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发展战略及产业机遇初探
2018-01-25王廉
摘 要:乡村振兴是城镇化进程的第三阶段,并且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本文重点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特色小镇发展战略以及基于新人口结构的产业机遇,提出特色小镇发展有4个阶段,特色小镇发展关键在于“色”而不在于“特”;二是提出了1.5城镇化与1.5居民的人口结构背景下,发掘商机、设计产业和产品项目,创办企业和定制产品使乡村振兴产业有新的机遇。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1.5城镇居民;发展际遇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7)06-0017-05
一、乡村振兴的基础与发展阶段
城市化是中国农村变革发展最大的两个际遇之一。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城市化,目前正迈入全覆盖的、产城融合的第三阶段。经历前两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已经历着政治、物质、法治、精神、文化五个文明交替进行的阶段,虽未完成,但成效卓著。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是全域城市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乡民城镇化、城镇生态化的生态文明新时期。
据估计,乡村振兴需要三个阶段:2020年为城镇化主导阶段,2021-2030年为特色小镇发展阶段,2031-2049年为全覆盖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全民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文明化的实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各行各业都有了一些新的际遇。如何抓住或把握这些际遇,可能在新一轮改革中至关重要。实践证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城市化、城市生态与郊区化,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特色。本文将对特色城镇发展和1.5居民、1.5城镇化背景下产业机遇等两个乡村振兴发展中问题进行初步探索[1]。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战略
中央振兴乡村战略,包含了特色小镇发展,只是今后的特色小镇发展,将是一种全覆盖的。全国65万个村级社区、4万余个乡镇,光有“1000个”特色小镇不够,振兴乡村的目的是发展成千上万个特色城镇和社区,它的终极对标是美丽乡村、一元城乡[2]。
(一)什么是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全面开启了乡村城市生活时代,是乡村城市生活化、现代化迈向国土全域全覆盖的里程碑,也是城市化红利转向乡村的拐点。
特色小镇不仅在形态、内涵、方式上要特,更要符合常态:满足就业、旅游、创业、宜居等功能。没有“常态”,“新常态”如一些高大上的东西就有可能是“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中的特色城镇打造,经历了常态的工业和商贸业立镇、产城合一,今天更发展到城镇综合体、城乡田园综合體、产业综合体与企业综合体“新常态”,这一常态与新常态演变过程,是城镇化从工商业兴城转变为服务业引领。 工商业城镇→产城合一→服务业主导→美丽乡村 ,这种模式今天固化在了国土与政策全覆盖立体尊重发展上,也可以是说中国的600多个城市、2800多个县区、4万余个乡镇,需要成千上万个特色产城游社且是非行政化特色小镇支撑区域与乡村振兴,从而14亿人口都能过上或享受到城镇生活。“特色”也就成了时代主题。
纵观国内外特色城镇发展史莫不如此。如日本有7万座寺庙[3],称得上宗教文化特色城镇的大约上千个;纽约大湾区诸如民谣等称得上特色小镇也有数百个,而以税源为特色进行规划建设的“税源小镇(社区)”则多达3万个。从特色小镇从发展愿景看,常态是提供乡村更多的城镇生活,新常态是重要竞争力组成部分,收益的是未来,需要特在内涵、特在形态、特在个性和活动平台上。
(二)发展怎样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基于二三产业兴起的“普遍城市化”,以及一二三线城市主导的“大中城市的城市化”2个阶段,从普、从专再到特,也可以表述为普遍城市化、专业镇,再到特色小镇的演进过程。只不过这一阶段将跨越行政区划小镇到社区式特色小镇,形成全覆盖状态,以产城游社融合广泛推进,是大中城市郊区化、中小城市社区化、乡村产业化的表现过程,也是城市红利转向乡村的划时代拐点。
按照国外发展特色小镇的经验教训看,到2030年,中国估计应该发展不少于3-5万个左右的特色小镇。从城镇化进程和大中小城市正态分布与居民需求分析,太多太少特色小镇都不利于人口疏密与全民城镇化生活。如法国有建制镇36000多个,美国有8万个行政单位社区,其中以税源划分的特色小镇社区也有3万余个。总之,各国成功经验不少,但教训也不吝啬。如法国500人亦设行政城镇,显然过密,达不到资源有效利用;过少,不利于全覆盖。
从建设效果看,美国约有1/6特色小镇也不太靠谱,泰国约有1/4,法国可能高达1/5;日本一些寺庙文化小镇是家族供养的,这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其实,发达国家发展特色小镇,亦走过圈地阶段、产业同质化阶段。如美国曾经有150多个硅谷,其小镇模式近百个,大多数没有发展起来:人口少、产业集聚差、产业空心化是硬伤。中国发展特色小镇应当避免或减少这些伤痕,那就是一业为主,从1.0-4.0特色小镇,一步一步,用二三十年,当成事业来做,方可成功[4]。
(三)特色小镇的4个阶段
