说来,很多亲属称谓词都有性别属性,明辨性别属性的方式有两种:“(一)祖先辈、父母辈、同辈称谓一般通过亲属称谓本身涵义来确定;(二)子孙辈称谓,女性通常用kiz來加以区分,男性孙一般可以不加oghul(指男性)。”[3]所以,男孩子叫“bala”,女孩子就叫做“kiz bala”;孙子叫“newre”,孙女叫做“newre kiz”。“维语亲属称谓中男女性别区分、直系姻亲区分的特点,反映了维吾尔族早期社会以男性血统为轴心的男尊女卑的宗族等级观念,也说明女性在财产继承、婚姻、家庭、社会地位方面不如男性的社会事实。”[4]所以,亲属称谓只是一个表征和符号系统,但可从中看出女性在维吾尔族家庭劣于男性的地位。在明白了维吾尔通常亲属关系的文化特点后,有必要探讨一下其亲属关系的运行及社交状况,下文讨论以喀什老城为例。
喀什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位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从文献记载来看,喀什的历史超过两千年,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作为东西文化相互连接的“金桥”,喀什是“丝路古道”上的古老要冲,是古代西域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在东西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其崭新、独特的社会文化风格。吐曼河与克孜尔河穿喀什老城而过,老城的中心是艾提噶尔清真寺,围绕清真寺,两百余条街巷就纵横交错,如同棋盘一样。喀什老城市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喀什老城可以说是维吾尔族文化的摇篮。
在喀什老城至今仍有很多家庭保留着爷孙三代同居的传统,多年来,子女在外祖母家中长到三岁后就开始跟着爷爷奶奶、父母、伯伯伯母及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在这种家庭中,母亲是女儿一生的教导者,品德、手工、社交关系引导及婚姻教育等方方面面;父亲是全家人的经济来源,非常威严、庄重,与儿女总保持距离;女孩跟家里的姐妹们关系非常亲密,跟兄弟之间则有隐私界限,但兄弟往往是女孩的守护者;在老城,因为女性生育、其儿女的前三年养育及后来她们母子的众多花费都在娘家,由娘家供应,爷爷奶奶这边只提供吃住,女孩跟爷爷奶奶的关系远不如汉族亲近。这种聚居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一般都很有修养,矜持、尊重长辈、体贴、有爱心,对婚姻忠诚,具有维吾尔族道德观中完美女性的不少品质,很擅长处理家庭关系及应对社交。
在老城,家中传统亲属关系和亲属间的礼仪都保持地较好,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也变得更加完整。女孩从小开始耳濡目染的接受传统道德教育,可以说,家庭就是女孩们学习各种礼仪的活课堂,学习如何做媳妇、如何处理家中内外事务、如何孝敬老人,所以,这种家庭中的老人总能安享天伦,儿孙成群、围绕膝下,家人会一直侍奉在侧,绝不会出现孤独老去的情况。这在现代化进程中尤为难得,当下全国的“空巢老人”规模实在宏大,而在喀什,女孩们从小潜移默化的传统教育使“空巢老人”现象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对待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的态度上,传统婚姻观强调门当户对,父母双方的经济条件大多类同,故亲属传统中母系亲戚和父系亲戚的地位在名义上是同等的,对孩子来说两方的亲戚理应都很重要。但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人跟母系亲戚的关系比父系的关系更亲一些。
虽然双方父母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但是由于母系亲戚在送礼、经济帮助和给孩子节日礼物等方面都显得更加大方,因此小孩们都认为母系亲戚比父系亲戚更加疼爱他们。学者苪马丁在福建进行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了相似的情况[5]。但是,日本学者植野弘子认为不能仅仅依靠双方伯伯舅舅等给予孩子的压岁钱和礼物就说女系亲戚更加疼爱孩子,这是很片面的。[6]因此,此问题我们要从其他角度来作思考。
