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融入社会治理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2018-01-25肖莉琴刘艳芝
肖莉琴+刘艳芝
摘 要:社会体育组织治理是体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对激活体育组织活力、释放社会活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通过研究认为社会体育组织领域发展是很有必要融合社会治理创新理念来助其社会责任的肩负和时代使命的实现,发展社会体育组织人才是其实现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社会体育组织;社会治理理念;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12.1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热点命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是党认识到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的标志,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的认识得到提升,且其历史时代地位达到空前的高度。社会组织以其特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和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领域,通过承接政府部分社会管理的职能和社会活力的激发,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缓冲空间,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引导利益群体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实现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进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在政府职能转型改革的攻坚阶段,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这为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1]。实践表明,实现政府职能转型,需要将一些可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务放权或交由社会来管理,充分发挥社会或社会组织的自我调节功能。社会组织具有植根于社会的优势,能与政府职能失灵形成互补,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会是社会治理朝高度自治化的方向发展、使社会组织演进成为政府有效治理的有力助手和重要依靠力量[2]。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统计,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50万个。截至2012年底,全国依法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49.9万个,比上年增长8.1%;其中社会团体27.1万个,比上年增长6.3%,占全部社会组织的54.30%;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2.5万个,比上年增长10.1%,占45.09%;全国共有基金会3029个,比上年增加415個,增长15.9%,占0.61%,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31.3万人,比上年增加2.3%。这些社会组织活跃于经济、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激发社会活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作用[3]。而在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5.5万个,其中体育类的有13534个[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人们基本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转向追求满足精神需要,而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却陷入“失灵困境”的尴尬局面,人们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满足现阶段各方需求和矛盾调和的最佳药剂,也是社会治理创新要旨得到“中国本土化”的充分体现,而社会体育组织人才是切实推动改观这种尴尬局面的直接执行者。因此对社会体育组织人才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进行研究对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有现实参考价值。
2.社会治理理论的现实诉求表达
社会治理最早是在1988年,世界银行针对非洲社会治理危机问题时提出,1995年由世界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再次提出,社会治理是政府借助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模式。我国学者在社会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独到的见解,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社会治理本质上就是组织权力的转移和重新在不同主体间进行分配,在各地位平等的主体和其自愿的基础上的一种有效合作,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和有效率的互动[5]。
每个时代皆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对其发展的历史脉络的梳理,概括起来,主要有自上而下的治理形式、自下而上的治理形式、由中而上下的治理形式和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制约形式等四种社会治理模式[6]。社会治理具有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社会治理方式多样性、社会治理客体广泛性等特征[7]。
社会治理与之前提出的社会管理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对于两者间的区别,相关人员有比较激烈的讨论。
原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认为:社会管理一般理解为政府单向的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社会治理按照国内实践经验和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会管理的主体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而社会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行动主体。社会治理更强调多元主体之间协商协调的持续互动过程,反对单纯的命令和控制,倡导政府社会管理的透明化、法治化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政策决策。社会治理倡导社会自治,倡导参与式治理。社会治理强调尊重社会成员的社会政治权利,倡导社会成员主动表达需求,自主提出所需要的服务项目,政府则对项目的实施提供资助,社会组织自主组织实施服务项目并接受资助方的评估。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强调,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不同,“管理的主体就是政府,而治理是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普通公众,一起来商量解决问题”。于是我们认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从理论上说,社会治理的过程应是政府的部分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即还政于民的过程。社会治理的目的意在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8]。
3.社会体育组织与社会治理理论逻辑关系辨析
(1)社会组织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含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本研究中主要是指狭义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等四个方面,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9]。根据美国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的观点,社会组织具有组织性、民间性、自愿性、自治性、非政治性、非营利性和非宗教性等七个方面的特征[10]。endprint
社会体育组织是社会组织组成单位之一,在具备社会组织的属性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人们以体育为媒介,为了实现共同的体育目标而将其行为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组织。基层群众社会体育组织是指城市区级以下和农村县级以下群众体育组织,主要有街道社区组织、体育社团组织、基层单位、小团体群众体育组织等[11]。社会体育组织是社会体育人才组成的集合,社会体育组织人才是构成社会体育组织中最灵活也是最根本的部分,没有社会体育组织人才的社会体育组织是名存实亡或者是不存在的。
总体而言,社会组织与社会体育组织在范畴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业务上是相互促进与合作的关系,社会体育组织人才是实现组织社会功能的核心要素,起到基石的作用。
(2)社会体育组织人才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关系的厘清。社会体育组织人才是实现社会体育组织助力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根本条件和保障。社会体育组织活力的激发有利于推动政府改革,优化社会治理;有利于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有利于反映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12]。社会体育组织活力的激发需要社会体育组织人才来予以启动和激活,只有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活力被激发,才能更好地、贴近实际地去支撑社会治理创新蓝图的实现。当然社会体育组织活力的激发除了有社会体育组织人才这个根本条件和保障,还需要有合理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予以关照,才能达到最佳的社会活力激发状态。
社会体育组织人才的发展助推和展示社会体育组织活力,社会体育组织通过发挥其自身的社会功能,吸引和引导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人们的余暇时间有了归属,通过社会体育组织举行的体育活动得到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增进相互间的感情和认识,丰富了精神生活,这样会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推进社会的安定有序发展,减轻政府的社会治理压力和工作量,进而形成社会治理主体的多样化。然而,上述这些的实现需要社会体育组织人才来进行策划、组织、管理等以保证社会组织活力得到激发,否则只能是理想中的“乌托邦”。
社会体育组织人才的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在内在联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发展的内涵取向是一致的,新时代的社会体育组织人才构成新时代的社会组织,社会体育组织人才以社会体育组织的形式参与社会活动,激活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活力,达到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形成社会治理多元化的格局,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4.结语
社会体育组织是有效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途径之一,也是社会治理理念“本土化”和“实践化”的直观体现。我国目前在社会治理和体育组织治理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从理论层面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当前体育组织领域发展是很有必要融合社会治理创新理念来助其社会责任的肩负和时代使命的实现,指引其科学的发展方向。当然当前存在的困难是客观的,随着理论研究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面对的困难必会得到有效消解。
参考文獻:
[1][6]侯 非.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3][12]杨冬梅.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J].学习月刊,2014(3):9-10.
[4]李永春.民政部:2011年底中国共有46.2万个非政府组织[EB/OL].http://finance.qq.eom/a/2012062l/006784.htm,2012-06-21.
[5]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20.
[7][10]高 晓.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11.
[8]王玉珍.多维变动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6(5):78-82.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朱越彤,徐承刚,王春香.我国大城市基层群众体育组织运行机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27-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