特色小镇的“品种多样”,前途不在“特”上,而在“色”上,这个“色”就是产业色彩、文化色彩与竞争性项目长效特色。一般特色小镇可以从特色到主题发展阶段即可,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特色小镇则可以按4个阶段设计和建设:光有“特”只是迈入城镇形态与产业行业初级阶段,只是入了行,还必须确立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愿景与建设计划。在4个阶段中,“特色”是初级的,主题小镇是成长的立业阶段,要有竞争力强的项目和运作能力;个性小镇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至少有十年以上颜值的项目设计建设对标,其竞争性项目应该有十年以上的收益预期;最高阶段是平台小镇,目标是打造话语权。这个阶段是特色小镇最具文化培育难度的,也是最难的。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按照成长规律一步一步推进,分阶段打造[5]。endprint
发展特色小镇,至少是30年使命,是不太可能速成的。因为特色小镇是城市化进程中,从大中城市主导转向城镇乡村即产城乡游社融合主导,是城镇化转向美丽乡村的过程,策划、开发、建设都要有建设生态新城的耐心和精准设计,否则功亏一篑,因短视而败走滑铁卢。
(四)发展全域国土特色小镇社区
冷静思考,已经流行的“特色小镇”或“特色项目”之类,从终极目标来看,其实“特色”不在“特”,而在“色”。
“特”是相对一定时间、空间而言,用经济学语境表达为“非常态”。如“高速发展”,亦或“重点发展”,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科学、规律与持续发展”,即“常态发展”。
1.不要放大和高挂“特”
“特”的时间与空间场效应,决定了“特”的阶段性和时点性,决定了“特”只有赋予时代意义、现代工具、创新驱动同步,“特”才能定格在文化形态上,定格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否则,“特”就是一个过去式。许多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其“特色资源”因长期在“特时代”而未建设未来之“色”,或留恋在“特”而陷入发展的尴尬。
慧聪网在15年前,创始人郭先生已成“互联网教父”。此间,马云、马化腾、张朝阳还名不见经传,够“特”了吧?当时郭先生做客央视,没有人包括郭先生本人,不认为慧聪网不是老大,对马云等后辈互联网新秀,郭先生就不相信自己会被这些毛头小子超越。由于慧聪网放大了企业的“特”和“高挂”了“网”这个大工具,对技术工具为王时代的关键“支付”工具所不屑,“特”也就“没有特色了”。如今阿里巴巴市值2.5万亿人民币,慧聪网为56亿人民币,慧聪网的“特”成了“新常态”,成了“大众”。
实际上,如果一味讲自己的优势,不讲市场吸引力,“特”是很难持久的。又如许多人很喜欢讲“接地气”,或把自己资源看得很重,贫困地区都是青山绿水的,为何难以在市场“特色发展”?就是这个“特”与市场之“色”有距离。目前许多纸媒转型困难,过去总认为自己是如何特别特别的“党政报刊”,在网络与自媒体成时尚,纸媒的“特”变成“难特”下去。据估计,有80%的特色小镇将会举步维艰乃至灰飞烟灭[6]。
2.色彩才是过程与目标
为何说“色”才是根本?“色”是时代之色、目标之色、过程之色,是旗帜与时代符号和历史的写意追求,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顺势、顺潮流、顺市场的全覆盖。“色”主要有3个落脚点或特点。
一是“定位之色”。无论城镇、企业、项目,要想走远,看你定什么位。如果是要做平台特色小镇,则要完成特色、主题、个性化3个阶段打造的“色彩覆盖”,如果只做一个时期的“特”,如“花田花海”迎合附近消费者口味赚几个门票,那就至多在“主题阶段”能“特”一下,往下走就困难了。目前许多同质化、短平快的竞争,不就是如此吗?如一个县或市,几十个同样的玫瑰花或油菜花项目招徕客人,二三年后没人去了,“特”色不下去了,也就是定位太低,“色”也就是很快暗淡。
二是“潮流之色”。所谓世界眼光、长远目光,不仅表現在定位上,更展现为顺潮流的“时代话语”。这就是要“接天线”(政策与趋势)、“接市场”(行业、工具、技术等)与“接地气”(服务至上)。不能总是自我欣赏,夸大自己的“特”,不然,最终会被潮流所淘汰[7]。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从2013年起,在贵州独山县开始着手规划和同发展商一道,推动了“菩提小镇”的建设——从名称、园区、产业、推进方式进行策划规划与建设,如今已初具规模:种植了1万多亩菩提树、与南方10多平方公里的现代化草原零距离相接、与5000亩蓝莓同镇相衔、与10000亩生态农业园区毗邻而居,基础设施有通往贵阳的火车站、二级公路、高速公路,机场和高铁仅有1小时车程距离。这样就领先了规划的主题和有了相应的产业。
三是“创新之色”。在一个工具为王的时代,没有练就十八般武艺,很难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而要练就十八般武艺,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事才能走专门的路,专门的路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色”实际上是时代的同义语,是过程,也是目标要求,是与时俱进的策略,是思维创新和先进工具的运用技巧与全覆盖行动。乡村振兴,究竟为何?其实关键一点,就是找准一定时空的平台、特色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如在一个100平方公里小镇上旅游项目时,要考虑已经有的、可能有的或自己发展能力的,未雨方能绸缪。
三、1.5城镇化与1.5居民背景下的产业机遇
(一)1.5城镇化与1.5居民
所谓1.5城镇,是指中国的城市化不是完全的现代产业工人成长中的城市化,而是现代初级工业化状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民工城市化”,从而形成“农民户口+常驻人口”的模式。前者若为“1”,后者是城里人不认你是邻居,农村人不认你是城里人的0.5身份,是一种“准市民”或“1.5城市化居民”;至于1.5城市化,那是因为在进城的农民中,或者说城市体量、服务,按半年常住为城市人口,或者说无户籍居民,理论上已经是“城市人口”,城市统计时也这样统计,但“大半个城市不属于他们”,形成了城市二元社区。如果用数字表示,就是城市有1/3不属于这些人,城市化就打了折扣:2/3或“1”是“真城镇”,1/3或0.5是农村化城镇,用数字表示,就是1.5城镇化。大量的城中村、蜗居者和边缘的城市组团,大致就是这种写照。