很多民族都认为孩子是男方的后代,是家庭的继承人,必须由自己亲自抚养。而在喀什,孩子虽是男方的后代,但三岁之前由女方母亲抚养,成长过程中女方母亲花费更多心血照料已成定例,长时间传承使定例变为习俗,所以,孩子跟养育自己的母系亲属更加亲密是不言自明的。并且根据以上女孩热西丹的话可以得知老城街巷女性承担着所有家务,从早到晚不胜辛劳,当有机会回娘家时,她们会带着孩子一块,身心放松的去做客,在丈夫和婆婆允许的时间内休息并与亲人见面等。所以,男孩女孩都认为自己跟母亲家亲戚的关系更亲密也是女性自己的策略。老城街巷的女性多是一辈子随夫住,因此,提高地位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生孩子,母以子贵,随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女性会尽量让孩子接触娘家亲戚,通过这种方式在夫家赢得一定面子,在丈夫跟前赚得一定权利。故在某种程度上,亲属关系成了抗衡父权、平衡男女差等社会结构的砝码。endprint
总而言之,老城女性在结婚之前跟亲人的来往只局限于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母方的一些亲人之间。就算订过婚,在正式的婚礼举行之前的来往也是双方父母之间的事。
二.已婚女性在婆家的亲属关系
1.跟婆家的亲属关系
女性结婚之后,亲属圈在维持原有状态的情况下,也慢慢向婆家扩展。结婚后她们必须接触公公婆婆、丈夫、小姑、叔伯等家属,处理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挑战,尤其是与婆媳、姑嫂之间,若在这个关系上不小心,重则关涉家庭存毁。所以,在婚前老城女性的母亲一定得教女儿对婆婆和姑嫂应有的礼貌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常识。女性婚后对待婆婆必须顺从、孝敬,与汉族古代的婆媳关系十分相似;在对待公公方面,除了孝敬之外,女性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睡觉、穿衣打扮、洗衣都不能让公公看见,坐姿要含蓄稳当,说话时不能直面公公,必须低头,并且放低声音等等;小姑子是家中继婆婆之外最需要谨慎对待的人物,在家中社交关系的处理上小姑子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即使是出嫁的小姑子也仍然有权对娘家的大小事情和母亲一起作出决定,所以,作为儿媳的女性对待小姑子一般都是怯让三分;在自己家中,尊卑有序,长嫂也是不容怠慢的,若婆婆去世,家中各种事宜皆由长嫂主持,妯娌间的关系影响着家庭的和睦,所以儿媳彼此之间都尽量维持,若有嫌隙,重则分家;对待丈夫必须尊重、完全服从,说话语气务必温和,顶嘴就会挨打。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为了让女儿在婚后能更有尊严,幸福生活,送礼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策略,娘家会在订婚、婚礼当天和“婚后十五天仪式”时给婆家送上丰厚的见面礼,比如专门给女儿的婆婆、小姑和嫂子准备一些昂贵的丝绸及其他礼品,这些都是对女儿婚后好日子的投资与希冀。14组的木尼热这么说:
我今年26岁,现在的丈夫是我的第二个丈夫,我们有一儿一女,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很好的。跟前夫离婚也没有其他原因,就是结婚时在两边家庭产生了点矛盾,就是因为咱们女人小气、心眼儿窄。在结婚前后我婆婆都说我娘家人对亲家的态度不太好,待遇不够,当时我妈在“新娘15天”仪式中给她们买的是衣服的丝绸,而那些大小姑们却说没给她们送奇坎[7]来,让婆婆头疼,因而产生了矛盾,今后很難好好过日子,也就离婚了。跟现在的丈夫认识是通过媒人牵线,双方家长点头的,之后就结婚了,在这场婚礼上我妈为了让我显得有面子,费尽心思给婆婆、大小姑们准备了最好的礼物,在老城里离婚之后待在家做寡妇是件丑事,我从离婚到第二次结婚的一两年时间里,父母受了多少苦他们自己懂得。吸取前面的经验我妈这次就为婆家准备很多,这个家就成了,对现在的生活我还是感到知足。
