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从节气,踏歌而行
2018-01-25陈慧
陈慧
古诗有云:“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其实,无论是枝头枯叶、静夜圆月,还是杯中茶汤、盘中美食,我们身边一切风物都有季节流转的痕迹。二十四节气,以几千年的智慧讲述四时有序的变化。它有着儿时记忆的共鸣,也带着钢铁城市里冷静的思考。它给美食镶嵌情思,给光阴赋予诗意。这几年里,我们从二十四节气出发,以传统文化为根,翩翩行走,寻找着四季光阴的力量。
一、赓续传统文化,氤氲核心素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二十四节气承载着的“核心素养”有:1.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农耕时代,靠天吃饭,就要掌握气象、适应气候。在工具极为有限的条件下,靠双脚追踪候鸟、凭双眼观察作物、用双手记录冷热,困难重重,但先辈们不屈不挠,一代又一代地反复观测、完善,终于总结出天地呼应、人物相宜、时空顺畅的二十四节气。2.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二十四节气“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在2000多年前就能预测未来。3.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我们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谁总结的,只知道是无数人的集体智慧结晶,而这恰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正因这种奉献精神,才有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串起了中国人独有的一年光景,彰显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着力点,将其纳入综合实践研究的课程,打造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气文化”。孩子们顺应时令,依从自然规律,感受着先人高妙的生活智慧,涵养着面向未来的品质。
二、点燃“兴趣”的火花,寻求过程的愉悦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建设好教材课程体系,二是拓展校园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发,四是推进国际传播。落实到我校,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营造节气文化
浓郁的节气文化氛围已经在岳麓区实验小学的校园中形成。学校的墙面有图文并茂的二十四节气介绍专栏,吸引孩子们驻足阅读;苹果广场的地面有趣味盎然的节气棋谱,课间孩子们在此流连忘返;午休起床的欢快铃声是每一个实小孩子耳熟能详的“节气歌”;课间律动的时间还有我们自编的二十四节气操。此外,学校灵溪广播站还设有“二十四节气”专栏,每当一个节气来临,会播出相关节气知识;校园大厅的LED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关于节气的养生、食补、健康等生活小知识。
(二)建构节气课程
1.综合实践学科
二十四节气作为综合实践学科的研究内容,孩子们对此进行了三轮探究。他们提出问题,策划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和具体活动计划,通过调查、采访、体验、制作、设计创作等方式完成活动全过程,最后撰写活动总结和反思。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他们乐此不疲。
如吃货组,他们在第一轮探究节气活动时,查阅适宜的节气食品,并亲身体验。到第二轮探究,他们提出要到社会上去看看,有没有与节气相关的餐馆?于是,他们先在网络上搜寻,然后实地考察,询问老板,再给学校食堂提供节气菜谱。第三轮探究时,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外地旅游时,体验的各地美食和饮食习惯不一样,从而研究南北方的差异,向国外朋友推荐宣传中国的美食。如此,为农事而存在的节气知识,如今它的意义更在于,告诉与自然脱节的人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衣食起居。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思考也越来越深入。
2.学校课程统整
在课程育人上,突出“渗透融合”,改变单纯传授知识、说教的方式,推进学科统筹。
(1)目标设定
通过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分年段目标,在这些官方标准的基础之上,结合二十四节气,我校制定了课程目标。
可以看出,在三至五年级,综合实践目标呈序列化发展。相应地,不同年级对二十四节气研究的深入程度也必然有所不同。当然,能力目标还需要我们慢慢梳理和完善。
(2)课时内容安排
接下来是课时内容安排。此次课程设计,我们顺应时令和学习教学安排,同一年级在一年内分学期重点研究四个节气,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时令。让学生集中精力,每个学期对两个节气进行重点研究,全面地认识该节气。
(3)课程研究模型及课例
节气课程实施中,我们采取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四部分:导言、阅读、探究、展示交流。以《夏至》为例。
导言:从诗歌切入,带领孩子开展“走进夏天”的话题讨论,老师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文学作品。“专题阅读”属于定向阅读,它引导孩子从气候的变化、自身的感受等畅谈自己的观点。学生运用可视化思维支架工具———思维导图来呈现自己的观点。
阅读:选合适的阅读内容,使孩子们获取活动前各类必要的知识。(出示和夏至相关的文章、詩歌)学生先认真阅读,接着在每篇文章后面开展“提问”和“答题”活动。最后,老师将根据提问的数量、质量评选“问题专家”,根据答题的数量、质量评选“解题专家”。
探究: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分组探究。