造成1.5城镇化与1.5居民身份,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是农村为0.5元、城市为一元的城市化,其服务能力、功能具有1/3的“弹性”,也可以叫“弹性城市化”;居民身份或现状,相应形成了“准市民”状态,这2个1.5的城市化社会,标志着我们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城市化道路还很长[8]。
(二)新人口结构与机遇
根据目前有关数据,57%城市化率,大约是7.71亿城镇人口,在这7.71亿人口中,通常认为有3亿人口是农民工进城。据资料分析和相关统计,2016年,中国的城市化,实际上只有36%-40%人口是融入了城市社区与社会。也就是说,全国总人口中尚有60%左右是“农村社区人口”,其中20%左右是“准城市人口”。这种准城市人口,以城市打工+农村居所作为背书、也就是前述的1.5城镇化与1.5居民。这些人大多在城市没有固定居所,是真正意义上的“准城市人口”。因此,如何为这20%人口,即3亿左右提供城市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相应的家庭条件、上学与就业、与原住民同等的生活服务,可能是今后振兴乡村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与应该拓展的商机。另一个商机是,不同的人口分类反映出他们的社会需求。在约6亿农村人口中,笔者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失地农民为1亿人口,种地农民为2亿人口,离地农民约有1亿人口,青少年儿童学生约为2亿人口左右[9]。其人口比例结构如表1:endprint
(三)产业化机遇
研究人口结构[10],对振兴乡村、发掘商机、设计产业和产品项目,创办企业和定制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11]。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在振兴乡村中的商机可能在这样一些方面,包括环保、工业升级、产业综合体、高端服务业、宅基地小产权、社区或者旅游型乡村景点、个性化社区等。
环保产业:目前乡村最大的污染有农药、城市郊区的污水排放、空气等的环境治理。农业系统、生活垃圾污染超过了60%,而有一半来自农村、农业与民居。可以说,振兴乡村环保产业有一半以上涉及了乡村;
工业精工化:在工业4.0运动中,乡村的精准化产业可以借鉴工业4.0的方法,将乡村的产业发展按照工业化的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进,其产业空间很大;
产业综合体化:在旅游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以及其它综合体的发展中,因产业的边界模糊,产业综合体可能包含了一二三产业;
小产权地产:在目前,房地产市场单一土地制度条件下,开放小产权房市场,将是一場土地革命和产业空间拓展的新常态;
高端服务业:东西产业的差距,高端服务业是一个关键,大约还有15%的GDP市场可以加快发展,而农村的市场空间更大;
企业综合体建设:企业产业链在今天更表现为企业的综合体建设,形成1+N的发展模式,这在振兴乡村中尤为重要;
乡村振兴过程:振兴乡村的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现代化、城市高级化、产品文化化和人才专业化的过程;
特色小镇全覆盖建设:中国究竟建设多少特色小镇,其实应该根据居民区、一定规模的社区和产业与城镇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总的是按照国土、人们的生活和就业,进行全覆盖建设;
个性化创业与定制:由于智能社会的到来,城乡、产城、国家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成模糊状,需要人们按照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创业与定制,因而在振兴乡村中,要以城市化同步进行研究和设计,以及寻找相应的跨界商机。
参考文献:
[1]王廉.2016世界城市发展年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
[2]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高文书.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进展与改革建议[J].城市观察,2014(02):24-33.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现代日本经济事典[M].1982.
[5]王廉.特色小镇发展的4个阶段[DB/OL].http://tech.southcn.com/t/2017-06/19/content_172841930.htm.2017-06-29.
[6]王廉.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DB/OL].http://tech.southcn.com/t/2017-07/21/content_174780138.htm.2017-07-21.
[7]郑重.走向低碳可持续的城镇规划[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8]宣杏云.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9]伍启元.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10]朱欣民,DavidShaw.欧盟产业衰落区域的综合治理:英国默西郡案例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世界主要国家财政运行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李韵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