总而言之,老城女性跟婆婆、小姑和嫂子之间的关系比夫妻关系更为重要,做到位的礼物才是新人幸福生活的保障。婚后,女性只有把这些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像“水沉在沙”一样沉入这个新家庭,代替婆婆管理这家中大小事,也因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婆家人的承认与呵护。
以上所述是女性与夫家家属之间的关系,而关于与婆家其他亲属的交往则始于婚后举行的看房子仪式,在这个仪式中,婆家亲属借机看望新娘,并认识女方父母。
笔者于2015年9月3日参加了在艾提噶尔社区举行的一次看房子聚会。这次活动举行在新郎的姨姨家,由于事先约好的,所以很快就找到了地方,这时,家里的女人们忙于为客人准备达斯提罕[8]。那个达斯提罕上放着特别多的食物,针插不进(喀什人热情好客的习俗在全世界都是算得上号的)。3点过后客人们才陆陆续续的到场,房子里的大小姐们,甚至叫着婴儿时的名字在那里问候,还有热烈的相互打招呼。老城女性们说话时和风细雨,温柔体贴的让人陶醉,房子里25个女人聊天的声音似乎是微风里树叶摩挲轻荡的莎莎声。在吃饭的过程中,婆婆将家里的客人逐个介绍给新娘,主人将为她准备的代会礼[9]递给新娘(一套衣服的丝绸和300块钱),同时给新娘的婆婆和母亲也送上礼物,给余下的客人送上一袋一袋的达斯提罕的食物。我原本担心这些食物会不会被浪费,却发现达斯提罕食物在一袋一袋打包之后是非常干净的。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参加了九次这种看房子聚会,关于看房子聚会的起源,文献不足征。在实地采访过程中,才从一些年级较大的妇女处得知这个习俗在老城由来已久且必不可少,通常认为,这是新娘认识夫家亲属及扩展亲家双方关系圈的重要时机。
2.跟娘家的亲属关系
女性婚后,跟娘家的来往极其密切,也因身为人妇,与娘家的交往也更加复杂,不仅是自己、更是整个婆家在与娘家交往,汉族婚姻“合二姓之好”的属性多强调在缔姻时,在喀什老城,更多的侧重婚后婆家娘家“二姓”的交往。女性嫁出去之后有回娘家“拜访”的习俗,类似于汉族的“回门”,不同的是,新娘子除协同丈夫外,还有小姑与嫂子甚至邻居等15至20个女性亲朋;时间也不是婚礼后第三天,而是在婚礼后8天之内。这是新娘婚后第一次回娘家,所以比较正式。带新娘去的客人们须提前准备最好的代会礼,娘家设宴款待,当然也会给女儿一行准备充分的礼品,在招待后,娘家人须送他们回去。这是婚礼的收尾,在此之后,新娘就可以在丈夫和婆婆允许的时间内回娘家,频率一般在8到15天一次,这个日子通常被叫“阿则纳”[10]。每次去娘家之前婆婆会给儿媳妇准备代会礼,通常是一些包子、冰糖和鸡蛋等食物,装满达斯提罕后再包给儿媳妇,达斯提罕有两边父母相互问候的象征意义,对促进亲家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故新娘的母亲为感谢女儿婆婆准备的达斯提罕,作为回赠,在女儿晚上回婆家之前会准备抓饭、烤肉和羊肉或者其他食物装满达斯提罕,由女儿带回家去。通常女方家的人会准备的更丰盛一些,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女儿在夫家的尊严。维吾尔族父母对孩子们的婚事从不惜大费周章,他们深知家庭是生活的重心,所以用悉心建立的良好关系帮助女儿顺心的适应婆家生活,为女儿的幸福铺路。
在老城,婆家人对儿媳妇品德要求比较高,也比较严格。去娘家拜访时间都有限制,如果儿媳妇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返回婆家,一定要跟家里联系并且说明因由,否则就会引起误会。婆婆会在多方面教导儿媳,对她说的“在傍晚之前回来”其实是在树立她们的时间观念。从儿媳妇进门到怀孕,回娘家都是由丈夫一块带她去的,之后女婿自己也不会太多的拜访丈母娘,只有过节、丈母娘家有其他仪式或者有人生病时才上门。并且当丈夫跟妻子一块去拜访丈母娘时,会避免当面说说笑笑和一些亲近的动作,这算是对大人的尊重。女性有了孩子之后会带着孩子一块去娘家,这样做的原因是:首先,照顾孩子这件事理应由女性自己做;其次,普遍认为女性旁边有孩子在外边会安全些,而且不至引起误会;再次,使孩子与照养自己的外祖母等亲戚保持亲密。而若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女性气郁难解时会回娘家,在婆家看来,儿媳妇回家后会冷静反思,细说不快后对消气和化解矛盾都有一定的作用。可是,在娘家人看来,女儿从婆家委屈回来,会给他们带来痛苦,因为老城里的女性若从夫家负气而走,不管原因为何,总得由女性父母跟亲家道歉说“女儿错了,女儿孩子气了”,言辞婉转,恳请亲家留下他们的女儿,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会被他人视作无德行而不齿。endprint