分享:我们眼中的夏至。endprint
(4)课程活动延伸
相关的活动延伸,可以在每个节气来临之际,相关班级进行展示分享;利用微信平台,制作节气专刊进行推送;还可以创编节气童话故事等。每学期,学校将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分享展示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节气游园会”。如三、四、五年级分别展示小满、芒种、夏至。学生可以穿着自主设计的服装,在展板面前进行本班节气研究的介绍;班级可以设置柜台,里面摆放班级小组设计的节气手工、节气吉祥物、节气美食等,进行售卖;可以设置节气游戏专场,吸引同学来玩耍体验……如此,既展示了课程成果,又让孩子们寓教于乐。
(5)更新评价标准
以往的评价方式,多以表格为主,注重学生在探究展示过程中的表现。现在,我们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及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呈现。设置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的评价方式。成果可以是文章、思维导图、自然笔记、演讲、摄影、小主题探究电子报刊、视频等。借助互联网、各类APP,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学习时间中,以自己的独特个性视角开展有广度的阅读和有深度的探索,获得成就感。
(三)开展节气活动
作家冯骥才认为,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要焕发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借用多样方式。“不要把所有文化都变成教材,全都拿到课堂上去”,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1.诗意耕种,亲近自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的中国,人民逐渐远离了传统农耕文明,甚至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屋顶,原本荒芜一片,开心农场社团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填土、肥土、挖土、播种,一点一滴,一步一步,辛勤劳作,精心呵护。伴随着孩子们的好奇与希望,一颗颗种子破土而出,成为“实小”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种植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体验了农民的辛劳。他们在耕种的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每年的植树节到来之际,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也植下了自己绿色的“希望之树”。除了学校准备的桂花树苗,有学生家长还带来了樟树树苗和肥料,为校园又增添了一分绿意。
2.竖蛋
今年3月20日是春分。这一天,岳麓区实验小学1404班的孩子们和春分有了一场特殊的约会———玩竖蛋游戏。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看起来很容易,但是想成功也需要花不少功夫。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哦!孩子们凝神屏气只为成功那一刻的雀跃。
竖蛋这一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对春分有了更深的认识。除了在家里玩竖蛋,孩子们还来到户外踏青、赏春。这一场和春分的约会,又给童年的乐章谱写上了快乐的音符。
三、节气中诗意行走,激活教育细胞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学校的全面普及,让孩子们对节气文化的认识由未知变为自己知,再到向他人宣传。如夏至节气时,孩子们由不知到了解,再到社区进行宣传,这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也是内化的体现。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于教师而言,老师们通过节气文化的熏陶,在节气前后读节气诗词,根据节气养生、食补,带动影响着身边人。二十四节气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在统整课程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拥有开放的思想,充分调动每一种课程资源的积极因素,做到三个超越:超越课堂界限,把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关注课堂之外的工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超越学科界限,当代教育越来越要求教师具备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要对所学专业融会贯通并具备跨学科能力,以此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超越自我界限,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不同需求采用相应的教与学策略,努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成长,使节气课程的实施具有更大的空间,也收获更多的喜悦。如此,二十四节气文化又给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至此,于学生、于老师、于你、于我,節气已远不止于二十四个日子,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如果把节气比作门,24个节气就是24道门,每打开一道门,都有不同的惊喜蕴含其间。依从节气,踏歌而行,让我们一同感受大千世界的磅礴与涓细,一同领略四季有时的诗意与生活。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endprint