老城女性从夫家气回娘家后,其母亲总把所有的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并且带着女儿去向亲家道歉。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汉族,女性的长辈会坐等女孩婆家来请女儿回去,在女婿来的时候再教训一通或者刁难一番,给自家女儿长脸助威,以示我家女儿不是你们随意欺负的,严重的甚至会找到女儿婆家闹事。而正如汉族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同类事情的解决方式就大有径庭。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老城男性确实脾气粗暴,在穆斯林圣书《古兰经》中写到:“她们是你们的衣服。”“男人是维护妇女的,因为真主使你们比她们更优越,又因为他们所费的财产……”[11]。因此,男女实是一个整体,爱护女人、保护女人是男子汉的责任和义务。少数对《古兰经》知识不渊博的部分宗教人士断章取义,阐其一点,不及其余,把其中为为数不多的劝谏妇女的箴言拿来添油加醋的为己所用,散播出像“作为丈夫的男人应该隔三天打一次老婆”的谬言,使人们误解真经的内涵。研究《古兰经》的美国伊斯兰女性主义者阿米娜·瓦杜特(amina wadut)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真主从同一个个体中创造出来的两种身体形式,只不过赋予他们不同的性别,从而成为人类的祖先——阿丹和哈娃;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真主先创造出阿丹,然后用同样的材质、从同一个个体(single self),按照同样的形状创造了哈娃。不论是上述哪种可能性,都说明阿丹和哈娃从产生之日起便受到真主的同等对待,并被赋予同样的人类潜质和道德。[12]可见,在真主面前男女平等,出生时人类并没有分男女性别之分,女性是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被塑造成的。正对应波伏娃的言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13]。
在老城,即使女儿在结婚之后,父母仍在经济上给女儿送礼、送钱,借此提高女儿的尊严,因为老城人都普遍认为女孩是很脆弱的,她们需要爱护。而父母在经济方面扶持女儿还体现在女儿分家时,此时,女儿的母亲必须送比婆婆更多的礼,来支持女儿尽快兴荣新家。14组的图妮萨古丽回忆起她分家那段时间说道:
我结婚整整10年都跟婆婆在一起住的,后来丈夫的两个弟弟结婚了之后,婆婆就让我们分家了,分到的家跟婆婆家也不是很远,当时婆婆分给我们的是他们父母遗留下来的两间房子,除了四面墙其它什么都没有。我妈给我们的新家买了地毯、电视、冰箱、洗衣机、被子等家用品,装修好这个房子后我们举行了一次“新房之礼”,邀请了很多亲戚,我妈还给我买了个金戒指,为丈夫和孩子们都带了些布料什么的。婆婆就给了我们500块钱,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这样的时候女性的娘家送的礼物会最多,付出的也最多。如果不这样的话婆婆那边会说我们,其他听到、看到了的人也会说女子娘家不好的。6年前给儿子做割礼仪式时,婆婆给的1000块现金,那是给我们送的最多的一次,我妈当时由于我小弟要结婚所以只给了3000块现金,给家里的每个人都买了衣服穿,这样的事说起来很多,在老城里对于婆婆送的少其他人根本不会介意的,可是女性的母亲送的不好就不行……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其一、在女性家里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女性母亲送来的总比婆婆送的多,这已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其二、给女儿的礼物越多,越有利于提高女儿在婆家的地位,但靠这种方式对调高地位而言,只能改善,不能扭转。美国人类学者丙马丁在台北调查时发现,每当在妇女结婚、生育、子女成长仪式以及葬礼等需要仪式的场合,通常都要由嫁女方(Wife giver)通过馈赠等方式发挥礼仪性的作用,娘家象征性地保留了对已出嫁女儿的一些权力。嫁女方由于提供了可生育后代的妇女给娶妻方,因此,其在各种仪式上的等级地位相对于娶妻方为高。[14]但是,在老城,娘家对女儿馈赠较多礼物是为了给女儿长面子,这本是一种虚而受补、弱而强之的表现,不过娘家的初衷还是用礼物馈赠提高女儿地位,巩固与亲家的关系,以维护女儿的婚姻生活。
所以,通过以上叙述看来,婚后女性自己与婆家、娘家及婆家与娘家的亲属关系与交往虽然非常繁复,有各种各样的注意事项,但共同的目的都在于调和、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协调关系所依傍的媒介就是礼品,人们将一切愿望都诉诸礼品。所以,某种程度上,亲属甚至社交关系交往就是礼品的交往,这一点在喀什老城最突出、也最复杂。
三.亲家间亲属关系与人际交往
维吾尔族人一直都很重視亲家间的关系,亲家间的来往非常密切,这跟其他民族有很大区别。任何时候亲家双方都不会做有损彼此利益的事,甚至会为亲家的面子牺牲自己的利益,谚语“宁愿得罪真主,也不能得罪亲家”就是写照。子女的成婚对象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双方父母决定的,父母在子女订婚前会对将来的亲家展开“顺问调查”,他们希望亲家品德端正、有情有义。在子女成婚后,他们非常注意彼此间的来往,努力做到彼此尊重,以对方为大。老城女性亲家间交往的特色如下:
1.对女性亲家的要求很高
老城人对亲家间关系格外重视,喀什老城人亲家来往之密切在整个维吾尔社会都是出了名的。女性关注亲家关系不仅表现在品德上,甚至联系到自己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行等方面。第4组的努尔曼古丽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去年我儿子成家了,从此我有了亲家。感觉自己也一下子成熟了很多,事事都想着自己的亲家身份。以前出门也不会太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穿得有点洋气年轻化,现在可不一样了,现在外出一定要穿适合中年妇女的衣服,穿大衣、长裙,不然外人看见了会说三道四,亲家知道了就更没有面子。吃饭也更讲究吃法吃相,不能发出声音,就怕跟亲家一起吃饭时出洋相。每次跟亲家见面还得买新衣服,规矩很多。
可以看出,有了亲家后,老城女性自觉身份发生明显变化。新身份也就有新标准,她们会自觉遵守很多规矩,自觉的完善自己,给亲家长脸。
2.亲家之间的交往很密切
老城女性在家里举行任何社交活动,首先会邀请亲家,她们把亲家视为最尊贵的客人,如果在社交活动中亲家没收到邀请或者没能来参加,通常会被人视为亲家之间发生了矛盾,影响非常不好,所以每一次活动中亲家几乎都必不可少的要列席。如果亲家的其他子女结婚,她们会专门抽出时间去参加婚礼、接送新娘,并参加第二天的早餐礼和开面纱等相关礼仪活动。亲家子女婚后,作为亲家的她们会邀请自己亲家的新亲家到家里做客,虽然这些活动会耗费不少财力和精力,但是为了亲家的面子和女儿的安稳生活,她们非常乐意去操办。14组阿扎提古丽也是一个有亲家的人,她说:endprint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结婚快两年了,亲家跟我们关系也很好,我们对彼此都知根知底。他们家二儿子去年结了婚,去女方家提亲的时候,我亲家第一个邀请我跟她一起去,我是她的第一个亲家,她是我的唯一亲家。我们总共有30个女人去提亲,基本上都是跟亲家关系最好的亲戚。当时她也很给我面子,把我隆重地介绍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还专门为我准备了礼物。我们从下午3点开始,在女方家里待了四个小时,婚礼当天我也是一大早就去亲家家里帮忙,跟她一起去接新娘,到晚上婚礼结束后我才回家。第二天的早晨礼亲家又邀请我一起过去,那天我也消耗了一整天,晚上才回到了家,第三天开面纱时我也过去帮忙。在我们老城,人们宁愿搁置自己的事情,也要过去帮亲家的忙,做事一定会首先考虑亲家的利益和面子。在各种需要送礼的社交礼仪活动中,我们给亲家送的礼物是最贵重最有分量的。
故此,老城街巷亲家间的密切交往可见一斑。亲家是家里各种重要活动的参与者,如婚礼、葬礼等,妇女们为此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比任何活动都要多。
3.成为亲家后妇女社交关系圈的扩展
随着亲家数量的增多,老城妇女们的社交圈会越来越大,各种社交活动中他们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亲家。如果邀请亲家们一起吃饭,必须考虑到座次的重要性,一般会按亲家的年龄或是结为亲家时间的先后排好坐序,以避免亲家间的不快。这也是各亲家相互认识的最好机会,亲家通过这类活动相识,并开始彼此间的交往,扩大亲家圈。第4组的胡尔西达讲述:
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两个儿子已经成家了,所以目前有两个亲家。如果我的另外两个孩子结婚了,我就会有四个亲家。我的一个亲家也有亲家,我二儿子结婚的时候我认识了她,并且开始了交往。我亲家还有两个未婚子女,他们结婚后我也会开始与我亲家的这些新亲家间的交往。我另一个亲家现在已经有三个亲家,她们跟我亲家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我们一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时候我亲家很给我面子,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好,我们都会积极参加彼此家里的各种社交活动。
有亲家的女性社交圈会随着亲家的增多越来越大,就如同水面荡开的涟晕,类同于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内涵。在喀什老城,人们强调以自己为中心泛开的一级亲家圈的同等无差,二级亲家圈与自己的关系次于一级亲家,它的确认主要在于帮衬一级亲家。但不管亲疏远近,亲家圈扩展的确使女性的社交关系圈得到扩展。
身处父权家长制下,女性局囿于各种亲属关系,并且随着身份的转变,亲属圈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但女性自身其实也在复杂的亲属圈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把亲属关系同时作为缓息的计策。
注 释
[1](美)摩尔根著:马巨等译.古代社会.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312页。
[2]Stone,Linda.New Directions in Anthropological Kinship【M】Lanham: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2:pp 86.
[3]孙岿,试论维吾尔族亲属称谓的特点,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孫岿,试论维吾尔族亲属称谓的特点,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周星:《实践的亲属关系——关于“娘家”与“婆家”人类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04期
[6]周星:《实践的亲属关系——关于“娘家”与“婆家”人类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04期
[7]奇坎:一种有光泽的布料。
[8]达斯提汗:在这里的意思是餐桌。
[9]代会礼:可理解为见面礼,在维吾尔多是食物和布料。
[10]阿则娜:维吾尔语,意为周五。
[11]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四章第34节。
[12]Amina Wadud, Quran and Woman: Rereading the Sacred Text from a Womans Perspectiv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pp20
[13][法]波伏娃:《第二性》,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
[14]周星:《实践的亲属关系——关于“娘家”与“婆家”人类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04期。
(作者介绍:果海尔妮萨·阿卜力克木,维吾尔族,喀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民俗文化学与民间文学,已在《华中学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刊发表论文多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